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電網公司日前召開的2012年年中會(hui) 議通報,上半年,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分別新增風電、光伏發電並網容量576萬(wan) kW和10萬(wan) kW,同比分別增長29.7%和4.7%;消納新能源470億(yi) kWh,同比增長22.4%。
但是,國家電網的這一消納風電的速度,發電企業(ye) 並不滿意。“並網容量並不等於(yu) 上網電量。” 龍源集團的內(nei) 部人士介紹,2011年中國風電並網容量新增1600萬(wan) kW,累計達到4700萬(wan) kW,年發電量800億(yi) kWh,同比增長60%以上,但是因限電嚴(yan) 重,風力發電仍整體(ti) 虧(kui) 損。
據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風電專(zhuan) 委會(hui) 的統計,2011年全國主要風電場限電比例總體(ti) 達16.92%。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限電比例超過12%就會(hui) 出現虧(kui) 損。
造成限電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新能源的供能過程具有隨機性和間歇性,而且隨機出現的間歇性電力對受端係統動態穩定有較大程度的影響,電網出於(yu) 安全性考慮並不願意吸納新能源。
其次,大型新能源基地的大規模集中開發,因未能明確具體(ti) 的消納方案和跨大區送電電網工程,即使並入了本地區電網,也會(hui) 因本地區消納能力有限而出現實際發電出力受限、風電場棄風現象。
再次,新能源發電項目與(yu) 配套電網項目審批相脫節。新能源發電項目核準時,很少明確具體(ti) 的配套電網工程。兩(liang) 者核準分屬於(yu) 同一能源主管部門的不同司局,由於(yu) 缺乏有力的協調機製,常常導致電網核準滯後於(yu) 發電項目,電網工程難以做到與(yu) 發電同時投產(chan) 。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的發展影響了電網的利益。一方麵,新能源能量密度低、隨機性、間接性、經濟性低等特點,增加了電網的建設成本和調度成本;另一方麵,電網的盈利模式在於(yu) 發電環節與(yu) 終端銷售環節之間的“價(jia) 差”,而新能源上網電價(jia) 較高,影響到了電網的價(jia) 差收入。
要破除上述困擾,除了努力提高相關(guan) 技術水平外,必須大力度推進電力體(ti) 製改革。按照當初電力體(ti) 製改革的設想,政府需對電網企業(ye) 的定價(jia) 執行“成本加成”模式,也就說,電網企業(ye) 隻負責傳(chuan) 輸電力,不參與(yu) 買(mai) 賣電力。然而,我國電價(jia) 市場化改革始終停滯不前,電網的“輸配分離”僅(jin) 停留在口頭上。電力體(ti) 製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則,新能源的發展將失去動力,調整能源產(chan) 業(ye) 結構、構建現代能源產(chan) 業(ye) 體(ti) 係也將成為(wei) 空談。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