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聯網產(chan) 業(ye) 正在加速發展。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物聯網產(chan) 業(ye) 規模已經達到3650億(yi) 元,相比於(yu) 2011年的2627億(yi) 元,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CMIC預計,2013年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yi) ,向5000億(yi) 大關(guan) 邁進。總體(ti) 來看,對物聯網市場產(chan) 值貢獻最大的是網絡層,我國物聯網市場呈現出“中間強兩(liang) 頭弱”的格局。
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是組成物聯網的三層邏輯架構,就市場規模來看,目前網絡層發展形勢較好,感知層和應用層發展動力不足。
近日消息,物聯網感知層主要負責感知信息,通過傳(chuan) 感器、數碼設備采集數據,以及通過RFID、條碼、紅外等技術傳(chuan) 遞數據,將數據源源不斷地導入信息處理係統,以達到信息的傳(chuan) 送、處理、存儲(chu) 、顯示、記錄等要求。
國內(nei) 物聯網感知層發展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負責數據采集的傳(chuan) 感設備國產(chan) 化程度低,對國外的依賴度較大,無論從(cong) 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二是負責數據傳(chuan) 遞的RFID技術標準不一,知名公司推出的產(chan) 品互不兼容,其差異主要表現在頻段和數據格式上。
目前,全球有兩(liang) 大RFID標準陣營,分別為(wei) 歐美的Auto-ID Center與(yu) 日本的Ubiquitous ID Center(UID),其中歐美的EPC標準采用UHF頻段,為(wei) 860MHz~930MHz,日本的RFID標準采用的頻段為(wei) 2.45GHz和13.56MHz。歐美EPC標準的位數為(wei) 96位,日本標準電子標簽的信息位數則為(wei) 128位,這些行業(ye) 權威的標準差異,給RFID的大範圍應用帶來困難,作為(wei) 物聯網發展大國,我國自然不能幸免。
一切新技術的發展,最終都要落在現實應用上,作為(wei) 物聯網發展的關(guan) 鍵領域,我國在應用方麵的發展不盡如人意。調查顯示,我國物聯網應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工業(ye) 、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醫療、智能農(nong) 業(ye) 和智能環保等領域,單從(cong) 細分產(chan) 業(ye) 來看,應用領域似乎非常廣闊,但縱觀物聯網三層構成體(ti) 係,應用層所貢獻的市場產(chan) 值尚不足10%。這一現狀與(yu) 我國物聯網投資主體(ti) 有關(guan) ,一直以來,政府是我國物聯網的主要投資主體(ti) ,盡管投資規模可觀,但與(yu) 國內(nei) 龐大的需求比起來,還是顯得力不從(cong) 心,缺乏企業(ye) 的積極競爭(zheng) 和互動,無法帶動市場的活躍度,導致物聯網應用還處在起步階段。
相比感知層和應用層,網絡層是我國物聯網發展相對成熟的領域。我國在早期的道路網絡建設過程中,沿途鋪設了大量光纖,通信產(chan) 業(ye) 發展初期,這些光纖未能物盡其用,但近年隨著中國通信產(chan) 業(ye) 的崛起和物聯網的推廣,這些光纖派上了用場。再者,今年六月IPv6的正式上線,使得網絡傳(chuan) 輸技術直接受益,這對於(yu) 網絡層中通信與(yu) 互聯網的融合,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綜合物聯網行業(ye) 發展現狀,感知層和應用層發展速度滯後,市場潛力未被完全激發出來,應作為(wei) 今後的重點發展方向。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