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zhuan) 項規劃
一、現狀
“十一五”期間,我國風電產(chan) 業(ye) 發展引人矚目,已成為(wei) 新能源的領跑者,並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經過科研機構、風電企業(ye) 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國在風能資源評估、風電機組整機及零部件設計製造、檢測認證、風電場開發及運營、風電場並網等方麵都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風電產(chan) 業(ye) 鏈。在海上風電開發領域,初步解決(jue) 了海上運輸、安裝和施工等關(guan) 鍵技術,開始積累海上風電場運營經驗。在人才培養(yang) 上,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風電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風電學科建設也已經起步。
(一) 風電設備產(chan) 業(ye) 化情況
在“十一五”科技計劃的引領下,國內(nei) 科研機構、企業(ye) 通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委托設計、與(yu) 國外聯合設計和自主研發等方式,掌握了1.5MW~3.0MW風電機組的產(chan) 業(ye) 化技術。目前,國產(chan) 1.5MW~2.0MW風電機組是國內(nei) 市場的主流機型,並有少量出口;2.5MW和3.0MW風電機組已有小批量應用;3.6MW、5.0MW風電機組已有樣機;6.0MW等更大容量的風電機組正在研製。國內(nei) 葉片、齒輪箱、發電機等部件的製造能力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滿足主流機型的配套需求,並開始出口;軸承、變流器和控製係統的研發也取得重大進步,開始供應國內(nei) 市場。
截至2010年底,我國具備兆瓦級風電機組批量生產(chan) 能力的企業(ye) 超過20家。2010年新增裝機容量前五名的風電整機製造企業(ye) 當年市場份額占全國的70%以上。我國有四家企業(ye) 2010年新增裝機容量進入全球前十名。
(二) 風電場建設及資源開發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及一係列配套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國內(nei) 風電開發快速增長。2010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890萬(wan) 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0年底,我國具備大型風電場建設能力的開發商超過20家,共已建成風電場800多個(ge) ,風電總裝機容量(除台灣省未統計外)4470萬(wan) 千瓦,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
“十一五”期間,我國已啟動海上風電開發,首個(ge) 海上項目上海東(dong) 海大橋風電場安裝34台國產(chan) 3.0MW風電機組,並於(yu) 2010年6月全部實現並網發電;2010年9月,國家能源局組織完成了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項目總容量100萬(wan) 千瓦,位於(yu) 江蘇近海和潮間帶地區。
(三) 風電科學技術及公共服務發展情況
“十一五”期間,我國在大型風電機組整機及關(guan) 鍵零部件設計、葉片翼型設計等風電關(guan) 鍵科學技術領域獲得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成果,打破了國外對風電科學技術的壟斷。在海上風電開發領域,我國自主研究開發了一係列海上風電場設計、施工技術,研製了一批專(zhuan) 用的海上風電施工機械裝備。
風電產(chan) 業(ye) 的飛速發展也促進了風電行業(ye) 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十一五”期間,我國建立了一批風能領域相關(guan) 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參考國際慣例初步建立了風電標準、檢測和認證體(ti) 係,為(wei) 我國風電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保障。
(四) 風電人才隊伍及學科建設情況
“十一五”期間,我國風電產(chan) 業(ye) 的發展推動了風電人才隊伍及學科的建設。目前,我國已擁有一批風資源勘測分析、風電機組整機及零部件設計製造、風電場設計、建設及運行維護、風電並網等風電行業(ye) 各領域的專(zhuan) 業(ye) 人才,形成了風電全產(chan) 業(ye) 鏈的熟練技術人員隊伍,並吸引了大量國外優(you) 秀的風電人才加盟。在學科建設方麵,我國已初步建立了風能與(yu) 動力工程專(zhuan) 業(ye) ,並開始培養(yang) 專(zhuan) 門化人才。
二、形勢與(yu) 需求
(一) 當前形勢
通過國家多年的持續支持,我國在風電科技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基於(yu) 我國風電產(chan) 業(ye) 現狀及國內(nei) 外趨勢,我國在風電科技領域仍麵臨(lin) 一係列挑戰,主要表現在:
1、先進風電裝備自主設計和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早期,我國風電機組主要依賴引進國外設計技術或與(yu) 國外機構聯合設計,根據我國風資源等環境條件進行自主設計、研發新型風電機組的能力不足,且缺少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風電機組設計工具軟件係統。
在風電零部件方麵,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製造過程中的智能化加工和質量控製技術比較落後。如齒輪箱、發電機的可靠性有待提高;葉片處於(yu) 自主設計的初級階段;為(wei) 兆瓦級以上風電機組配套的軸承、變流器剛開始小批量生產(chan) ,控製係統尚處於(yu) 示範應用階段。
2、風資源等基礎數據不完善,風電場設計、並網及運行等關(guan) 鍵技術需要提升。
我國可利用的風能資源評價(jia) 尚不精細,風電場設計需要的長期風資源數據不完善;風電場設計工具依賴國外軟件產(chan) 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符合我國環境和地形條件的風資源評估及風電場設計及優(you) 化軟件係統;風電並網技術急需深入研究和創新,以提高風電並網消納水平;尚未形成自主研發的先進運行控製和風電功率預測等風電場運行及優(you) 化係統。
3、風電行業(ye) 公共測試體(ti) 係剛剛起步,風電標準、檢測和認證體(ti) 係有待進一步完善。
我國已參考國際慣例初步建立了風電標準、檢測和認證體(ti) 係,但鑒於(yu) 我國特殊的環境條件(如台風、低溫、高海拔等)和工業(ye) 基礎與(yu) 國際上有一定差別,需根據我國國情進一步完善。我國風電行業(ye) 測試及相關(guan) 測試係統設計等技術主要依賴國外,製約了我國風電技術的發展,而歐美風電發達國家已建成了完善的國家級風電機組野外測試、地麵傳(chuan) 動鏈和葉片測試等公共測試服務體(ti) 係,為(wei) 本國風電產(chan) 業(ye) 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4、風電基礎理論研究尚待深入,缺乏自主創新;風電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亟待加強。
由於(yu) 風電大規模發展較晚,我國在風電基礎理論研究方麵積累不夠,大多是直接引用或跟蹤國外的研究成果,對技術的突破和創新能力不足。風電的科研水平與(yu) 國外有較大差距,風電科研人員係統培養(yang) 機製有待加強。
5、中小型風電機組研發和風電非並網接入技術需要進一步提高。
我國小型風電機組生產(chan) 和使用量均居世界之首,但產(chan) 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有待提高,中型風電機組研發和風電非並網的分布式接入技術研究剛剛起步,在風電微網技術和多能互補利用集成技術方麵需要持續研究和示範。
6、風電直接工業(ye) 應用技術研究需要擴展。
雖然我國風電裝機規模迅速增長,但在如何利用規模化儲(chu) 能降低風電的不確定性,以及如何利用風能進行製氫、海水淡化等工業(ye) 直接應用方麵的技術研究剛剛起步,需要進一步擴展。
(二) 戰略需求
在未來5年,我國風力發電科技要逐步實現從(cong) 量到質的轉變,完善和發展風力發電科技的實力,實現從(cong) 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的轉變。
根據我國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二個(ge) 五年規劃綱要》,在“十二五”期間,我國規劃風電新增裝機7000萬(wan) 千瓦以上。從(cong) 我國能源規劃、碳減排目標及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來看,我國風力發電科技的戰略需求主要體(ti) 現在:#p#分頁標題#e#
1、特大型風電場建設的需要
特大型風電場建設是我國風電開發的需求重點,國外無法提供直接的經驗。“十二五”期間,國家規劃建設6個(ge) 陸上和2個(ge) 海上及沿海風電基地,迫切需要在特大型風電場風資源評估、風電場設計、並網消納與(yu) 智能化運營管理和大容量、高可靠性、高效率、低成本的風電機組等方麵進行科技開發和創新,為(wei) 我國特大型風電場建設提供技術保障。
2、大規模海上風電開發的需要
我國海上風電已經起步,“十二五”期間潮間帶和近海風電將進入快速發展、規模化開發階段,因此,需要開展海上風電機組研製及產(chan) 業(ye) 化關(guan) 鍵技術研究,加強工程施工與(yu) 並網接入等海上(潮間帶)風電場開發係列關(guan) 鍵技術研究,為(wei) 大規模海上風電開發提供技術支撐。
3、風電自主創新體(ti) 係、能力建設與(yu) 人才培養(yang) 的需要
“十二五”期間,結合國家能源產(chan) 業(ye) 和風電科技發展戰略的總體(ti) 部署,迫切需要建立公共研發測試服務體(ti) 係,根據我國環境條件和地形條件等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風電設計工具軟件係統,在整機設計集成與(yu) 關(guan) 鍵部件製造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實現產(chan) 、學、研、用相互結合共同發展,為(wei) 我國風電裝備性能優(you) 化及自主設計提供條件和支持,保障我國風電產(chan) 業(ye) 的持續、快速和穩定增長。
三、總體(ti) 思路
(一)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wei) 指導,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二個(ge) 五年規劃綱要》,以“統籌規劃、重點突破、交叉融合、自主創新”為(wei) 原則,麵向風力發電領域國家重大需求與(yu) 國際科技前沿,發揮科技在風電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的支撐與(yu) 引領作用,全麵提升我國風電產(chan) 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實現我國從(cong) 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的跨越,推動我國風電產(chan) 業(ye) 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 發展原則
重點解決(jue) 與(yu) 自主創新能力相關(guan) 的關(guan) 鍵科技問題。立足現狀,並麵向我國風電發展的趨勢,全麵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風電關(guan) 鍵技術研究,攻克一批陸上及海上風電機組設計製造和風電並網及非並網接入的關(guan) 鍵技術。
加強基礎性、共性技術研究。適當整合資源,實現成果共享,避免重複性建設、資源分散和浪費,同時,加強風電產(chan) 業(ye) 自主發展的基礎研究和科研隊伍建設,建立鏈條緊密、結構合理的科技研發和公共服務體(ti) 係。
重視企業(ye) 在技術創新領域的主體(ti) 地位。以風電場規模化開發帶動風電產(chan) 業(ye) 化發展,促進產(chan) 、學、研科研鏈條的形成和健康發展,以科技推動產(chan) 業(ye) 進步。
(三) 規劃目標
在風電設備設計製造方麵,掌握3~5MW直驅風電機組及部件設計與(yu) 製造,產(chan) 品性能與(yu) 可靠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並實現產(chan) 業(ye) 化;掌握7MW級風電機組及零部件設計、製造、安裝和運營等成套產(chan) 業(ye) 化技術,產(chan) 品性能和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動我國大容量風電機組的產(chan) 業(ye) 化;突破10MW級海上風電機組整機和零部件設計關(guan) 鍵技術,實現海上超大型風電機組的樣機運行。
在風電場開發及運行方麵,掌握大型風電場設計、建設、並網與(yu) 運營關(guan) 鍵技術,提高風電消納能力,提高風電場的運營管理水平,支撐我國千萬(wan) 千瓦風電基地的建設。
在風電公共服務體(ti) 係方麵,突破從(cong) 風資源特性到電網接入送出全過程的科學基礎問題,推動行業(ye) 整體(ti) 進步;建設風電機組地麵傳(chuan) 動鏈測試、葉片測試和風電設計工具軟件等一批公共係統,全麵提升我國風電行業(ye) 的整體(ti) 水平;開發儲(chu) 備一批風電新技術,推動風電技術創新和應用;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創新隊伍,係統部署建設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麵提升我國風電製造企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
通過“十二五”風電科技規劃的實施,促進我國風電產(chan) 業(ye) 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使我國風電產(chan) 業(ye) 和風電科技整體(ti) 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wei) 20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5%能源戰略目標的實現做出直接重要貢獻。
四、重點方向
(一) 基礎研究類
為(wei) 推動風電機組和風電場設計技術的發展與(yu) 完善,解決(jue) 基於(yu) 我國氣候條件的風能資源基礎理論研究和風力發電係統基礎理論研究等關(guan) 鍵科學問題。
風能資源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方向包括:陸地及海上大氣邊界層風特性與(yu) 模型、複雜地形中尺度數值模式、海上風能資源及台風基本數據的觀測理論方法等。
風力發電係統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方向包括:風力機空氣動力學理論、風電機組及關(guan) 鍵部件建模和仿真理論、風力發電係統工程理論等。
(二) 研究開發類
圍繞風電的全產(chan) 業(ye) 鏈,結合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開發類重點方向涉及公共試驗測試係統及測試、適合我國環境特點和地形條件的風電機組整機和關(guan) 鍵零部件設計及製造、風電場開發及運營、海上風電場建設施工等主要領域,全麵提升我國風電設備的自主設計能力和風電場的設計、施工及運行管理水平。
公共試驗測試係統及測試技術主要方向包括:風電公共試驗測試係統設計建設、風電測試等。
大容量風電機組整機關(guan) 鍵技術主要方向包括:整機設計、製造、檢測、認證和運行等技術;獨立變槳、新型傳(chuan) 動係統、先進控製係統等技術。
風電機組零部件關(guan) 鍵技術主要方向包括:零部件設計、製造、檢測、認證和運行等技術;零部件抗疲勞、在線監測與(yu) 故障診斷等技術。
風力機翼型族設計關(guan) 鍵技術主要方向包括:先進翼型族設計及應用技術、風力機風洞實驗技術及設計工具軟件開發技術等。
風電場關(guan) 鍵技術主要方向包括:大型風電場設計及優(you) 化軟件開發技術,海上風電場施工建設、接入係統設計技術,海上基礎設計技術,區域多風電場運行控製及智能化管理技術等。
風電並網關(guan) 鍵技術主要方向包括:風電並網模型及仿真技術,大規模風電並網接入技術,非並網的分布式接入技術等。
中小型風電機組關(guan) 鍵技術主要方向包括:高性價(jia) 比中小型風電機組設計、製造及並/離網運行技術,中小型風電機組檢測認證技術等。
風電應用技術主要方向包括:風電大規模儲(chu) 能技術,風能直接工業(ye) 應用技術等。
(三) 集成示範類
依托示範工程,加強風電全係統集成技術研究,主要方向包括:風電場智能化管理,海上風電場建設,多能互補發電係統,分布式發電係統等。
(四) 成果轉化類
成果轉化類的主要方向包括:先進風力機翼型族的應用;大容量風電機組及其關(guan) 鍵零部件產(chan) 業(ye) 化;適合我國環境條件的風電機組產(chan) 業(ye) 化;先進控製等風電新技術規模化應用等。
五、重點任務
(一) 基礎研究類
1、風能資源基礎理論研究
研究複雜地形下中尺度數值模式的高精度參數化;研究中尺度模式資料四維同化;研究海上風資源及台風的測量及評價(jia) ;研究衛星對地觀測數據用於(yu) 海上風能資源分析的方法;研究風速在不同海岸線走向、岸邊不同地形條件下,由遠海-近海-灘塗-陸地的變化機理;研究海上和陸上風速垂直切變、湍流變化等風特性模型及參數確定;研究台風係統的模型和參數化;研究特大型風電場風資源特性等。#p#分頁標題#e#
2、風力發電係統基礎理論研究
研究風力機空氣動力設計理論,研究風力機空氣動力與(yu) 結構、機械與(yu) 電氣等之間的耦合機理;研究風電機組建模、驗證與(yu) 仿真理論和方法,研究建立風力發電係統整體(ti) 動態數學模型的方法。
(二) 研究開發類
1、風電機組整機關(guan) 鍵技術研究開發
研究10MW級風電機組總體(ti) 設計技術,包括長壽命(超過20年)及高可靠性設計方案、簡單輕量化的新型傳(chuan) 動技術、抗災害性大風的氣動和結構設計技術、抗鹽霧和防腐蝕材料工藝設計及機械製造工藝設計技術等。
3~5MW永磁直驅風電機組產(chan) 業(ye) 化技術研究,包括總體(ti) 設計、永磁電機的設計製造,機組設計優(you) 化、可靠性設計技術、係統控製技術以及裝配工藝等。
7MW級風電機組研製及產(chan) 業(ye) 化技術研究,包括總體(ti) 設計技術、載荷確定技術、強度和剛度校核技術、整體(ti) 動力穩定性計算技術、先進控製技術,機組設計優(you) 化技術、可靠性設計技術、整體(ti) 裝配工藝流程與(yu) 階段質量控製技術和分體(ti) 組裝技術等。
研究風電機組結構緊湊化、輕量化等新型傳(chuan) 動形式設計技術;研究風電機組獨立變槳、載荷實時測量分析、激光雷達測速儀(yi) 輔助控製等先進控製技術;研究新型傳(chuan) 動調速技術。
研究耐低溫、防沙塵、抗災害性大風、防鹽霧及適合高原地區等各類適合我國環境特點的風電機組整體(ti) 結構設計技術、安全與(yu) 先進控製設計優(you) 化技術、高性能電氣部件設計技術、新型材料工藝設計與(yu) 應用技術、製造工藝設計技術等。
研究高性價(jia) 比中小型風電機組設計、製造及並/離網運行控製技術,研究中小型風電機組檢測認證技術,製定中小型風電機組相關(guan) 標準,建立中小型風電機組檢測認證體(ti) 係。
2、零部件關(guan) 鍵技術研究開發
研究大容量風電機組齒輪箱載荷譜分析技術,研究複雜載荷下齒輪箱的結構完整性及優(you) 化設計技術,研究齒輪箱輪齒傳(chuan) 動齒向修正和齒形修形設計技術,研究齒輪箱箱體(ti) 設計及密封技術,研究齒輪箱齒輪材料低溫處理技術,研究齒輪箱輕量化設計技術,研究大容量風電機組齒輪箱產(chan) 業(ye) 化技術等。
研究超長葉片氣動外形、結構、材料與(yu) 控製一體(ti) 化的設計技術,研究葉片氣動控製、柔性結構設計技術,研究葉片整體(ti) 裝配工藝流程和結構鋪層優(you) 化設計技術,研究分段式葉片設計及製造技術,研究碳纖維等先進材料在葉片結構設計中的應用技術,研究風電機組葉片性能仿真分析技術,研究超長葉片產(chan) 業(ye) 化技術等。
研究大容量風力發電機先進、高效的冷卻技術,研究發電機結構及工藝設計技術,研究發電機電磁方案選擇優(you) 化技術,研究發電機防腐設計技術,研究大容量風力發電機輕量化設計技術等。
研究大容量風電機組變流器和變槳係統等的模塊化設計技術,研究變流器全數字化矢量控製、電磁兼容和中高壓變流等技術,研究變槳距與(yu) 變速控製技術,研究電網失電及係統內(nei) 外各種故障下安全順槳技術等;研究軸承、偏航係統等其它零部件設計技術。
3、公共試驗測試係統及測試技術研究
研究風力發電公共試驗測試係統設計建設關(guan) 鍵技術,研製大型風電機組傳(chuan) 動鏈地麵測試係統、野外測試風電場,研製葉片、軸承等關(guan) 鍵零部件的公共測試係統,研究風電機組在線監測與(yu) 故障診斷技術,研製大型風電機組在線綜合動態測試、分析診斷和優(you) 化係統,研製風電機組/風電場並網特性測試係統,研究風電機組整機、傳(chuan) 動鏈、關(guan) 鍵零部件、並網等方麵的測試技術。
4、先進風力機翼型族設計及應用技術
研究風力機葉片先進翼型設計技術,包括大厚度翼型設計技術、翼型直接優(you) 化設計技術、鈍尾緣修型方法和鈍尾緣翼型減阻技術。
研究高精度風力機翼型大攻角性能仿真技術,包括翼型大攻角流場和氣動特性數值模擬技術、翼型動態失速模擬技術、翼型氣動噪聲數值模擬技術,研究翼型數值模擬方法的軟件實現技術。
研究風力機翼型大攻角風洞實驗技術,包括翼型大攻角風洞實驗洞壁幹擾修正技術、翼型大攻角氣動特性測試技術、翼型動態失速風洞實驗技術、翼型繞流風洞實驗技術。
研究風力機翼型在大型風力機葉片上的應用技術,包括翼型氣動性能預測技術、二維翼型氣動數據三維效應修正技術、翼型在風力機葉片上的優(you) 化布置技術、風力機葉片設計工具軟件係統開發技術。
5、大型風電場設計、建設及運行關(guan) 鍵研究開發
研究高性能測試設備設計開發技術;研究複雜地形下的風能資源分析技術;研究風電場宏觀選址、微觀選址技術;研究符合我國環境條件和風電場特點的風電場設計、優(you) 化係統軟件開發技術;研究適合陸上風電場吊裝及維護專(zhuan) 用設備的設計開發技術。
研究風電場功率預測技術,研究風電場有功/無功控製調節等風電場優(you) 化控製策略技術;研究集成功率預測、有功/無功調節的風電場綜合監控技術;研究風電場集中解決(jue) 低電壓穿越的關(guan) 鍵技術;研究區域多風電場遠程故障診斷係統開發技術;研究風電場維護策略及優(you) 化技術;研究連接監控係統和遠程診斷的區域風電場資產(chan) 信息化管理係統開發技術。
研究特大型風電場與(yu) 電網相互作用;研究大型風電場對局部氣候、生態環境等的影響。
研究近海風電運輸安裝、風電場電力傳(chuan) 輸、變電及送出技術,研究近海風電場工程建設施工作業(ye) 方法和技術,研究近海風電場運營維護技術和方法,研究近海風力發電場防腐蝕、抗破壞性大風、絕緣等相關(guan) 技術;研究多樁式、懸浮式等不同海上風電機組基礎設計技術。
6、風電並網關(guan) 鍵技術研究開發
研究大型風電場出力及運行特性、電壓分層分區控製策略和綜合控製技術、風電場支持電網調頻的有功控製技術、新能源發電與(yu) 係統穩定控製技術、風電場並網係統備用容量優(you) 化配置和輔助決(jue) 策技術。
研究風電分布式接入電網的控製技術。
7、儲(chu) 能及風能直接應用關(guan) 鍵技術研發
研究新型儲(chu) 能材料,研究大容量、高效率、高可靠性、規模化儲(chu) 能裝置和儲(chu) 能裝置係統集成技術;研究利用風能進行製氫、海水淡化及高耗能工業(ye) 領域直接應用技術;研究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等多能互補發電係統關(guan) 鍵技術。
(三) 集成示範類
在開展風力發電關(guan) 鍵技術研究開發的同時,積極推進集成示範工程建設,形成海上風電機組、特大型風電場、多能互補發電係統和分布式發電係統等標誌性示範工程,以進行海上風電機組設計、海上風電機組基礎設計及施工、海上風電機組運輸及安裝、大型風電場運營管理、大型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發電係統接入電網特性技術和分布式發電係統直接應用技術等驗證工作。
集成示範技術的主要方向如下:
1、百萬(wan) 千瓦以上區域性多風電場的監控與(yu) 智能化管理。
2、15萬(wan) 千瓦海上及潮間帶風電場,包含單機容量7MW級風電機組。
3、風、光、水、儲(chu) 等多能互補發電係統。
4、分布式發電直接應用係統。
(四) 成果轉化類#p#分頁標題#e#
銜接“十一五”已有成果,結合“十二五”規劃的實施,以整機製造作為(wei) 重點,將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轉移到整個(ge) 行業(ye) ,改進風電產(chan) 品生產(chan) 製造工藝,提高風電產(chan) 品性能和可靠性,降低風電開發成本。
成果轉化技術的主要方向如下:
1、7MW級風電機組及關(guan) 鍵零部件產(chan) 業(ye) 化基地。
2、耐低溫、防沙塵、抗災害性大風、防鹽霧及適合高原地區等符合我國環境條件風電機組的產(chan) 業(ye) 化基地。
3、將新開發翼型族應用於(yu) 1.5MW及以上風電機組葉片。
4、將獨立變槳技術在3.0MW及以上主流風電機組上進行規模化應用等。
(五) 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
建設國家級風力發電公共數據庫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國家級公共研發與(yu) 試驗測試中心,研究風力發電測試技術,建立和完善各類風電標準、檢測與(yu) 認證體(ti) 係,建設風力發電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chan) 業(ye) 聯盟及產(chan) 業(ye) 化基地,推動我國風電產(chan) 業(ye) 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動風電技術進步,提高風電機組效率、性能與(yu) 可靠性,提升我國風電產(chan) 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
1、公共數據庫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
研究建立我國不同環境、地形與(yu) 電網條件下風電機組的運行狀況、故障以及翼型、標準、專(zhuan) 利等各個(ge) 方麵的公共數據庫,為(wei) 我國風電機組設計及優(you) 化提供基礎數據依據;建立風電公共信息服務中心,收集、分析、發布權威信息,推動數據與(yu) 信息等資源的共享。
2、標準、檢測與(yu) 認證體(ti) 係建設
建立完善符合我國具體(ti) 環境條件、地形條件與(yu) 電網條件的風力發電標準體(ti) 係,建立、完善大型及中小型風電產(chan) 品檢測與(yu) 認證能力,加強檢測認證機構能力建設,統一規範認證模式,建立完善的風電設備認證軟件工具係統,有效推進並嚴(yan) 格實施風電產(chan) 品檢測與(yu) 認證工作。
3、技術創新平台建設
建設風力發電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chan) 業(ye) 聯盟以及產(chan) 業(ye) 化基地等技術創新平台,能夠加快新技術和新設備從(cong) 設計、開發、驗證、成果轉化和推廣的進程,為(wei) 風力發電技術進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六) 人才培養(yang)
風力發電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高新技術,與(yu) 眾(zhong) 多學科有交叉,涵蓋氣象、材料、空氣動力學、控製與(yu) 自動化、電氣、機械、電力電子、檢測認證等多個(ge) 專(zhuan) 業(ye) 領域。目前我國風電人才嚴(yan) 重匱乏,尤其是風電機組研發專(zhuan) 業(ye) 人員、高級管理人才、製造專(zhuan) 業(ye) 人員、高級技工以及風電場運行和維護人員。因此,“十二五”期間必須重視和加強風電人才培養(yang) 和人才隊伍建設,培養(yang) 從(cong) 研發、設計、製造、試驗到標準、檢測認證、質量控製、管理、運行維護、售後服務等各個(ge) 環節的人才,為(wei) 我國風電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提供人才儲(chu) 備和支撐。
加強風能科技研究與(yu) 產(chan) 業(ye) 化領域各類人才的培養(yang) ,著力培育和建設一批專(zhuan) 業(ye) 技術過硬、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和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團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教育單位設立風能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加強學科建設,培養(yang) 不同層次的專(zhuan) 業(ye) 人才;設立青年人才培養(yang) 計劃,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加大海外優(you) 秀人才和智力資源的引進;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引進的優(you) 惠政策、評價(jia) 體(ti) 係和激勵機製,穩定人才隊伍;積極鼓勵和推薦我國科學家參與(yu) 國際研究計劃、並在國際組織機構任職,提升國際影響力。
1、加快培育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團隊
依托風能領域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國際學術交流與(yu) 合作項目,加大風電學科或學術帶頭人的培養(yang) 力度,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培育一批專(zhuan) 業(ye) 技術過硬、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和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團隊;進一步完善高級專(zhuan) 家培養(yang) 與(yu) 選拔的製度體(ti) 係,培養(yang) 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級專(zhuan) 家,提高風電自主研發與(yu) 創新能力。
2、充分發揮學科建設在人才隊伍培養(yang) 中的作用
加強風電科技創新與(yu) 人才培養(yang) 的有機結合,鼓勵科研院所與(yu) 高等院校培養(yang) 研究型人才;支持研究生參與(yu) 科研項目,鼓勵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高等院校要及時合理地設置風能學科及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開展相關(guan) 風能資源評估、空氣動力學、機械製造、電力電子、電力並網等方麵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將基礎研究與(yu) 人才培養(yang) 相結合。加強職業(ye) 教育、繼續教育與(yu) 培訓,培養(yang) 適應風電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的各類實用技術專(zhuan) 業(ye) 人才。
3、支持企業(ye) 培養(yang) 和吸引科技人才
鼓勵風電企業(ye) 聘用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yang) 優(you) 秀科技人才,並給予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進入市場創新創業(ye) ;鼓勵企業(ye) 與(yu)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養(yang) 技術人才;鼓勵企業(ye) 多方式、多渠道培養(yang) 不同層次研發與(yu) 工程技術人才;支持企業(ye) 吸引和招聘海外科學家和工程師。
4、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
製定和實施吸引風能領域海外優(you) 秀人才回國工作和為(wei) 國服務計劃,重點吸引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加大對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的資助力度;加大高層次創新人才公開招聘力度;健全留學人才為(wei) 國服務的政策措施;實施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海外高層次優(you) 秀科技人才和團隊來華工作。
(七) 國際科技合作
“十二五”期間,將風能開發與(yu) 利用國際合作的內(nei) 容納入國家科技計劃予以安排,列入雙邊或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框架,鼓勵發展與(yu) 風能領域主要國家、國際組織、知名研究機構等的長期合作關(guan) 係。
1、基礎科學領域合作
結合我國風電發展對基礎科學研究的迫切需求,圍繞風能資源測量與(yu) 評估、風力發電係統工程等研究領域中的基礎科學問題,與(yu) 國外科研機構開展有針對性的合作研究,提升我國風電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能力。
2、適應我國環境特點與(yu) 地形條件的技術開發領域合作
結合我國具體(ti) 的環境、地形與(yu) 電網條件,圍繞風電機組及關(guan) 鍵零部件設計製造、風電場設計及運營、風電並網及非並網的分步式接入、風力發電係統軟件等技術開發領域的重點問題,深化與(yu) 拓展與(yu) 國外國際組織、科研機構及企業(ye) 的技術合作,開展有針對性的聯合開發或合作研究,開發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風電技術與(yu) 產(chan) 品。
3、產(chan) 業(ye) 公共服務體(ti) 係與(yu) 能力建設領域合作
圍繞風電公共測試係統設計與(yu) 建設、風電關(guan) 鍵測試技術研究、公共數據庫信息服務中心建設等產(chan) 業(ye) 公共服務體(ti) 係的建設和完善,以及標準、檢測與(yu) 認證體(ti) 係、人才培養(yang) 體(ti) 製、政策、環境與(yu) 安全研究等能力建設領域中的重點問題,與(yu) 歐美等風電發達國家開展有針對性的合作研究與(yu) 交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逐步建立、完善和規範我國產(chan) 業(ye) 公共服務體(ti) 係。
4、積極參與(yu) 國際組織、國際研究計劃及國際標準製定
緊密圍繞國內(nei) 需求、重點任務等相關(guan) 要求,有針對性地積極參與(yu) 風能領域國際組織和國際間研究計劃,積極參與(yu) 國際標準的研究與(yu) 製定;適時發起新的由我國主導的國際研究計劃,鼓勵在華創建風能領域的國際或區域性科技組織;鼓勵我國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在國際組織及國際研究計劃中任職或承擔重要研究、管理工作,提高我國科研人員及科技成果的國際影響力。
六、保障措施
根據“基地+人才+項目”的總體(ti) 建設模式,以企業(ye) 為(wei) 創新主體(ti) ,以學和研為(wei) 研發主力,采取產(chan) 、學、研、用相結合的方式,完成科學突破、技術攻關(guan) 和應用示範,確保 “十二五”計劃的順利實施。#p#分頁標題#e#
通過合理規劃研發結構布局及資源配置,有效吸引、大膽使用和著力培養(yang) 一批具有國際水平和合作精神的科研人才,提高科研項目管理水平,加強公共信息服務中心建設,保護知識產(chan) 權,推進標準、檢測、認證體(ti) 係建設,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風電產(chan) 業(ye) 科研體(ti) 係。
結合風力發電多學科交叉的特點,打破傳(chuan) 統學科和學曆界限,廣納物理學、化學、材料學以及工程技術等多方麵人才;將人才隊伍建設與(yu) 學科建設和創新體(ti) 係建設緊密結合;注重隊伍結構的合理性,在引進、培養(yang) 技術/學術帶頭人的同時,相應地配置高水平的技術支撐人員和管理人員,大力推進團隊建設,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和選拔機製。
充分發揮國家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化基地的作用,加快成果產(chan) 業(ye) 化,推動創新型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工程,圍繞本專(zhuan) 項確定的主要目標,合理選擇技術路徑和產(chan) 業(ye) 路線,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產(chan) 業(ye) 集群的形成和創新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