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半年籌建的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正忙著準備啟動儀(yi) 式,擬在18日正式“開張”。

這個(ge) “重量級”的產(chan) 業(ye) 平台將依托中山紮實的光電產(chan) 業(ye) 基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端光電產(chan) 業(ye) 平台和產(chan) 業(ye) 園,為(wei) 企業(ye) 輸送高質量人才推動“政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麗(li) 娟直言,中山光電產(chan) 業(ye) 發達,基礎較好,在全國有一席之地,但由於(yu) 高校力量偏弱,學、研沒法跟上,給不斷壯大和發展中的企業(ye) 造成人才困擾,造成人才斷層青黃不接;長春理工大學光電學科在全國有一定話語權,但長春市在產(chan) 業(ye) 這一塊相對薄弱,雙方合作可謂天作之合,廣大學子們(men) 有了實踐和用武之地,廣大企業(ye) 有了招才引才渠道,是伯樂(le) 和千裏馬的共同期待。
中山研究院以“中山所需,高校所長”為(wei) 基本原則,以校本部光學學科優(you) 勢與(yu) 火炬開發區的產(chan) 業(ye) 結構相契合,共同推動“政產(chan) 學研”融合,打造中山“光電矽穀”。
報
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院長李麗(li) 娟
中山火炬職業(ye) 技術學院院長葉軍(jun) 峰
中山火炬職院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試驗
光電產(chan) 業(ye) 的“榕樹效應”
中山光電產(chan) 業(ye) 在龍頭企業(ye) 帶動下,不斷開枝散葉,產(chan) 生“榕樹效應”。
“我們(men) 公司隔壁那幢廠房以前就是明佳光電所在地,這是國內(nei) 較早的一家光電企業(ye) ,培養(yang) 了不少光電產(chan) 業(ye) 人才。”中山市福瑞光學技術有限公司經理徐小餘(yu) 坦言,他曾在這裏打過工,從(cong) 最基層學徒做起,做到管理人員,直到後來辭職創業(ye) 。
1990年代,中山火炬高新區成立之初,便與(yu) 四川一軍(jun) 工企業(ye) 聯合創辦了中山明佳高技術光電儀(yi) 器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國營性質的企業(ye) ,現在中山火炬職業(ye) 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火炬職院)實訓園區22幢樓正是其當年工廠所在地。2000年後鳳凰光學、北方光學、舜宇光學三“巨頭”相繼落戶,此後的發展不僅(jin) 提升了中山光電知名度,形成產(chan) 業(ye) 集聚,還為(wei) 中山引進和培養(yang) 了大批光電人才,並掀起創業(ye) 潮。湧現出龔俊強、趙治平、羅建華、張有良、饒龍軍(jun) 等一批優(you) 秀的光電企業(ye) 創業(ye) 者,形成了國企、外企孵化民企創業(ye) 者,民企創業(ye) 者再帶動新創業(ye) 者的不斷“裂變”。
2005年,在明佳光電做到管理崗位的張有良手持十幾萬(wan) 元創辦了中山市光大光學儀(yi) 器有限公司,憑著實幹精神一路披荊斬棘,16年來將公司推向集團化發展模式,成為(wei) 行業(ye) 標杆。趙治平曾多年在鳳凰光學、舜宇光學的中山分公司擔任總經理,知名企業(ye) 積累的經驗成為(wei) 他日後創業(ye) 寶貴的財富。2012年8月,他在火炬區創立弘景光電。曆經8年多曆練,公司已成為(wei) 國內(nei) 車載產(chan) 品領域的前三名。同年,在家電行業(ye) 深耕多年的羅建華決(jue) 定創立東(dong) 洋工業(ye) 照明(廣東(dong) )有限公司,進軍(jun) 無金線COB光源領域。如今,公司已成為(wei) 全球領先的調色LED光源製造商。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中山光電產(chan) 業(ye) 已形成了以激光技術應用為(wei) 產(chan) 業(ye) 核心鏈,形成光學微電子產(chan) 業(ye) 、新一代光學顯示產(chan) 業(ye) 、新一代光電視聽產(chan) 業(ye) 、高端光通信產(chan) 業(ye) 、高端激光設備產(chan) 業(ye) 、成像光學元器件產(chan) 業(ye) 體(ti) 係,創建成為(wei) “廣東(dong) 省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基地”和“中山成像與(yu) 光電子創新型產(chan) 業(ye) 集群”,尤其在成像及光電子產(chan) 業(ye) 的細分領域,中山火炬區占了全國市場的半壁江山,在成像光學元器件產(chan) 業(ye) 方麵,是世界光學冷加工產(chan) 能規模最大、行業(ye) 集中度最高的地區。
中山光電產(chan) 業(ye) 發展氛圍如“磁鐵”般吸引著一批批創業(ye) 者到來。大鼎光學薄膜(中山)有限公司總經理閃雷雷此前在深圳創業(ye) ,談到選擇中山發展的原因時,他表示,中山光電產(chan) 業(ye) 集中,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完善,將來深中通道建成開通,深中同城,更有利於(yu) 兩(liang) 地光電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
產(chan) 業(ye) 鏈要補上“人才”這關(guan) 鍵一環
長春理工大學原為(wei)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這所由中國科學院創辦於(yu) 1958年的學校,主要創始人是我國著名科學家、兩(liang) 院院士王大珩教授。光學、精密光學儀(yi) 器專(zhuan) 業(ye) 是優(you) 勢專(zhuan) 業(ye) ,有著“中國光學英才搖籃”的美譽。
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這個(ge) “重量級”平台,為(wei) 何要選擇落戶中山火炬區?說起這個(ge) 平台,不得不提到中山聯合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龔俊強。龔俊強畢業(ye) 於(yu) 長春理工大學光學儀(yi) 器專(zhuan) 業(ye) 。2005年,懷著“打破日本在變焦鏡頭的壟斷地位”的理想,放棄鳳凰光學的高管職位,與(yu) 4位工程師在中山火炬區創立聯合光電。16年來,聯合光電已成為(wei) 光學鏡頭製造行業(ye) 國內(nei) 前列、國際一流的企業(ye) ,而要招聘光電產(chan) 業(ye) 人才時,卻發現非常難招。
2020年底,龔俊強有了與(yu) 母校開展合作的想法,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母校領導的認同。在今年的“3·28”中山投資經貿交流會(hui) 上,由中山市人民政府與(yu) 長春理工大學共建的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正式簽約落戶火炬開發區。
李麗(li) 娟介紹,目前,研究院已經與(yu) 中山聯合光電、新諾科技、弘景光電、香山微波等11家企業(ye) 建立起研究生聯合實踐培養(yang) 基地。研究院也正著手創建15個(ge) 實驗室,眼下每個(ge) 實驗室均與(yu) 本地光電企業(ye) 簽約,有望產(chan) 出一批科研成果,孵化一批高科技企業(ye) ,以及造就一批在光電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未來,該院還打算依托科研團隊和實驗室,在火炬開發區留創園掛牌成立長春理工大學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大灣區園。
獲悉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啟動的消息,趙治平興(xing) 奮不已,“從(cong) 項目簽約到現在,我一直關(guan) 注研究院的進展情況,這不僅(jin) 關(guan) 係我們(men) 公司的發展,也關(guan) 係到中山光電產(chan) 業(ye) 的未來,光電產(chan) 業(ye) 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如饑似渴啊。”2020年,中山40多家企業(ye) 入選省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弘景光電是其中之一,主要聚焦車載光電和消費光電產(chan) 品。“聽聞中山研究院將派駐碩博生到企業(ye) 實習(xi) ,在這個(ge) 交流的過程中,碩博生可以加深對相關(guan) 企業(ye) 和中山光電產(chan) 業(ye) 的了解,而企業(ye) 也有機會(hui) 找到合適的人才。”趙治平說。
張有良表示,中山市光學產(chan) 業(ye) 成熟,鏈條完善,行業(ye) 趨勢向好,公司發展可期,相對困難的是光學人才的引進。中山沒有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吸引力,公司的舞台還不夠大,而隨著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的啟動,這些高端人才有望走進中山,走進中山企業(ye) 。張有良坦言,未來希望中山研究院每年為(wei) 公司輸送一定數量的高端人才。
“院園融合”彼此借力
9月8日,位於(yu) 火炬職院生產(chan) 性實訓基地內(nei) 的廣東(dong) 九州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迎來好幾批客人。
九州太陽能從(cong) 事太陽能光伏應用係統的研發、生產(chan) 、銷售,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2017年5月,北京大學、火炬職院、九州太陽能聯合成立申報“九州太陽能光伏儲(chu) 能院士工作站”,工作站成員由秦國剛院士團隊、九州太陽能公司專(zhuan) 家和火炬職院教授、博士等組成。該公司負責人羅仕雄介紹,公司是火炬職院光電信息學院產(chan) 教融合基地,曾入選廣東(dong) 省第一批建設培育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成立院士工作站,校企深度合作,在科研攻關(guan) 、人才培養(yang) 、師資培訓等方麵取得豐(feng) 碩的成果,今年以來,公司業(ye) 務蒸蒸日上,增長勢頭勁猛。
在九州太陽能公司辦公室內(nei) ,其中一邊是火炬職院光電信息學院的實驗室。在LED檢測技術實訓室、LED封裝實訓室內(nei) ,火炬職院的師生們(men) 正在進行燈具綜合測試、光色調配等實驗。
火炬區光電產(chan)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yu) 火炬職院“院園融合”模式。火炬職院生產(chan) 性實訓基地大樓,是學校光電信息學院所在地,也是光學初創企業(ye) 的“搖籃”。
2005年4月,光大光學成立之初,公司設在火炬區江尾頭市場二樓,麵積約300平方米。2008年,光大光學入駐火炬職院成為(wei) 第一家校企合作單位。隨著光電入孵企業(ye) 的增多,2010年前後,火炬職院順勢而為(wei) ,組建光電工程係、牽頭成立中山市光學學會(hui) ,服務園區光學初創企業(ye) 。據統計,10餘(yu) 年來,學校已孵化出5家高新技術企業(ye) 、3家上市公司,還有20餘(yu) 家中小企業(ye) 正在孵化培育之中,其中大多數為(wei) 光學企業(ye) 。聯合光電、弘景光電、東(dong) 洋工業(ye) 照明、光大光學、優(you) 度光學等一批企業(ye) 曾在這裏度過“童年”。據統計,中山市光學學會(hui) 從(cong) 最初的隻有44個(ge) 會(hui) 員單位,大部分是火炬職院實訓校區光學企業(ye) ,發展壯大到現在300多家規上企業(ye) 會(hui) 員單位,光學學會(hui) 會(hui) 員企業(ye) 從(cong) 規模到規格、從(cong) 數量到質量上都實現了質的飛躍。
為(wei) 更好地開展產(chan) 教深度融合,今年6月,火炬職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鄒鑫、院長葉軍(jun) 峰先後帶隊到中山市光學學會(hui) 調研,圍繞產(chan) 業(ye) 學院建設、人才培養(yang) 、校企合作、高職擴招、現代學徒製試點等方麵,與(yu) 學會(hui) 成員單位、光學企業(ye) 代表進行深入交流探討。
葉軍(jun) 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光學學會(hui) 成立的十年,也是火炬職院快速發展的十年,學院與(yu) 學會(hui) 的緊密結合,成為(wei) 火炬職院“院園融合”的最有力的注解。學校與(yu) 企業(ye) 已構建起“師資共聘、資源共享、科技共研、人才共育、就業(ye) 共擔”的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贏,企業(ye) 與(yu) 學校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在葉軍(jun) 峰看來,企業(ye) 創新力的提升,可以用好轄區內(nei) 科研院所,加大創新資源整合。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的入駐,將為(wei) 中山,特別是火炬區光電產(chan) 業(ye) 的發展注入新動能。葉軍(jun) 峰告訴記者,火炬職院已與(yu) 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展開多次洽談,雙方簽訂了全麵戰略合作關(guan) 係。“研究院在高新技術、高端人才、國際視野等方麵有優(you) 勢,我們(men) 熟悉本地企業(ye) ,從(cong) 光電產(chan) 業(ye) 人才梯隊建設上來看,既要有博士、碩士,又要有高級技工等各種人才組合在一起,才能促進企業(ye) 全麵發展。接下來,我們(men) 與(yu) 長春理工中山研究院也將在人才培養(yang) 、實驗室共建共享等方麵加大資源整合。”葉軍(jun) 峰說,在中山“光電矽穀”建設中,火炬職院應該成為(wei) 智力和人才的“發動機”。
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更要“借梯登高”
中山光電產(chan) 業(ye) 起步早、基礎好、成長性高、前景廣闊,是重點發展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之一,是國內(nei) 為(wei) 數不多的幾個(ge) 光電產(chan) 業(ye) 集聚區,也是中山參與(yu)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競爭(zheng) 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山光電產(chan) 業(ye) 既有聯合光電、通宇通訊、木林森等“月亮”企業(ye) ,又有華快光子、新諾科技、智芯、香山微波等一批“星星”,以及大大小小的產(chan) 業(ye) 配套,形成了產(chan) 業(ye) “星月同輝”格局。中山在支持光電產(chan) 業(ye) 發展方麵,形成了以政策扶持、會(hui) 展搭台、大賽引才、產(chan) 教融合等“矩陣”。
處於(yu) 產(chan) 業(ye) 集群內(nei) 的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中山火炬職業(ye) 技術學院等高端平台、高職院校正與(yu) 企業(ye) 形成“無縫對接”,形成類似“矽穀”那樣的創新發展模式,綜合競爭(zheng) 力日益提升。以火炬職院“院園融合”為(wei) 例,通過堅持專(zhuan) 業(ye) 群對接產(chan) 業(ye) 、堅持人才培養(yang) 質量對標企業(ye) 生產(chan) 崗位標準、堅持校企合作資源共享的“三堅持”,做到學校老師可以兼職企業(ye) 工程師,企業(ye) 的工程師可以兼任學校老師;行業(ye) 的個(ge) 性與(yu) 共性需求可以在“廠門口”得到有效解決(jue) ,等等,最終利於(yu) 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創新鏈、金融鏈等形成強大的協同迸發效應。
步入5G時代,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無人駕駛技術逐步完善,高附加值的光電產(chan) 業(ye) 涉足領域廣,使用頻率高,無所不在,無所不用,從(cong) 軍(jun) 工到民用,從(cong) 槍瞄到手術燈、從(cong) 望遠鏡到相機鏡頭、從(cong) 城市視頻監控到安全監管,可以說光電產(chan) 業(ye) 發展前景愈加光明。
此背景下,中山光電產(chan) 業(ye) “矽穀”建設“先行一步”,也將為(wei) 中山其他產(chan) 業(ye) 升級帶來示範。中山提出要打造全國製造業(ye) 一線城市,這就更需要把優(you) 勢產(chan) 業(ye) 變得更優(you) 秀,讓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站得更“高”,那麽(me) 就應該充分借助院校力量,彌補人才和科研力量的短板,借梯登高,這樣中山製造業(ye) 方能“重振虎威”,加快高質量崛起。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