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表示,培育壯大新經濟、發展新動能,不僅(jin) 是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在改造提升傳(chuan) 統動能,促進實體(ti) 經濟蓬勃發展。要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製度,要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ye) 負擔,加快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
明確實體(ti) 經濟內(nei) 涵
著力振興(xing) 實體(ti) 經濟是今年主要經濟工作任務之一,也是我國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穩中求進的關(guan) 鍵性政策部署。李克強在會(hui) 議上明確了“實體(ti) 經濟”的內(nei) 涵。他表示,“實體(ti) 經濟”是一個(ge) 相對於(yu) “虛擬經濟”的概念,不是僅(jin) 僅(jin) 包含製造業(ye) ,而是涵蓋著一二三產(chan) 業(ye) 。
“網店是新經濟,但直接帶動了實體(ti) 工廠的銷售;快遞業(ye) 作為(wei) 新經濟的代表,同樣既拉動了消費也促進了生產(chan) 。這些典型的新經濟行業(ye) ,實際上都是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都是在為(wei) 實體(ti) 經濟服務,也是實體(ti) 經濟的一部分。”李克強表示,“我們(men) 培育壯大新經濟、發展新動能,不僅(jin) 是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在改造提升傳(chuan) 統動能,促進實體(ti) 經濟蓬勃發展。”
會(hui) 議認為(wei) ,加快培育新動能、改造提升傳(chuan) 統動能,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ti) 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要用新經濟、新業(ye) 態、新動能的蓬勃力量,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尤其是實體(ti) 經濟更好適應經濟轉型,從(cong) 而提高競爭(zheng) 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
李克強強調,在繼續淘汰落後產(chan) 能的同時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邁向中高端,促進實體(ti) 經濟升級。使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在與(yu) 新動能融合中形成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業(ye) 態、新模式,提升產(chan) 品和服務價(jia) 值鏈,煥發新活力。依托“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邁向中高端,促進實體(ti) 經濟升級。
他以去年幾次基層考察看到的情況舉(ju) 例說明:廣東(dong) 一家製造企業(ye) 將精密激光加工與(yu) 3D打印技術結合,帶動相關(guan) 裝備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江西等地的農(nong) 產(chan) 品,以“互聯網+”拓展銷路促進農(nong) 民增收;貴州一家公司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打造覆蓋全國的公路物流信息化平台,大大降低貨車空駛率,提高了流通效率和企業(ye) 收益。
此前,在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第四次會(hui) 議上,李克強也強調,要著力把“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和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形成新動能培育與(yu) 傳(chuan) 統動能改造提升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中國工業(ye) 經濟聯合會(hui) 會(hui) 長、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wei) ,在推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工業(ye) 製造業(ye) 需要網絡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相融合,不可以偏廢,或者失衡。實體(ti) 商貿受到了互聯網的衝(chong) 擊,要勇於(yu) 麵對現實,變革自我,尋求新的發展。
萬(wan) 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僅(jin) 僅(jin) 把過剩產(chan) 能或者老化產(chan) 能的企業(ye) 關(guan) 了或停產(chan) 、限產(chan) ,還不能叫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隻有當過剩產(chan) 業(ye) 的生產(chan) 要素,比如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管理轉移到新供給、新動能領域中,才是真正的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
中國企業(ye) 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舊動能共同發力,帶來的結果是經濟的分化,正在成為(wei) 中國2017年經濟的一個(ge) 重要的特點。去產(chan) 能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要形成新動能,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裝備製造業(ye) 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等新業(ye) 態對經濟拉動作用已日趨明顯。
進一步減輕企業(ye) 負擔
如何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李克強明確要求各部門負責人,要適應新動能加速成長的需要,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製度,對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采取既具彈性又有規範的管理措施。推動以分享、信息、生物、綠色、創意、智能等為(wei) 特點的新興(xing) 經濟業(ye) 態成為(wei) 增長新引擎。
“‘審慎’兩(liang) 個(ge) 字,意味著監管必須要有規範,同時也要有一定的靈活度。要監管,但不能’管死’。”總理說,“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提供更優(you) 的服務,讓新業(ye) 態更好帶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蓬勃發展。”
會(hui) 議指出,要促進人才、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和共享,加大對初創企業(ye) 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服務的政府采購力度,建立產(chan) 品和服務標準動態調整機製,完善符合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用工特點的就業(ye) 、社保等規定。
會(hui) 議還審議通過了“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推動營造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市場環境,決(jue) 定再取消一批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許可並清理規範一批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
李克強同時強調,要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ye) 負擔。加快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促進覆蓋一二三產(chan) 業(ye) 的實體(ti) 經濟蓬勃發展。
企業(ye) 稅負重已經引起最高決(jue) 策層和相關(guan) 職能部門的重視,並將采取行動。5日晚間,財政部相關(guan) 負責人在媒體(ti) 上表示,將繼續強化“放水養(yang) 魚”意識,在落實好現有的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著力完善稅收製度,研究新的減稅降費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ye) 負擔。在財政部門戶網站公開中央和地方行政事業(ye) 性收費目錄清單,主動接受社會(hui) 監督。
財政部部長肖捷日前在全國財政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2017年繼續落實並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擴大減稅效應。研究實施新的減稅措施。進一步清理規範基金和收費,再取消、調整和規範一批行政事業(ye) 性收費項目。公開中央和各地收費目錄清單。落實好其他已出台減稅降費政策。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李萬(wan) 甫近日撰文稱,國家應加快清費立稅進程,切實將適合稅收形式征繳的收費項目、基金項目改為(wei) 稅收。在明晰政府事權和規範政府支出的前提下,控製政府規模膨脹,減少政府對社會(hui) 資源的強製占有和使用的份額。
會(hui) 議決(jue) 定,在本屆政府已取消230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再取消民辦學校招生簡章和廣告備案核準、棉花加工資質認定等53項許可,其中14項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修法取消。再取消與(yu) 法律職業(ye) 資格認定、鐵路運輸基礎設備生產(chan) 企業(ye) 審批等有關(guan) 的20項中介服務事項,切實降低企業(ye) 製度性交易成本。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