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秒脈衝(chong) 強激光與(yu) 靶物質相互作用,產(chan) 生的超熱電子通過K殼層電離輻射等方式產(chan) 生硬X射線。由於(yu) 這種X射線源具有超快的特點,非常適合對物質進行飛秒時間分辨的動力學探針,加上其微米尺度的源尺寸、極低的成本和比擬甚至高於(yu) 同步輻射源的源峰值亮度,具有在醫學、生物學和材料學等方麵極大的應用前景。但是現有的激光X射線源的信噪比低、光子總額少、時間寬度大、空間相幹性差等不足,使其在實際應用中受到極大限製。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點實驗室激光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組陳黎明研究員及所屬團隊,在激光X射線研究方麵取得係列重要進展:首先利用高對比度激光與(yu) 固體(ti) 靶相互作用產(chan) 生了低本底、高轉換效率的Ka射線源【Phys. Rev. Lett. 100, 045004(2008)】; 然後為(wei) 了進一步提高上述各種參數以產(chan) 生更強、單色性更好的X射線源,采用了高對比度的飛秒脈衝(chong) 與(yu) 小尺寸氣體(ti) 團簇相互作用,將光子產(chan) 額有提高了一個(ge) 量級,實現了單發脈衝(chong) 無聚焦X射線成像,所產(chan) 生的X射線源具有10飛秒量級的時間分辨,比較徹底地克服了前述激光X射線源的不利因素【Phys. Rev. Lett. 104, 215004(2010)】。這些成果極大地推動此領域的發展並確立基於(yu) 激光的X射線源在超快研究中真正的實際應用價(jia) 值和地位,著名學者V. Malka將這些成果歸結為(wei) “第二代”Ka射線源。
激光驅動的超快硬X射線光源除了上述內(nei) 殼層電離產(chan) 生的Kα單色源(發散度較大)外,近年國際上還出現了台麵Betatron輻射源(發散度小、寬譜)。它是由超強超短激光在低密度等離子體(ti) 中激發尾波場,注入離子“空泡”中的電子在被縱向加速的同時會(hui) 以等離子體(ti) 尺度為(wei) 周期進行橫向的波蕩,從(cong) 而產(chan) 生類似同步輻射的Betatron輻射。作為(wei) 等離子體(ti) 中電子加速重要的“伴生”過程,該輻射的品質由被加速電子的行為(wei) 來決(jue) 定。但目前由於(yu) 電子加速中能量和電荷量之間,以及電子品質和波蕩幅度之間存在著相互製約的矛盾,使Betatron輻射的產(chan) 額受到極大限製,國際上報道最好的研究組利用40TW激光產(chan) 生了5x107/發 【Nature Physics 6, 989(2010)】。
該研究團隊與(yu) 上海交大張傑院士、盛政明教授團隊合作開展高度準直的台麵Betatron輻射光源的研究。他們(men) 在實驗中利用僅(jin) 僅(jin) 3TW的飛秒激光與(yu) 氣體(ti) Ar團簇相互作用,由於(yu) 團簇的介入激發了通常用PW裝置才能驅動的“激光直接加速”(DLA)機製,在獲得nC量級大電荷量電子加速的基礎上,增大了電子的波蕩振幅,成功獲得超強的Betatron輻射。單發激光獲得能量2.4keV以上的X射線光子數大於(yu) 2x108/發,且具有很小的空間發散角~10mrad。這個(ge) 結果將目前報道最好的Betatron輻射的轉換效率提高了40倍,能利用小能量、高重頻激光器突破目前輻射源低平均流強的發展瓶頸。
這項進展發表在【L. M. Chen et al, Scientific Reports. 3, 1912(2013)】上。
本研究得到科技部“973”A類項目、科技部國家重大儀(yi) 器專(zhuan) 項、“863”高技術研究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來源物理研究所)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