湖州市的每一處曆史建築都將擁有量身打造的“3D身份證”。記者4月28日從(cong) 湖州市建設局獲悉,近年來湖州市在浙江省率先探索曆史建築測繪建檔數字化路徑,目前全市共有262處曆史建築擁有“3D身份證”,今年將全麵完成419處曆史建築數字化測繪建檔。
在湖州德清縣,所有92處曆史建築的應用場景都已被原模原樣地搬上“雲(yun) 端”,方便市民足不出戶用手機遊覽。記者登錄微信小程序“我德清”,點擊文旅休閑,進入曆史建築模塊,任意搜索一處曆史建築,所在位置、建設年代、建築麵積等信息一目了然,三維模型還會(hui) 隨著指尖滑動放大、縮小、360度旋轉,把人帶入悠遠時光。
德清縣建設局介紹,把這些曆史建築用數字化測繪的形式保存下來,不僅(jin) 方便以後的維修和管理,而且有利於(yu) 進行活化利用,接下來還要采用AR場景還原其中的人文故事,在保護曆史文物的同時傳(chuan) 承曆史文化。
據了解,為(wei) 了更立體(ti) 、直觀地呈現曆史建築的風貌和特色,湖州市曆史建築測繪建檔實現了“三維化”。即地麵部分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及全景攝影技術,對建築的室內(nei) 和立麵構件的空間位置、尺寸和紋理進行精確記錄;空中部分采用無人機進行航拍,並運用傾(qing) 斜攝影技術進行三維重建,形成可實時在線瀏覽的三維實景模型完整記錄曆史建築的空間關(guan) 係、結構、材料和構造細節,形成720°全景三維影像。
“與(yu) 傳(chuan) 統測繪方式相比,數字化測繪建檔具有效率高、精度高、完整度高的技術優(you) 勢。”市建設局城鄉(xiang) 處相關(guan) 負責人說,
以一座三開間民居曆史建築為(wei) 例,傳(chuan) 統人工采集需搭建腳手架,測繪時間達2個(ge) 工作日,人力消耗大、測繪精度較低,而數字化采集隻需5個(ge) 小時,數據可精確至毫米,並引入超級計算機對數據進行精確分析,更容易發現結構變形隱患。
為(wei) 了提升公眾(zhong) 對曆史建築的認識,湖州市把測繪形成的三維實景模型、全景影像連接至圖書(shu) 館、博物館等公共場所顯示屏。據悉,目前,德清縣新市鎮財源茶樓、莫幹山鎮庾村汽車站、南潯區金氏承德堂等已成為(wei) 全市首批曆史建築應用案例。接下來,湖州市將進一步支持鼓勵各地研發曆史建築管理信息係統,建立分類管理、全程監管等模塊,為(wei) 城市更新、曆史建築修繕等工作提供翔實可靠的基礎數據。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