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除了智能芯片、手機係統以外,擁有5G技術優(you) 勢的華為(wei) 還將重心拓展到了汽車領域——華為(wei) 正在開發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希望憑借自身全球領先的光電子技術,解決(jue) 激光雷達最大的成本和性能問題。
最近,華為(wei) 智能汽車解決(jue) 方案BU總裁王軍(jun) 表示,華為(wei) 在武漢有一個(ge) 光電技術研究中心,總計有1萬(wan) 多人,該中心正在研發激光雷達技術,目標是短期內(nei) 迅速開發出100線的激光雷達。未來計劃將激光雷達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約1390元人民幣),甚至是100美元(約695元人民幣)。
此番言論坐實了華為(wei) 在激光雷達研發工作上的進展,引起了國內(nei) 外媒體(ti) 的廣泛關(guan) 注。想弄明白這件事為(wei) 什麽(me) 如此值得關(guan) 注,我們(men) 需要厘清三個(ge) 問題。

首先,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技術中至關(guan) 重要的傳(chuan) 感器,工作原理是向目標發射探測信號,然後將接收到的從(cong) 目標反射回來的信號與(yu) 發射信號進行比較,作適當處理後就可獲得目標的有關(guan) 信息,如目標距離、方位、高度、速度、姿態、甚至形狀等參數,從(cong) 而對目標進行探測、跟蹤和識別。
而多線雷達具有多個(ge) 發射器和接收器,通過電機的旋轉可以獲得多條線束。線數越多探測的結果也越精確,目前市場上有4線、8線、16線、32線、64線、128線等產(chan) 品。
既然激光雷達如此重要,那為(wei) 什麽(me) 目前還鮮有車企大規模運用,正式在量產(chan) 車上搭載激光雷達的也僅(jin) 有奧迪A8級別等少數車型?

答案就是激光雷達太貴了。
此前激光雷達多用於(yu) 軍(jun) 事、氣象、測繪等專(zhuan) 業(ye) 領域,需求麵窄產(chan) 量小,價(jia) 格自然很高。在2016年之前,世界上也僅(jin) 有Velodyne一家企業(ye) 可以實現自動駕駛用激光雷達的量產(chan) ,價(jia) 格也一度高達數萬(wan) 美元。正因如此,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也一直是激光雷達的堅定反對者,他曾公開炮轟“激光雷達很傻,誰寄希望於(yu) 雷達誰就注定失敗”。

當然,任何一項新技術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發公司和資本方入局,成本都會(hui) 逐步下降,而誰的成本控製能力越強,誰自然就能在新技術商業(ye) 化的進程中收獲最大的利益。華為(wei) 看準了這塊還鮮有人分的蛋糕,準備以麵向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的角色,賺一波汽車新四化的紅利。
那麽(me) 從(cong) 未涉足過汽車產(chan) 業(ye) 的華為(wei) ,有何底氣直麵一度雄霸全球80%以上激光雷達訂單的巨頭Velodyne?

其實自動駕駛所依靠的諸多傳(chuan) 感器與(yu) 華為(wei) 的ICT業(ye) 務是同源的,比如毫米波雷達是利用波長為(wei) 1~10mm的毫米波采用ToF技術進行探測,而華為(wei) 所推出的5G基帶芯片巴龍5000也支持26GHz和28GHz頻段的毫米波通信;再比如激光雷達的工作原理是ToF,而華為(wei) P30 Pro就搭載了一顆紅外發射器和ToF鏡頭,通過測量紅外光線反射時差來計算物體(ti) 景深,優(you) 化手機拍攝的背景虛化效果。

而在掌握了5G通信技術後,王軍(jun) 表示華為(wei) 還將用5G技術來製造毫米波雷達,進而大幅提升毫米波雷達的性能,甚至讓其達到32線激光雷達的性能,而價(jia) 格又遠低於(yu) 激光雷達。
目前,華為(wei) 已經將智能汽車解決(jue) 方案BU列為(wei) 了與(yu) Cloud&AI產(chan) 品與(yu) 服務BU、運營商BG、企業(ye) BG和消費者BG並列的五大一級部門之一,可見華為(wei) 對於(yu) 智能汽車解決(jue) 方案這個(ge) 全新業(ye) 務的重視程度,絲(si) 毫不亞(ya) 於(yu) 諸如手機、通信等深耕多年的傳(chuan) 統業(ye) 務。

據美國透明度市場調查(TMR)報告稱,2018-2026年間,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規模預計將增長到20億(yi) 美元,同時全球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35%。如果華為(wei) 真能通過5G技術將激光雷達的成本降低至100美元,其市場收益將不可估量。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