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2019 年開始,美國在半導體(ti) 領域對我國實行的一係列製裁措施,讓我們(men) 的芯片產(chan) 業(ye) 陷入極端的被動。在這種情況下,“國產(chan) 化替代”成為(wei) 必然的出路。
然而芯片的國產(chan) 替代難度著實不小,技術高精尖,而且是涉及全產(chan) 業(ye) 鏈的大工程。不過今天IT之家想和大家說的不是芯片,而是半導體(ti) 的另一個(ge) 領域。
在這個(ge) 領域,我們(men) 幾乎不需要“國產(chan) 替代”,因為(wei) 我們(men) 已經穩穩居於(yu) 全球前列,而且在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都能做到自主可控,甚至可以卡其他國家的脖子。
這個(ge) 領域就是光伏。
說到中國光伏,可能小夥(huo) 伴們(men) 都略有耳聞,知道它比較牛。但是有多牛呢?這裏有一張圖:
晶矽原料、鑄錠 / 矽片、電池片、組件是構成光伏產(chan) 業(ye) 鏈的四個(ge) 主要環節。在這四大環節裏,中國企業(ye) 全部占據相當優(you) 勢。
2019 年,中國矽料、矽片、電池片、組件占全球的產(chan) 量比例分別達到了 67%、98%、83% 和 77%;
特別是單晶矽這個(ge) 利潤最豐(feng) 厚的環節,2019 年隆基、中環這兩(liang) 家企業(ye) 就占據了 70% 以上的份額,穩穩的龍頭地位。
還有一些數據,比如我國光伏累計裝機已連續 5 年位於(yu) 世界第一,多晶矽產(chan) 量連續 9 年世界第一,組件產(chan) 量連續 13 年世界第一……
這些事實已經足以說明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的強大。
但是,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並不是從(cong) 開始就一直強大,也是從(cong) 草莽中曆經曲折和落後、一步步強大起來的。
這其中有許多覆去翻來的事和浮浮沉沉的人,有許多值得分享的東(dong) 西。
今天我們(men) 不講技術,IT之家就和大家一起盤一盤光伏的那些事。
一、插秧少年走上光伏之巔,瘋狂的行業瘋狂的人
我們(men) 先把時間調回到 2000 年。
這一年,37 歲的留學生施正榮頂著澳大利亞(ya) 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博士學位回國創業(ye) 。
他手握 10 多項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發明專(zhuan) 利,想做一個(ge) 關(guan) 於(yu) 光伏發電的項目。
▲圖自:百度百科
施正榮 1963 年出生在江蘇揚中一個(ge) 農(nong) 村家庭,原來姓陳,但自小因為(wei) 家裏條件差,而被送養(yang) 到河對麵一戶姓施的人家。
施正榮從(cong) 小跟著養(yang) 父母插秧、做農(nong) 活,吃了許多貧困的苦。
13 歲時,他無法忍受這種生活,望著河對麵家的方向,抱怨道:“狗日的才插秧。”
用學習(xi) 改變命運的信念在施正榮的心裏生了根。
自此他開始發奮圖強,順利考上了大學,更一路攻讀到博士學位,讓自己的人生逆風翻盤。
2000 年,施正榮拿著自己的商業(ye) 計劃書(shu) ,到很多城市遊說,希望能拉來政府的投資。
全世界太陽能技術第一流的專(zhuan) 家就是我,給我 800 萬(wan) 美元,我給你做一個(ge) 世界第一的大企業(ye) 。
施正榮每每在台上講得情緒激昂,但台下卻沒人相信他。
畢竟那是 2000 年,光伏在中國還處於(yu) 萌芽期,沒有人知道這個(ge) 技術未來會(hui) 怎麽(me) 樣。
大部分人對“新能源”的概念也隻局限在許多人家屋頂裝的太陽能熱水器上。
其實那個(ge) 時候,國內(nei) 已經有人開始投身於(yu) 光伏產(chan) 業(ye) 。
比如 1997 年,高紀凡創立了天合光能,懷著“用太陽能造福全人類”的夢想,從(cong) 鋁板幕牆領域跨界投身光伏領域。
河北的苗連生也在 1998 年就成立了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步入光伏行業(ye) 。
▲圖自:百度百科
但是大部分人,對光伏並沒有那麽(me) 看好。所以當時的施正榮到處碰壁,一腔熱血被潑了冷水。
不過轉機很快就出現了。
時任無錫市的經貿委主任的李延人看中了光伏的發展前景,也認可施正榮的能力。
最後在他的牽線下,無錫市委出手,主導無錫小天鵝集團、山禾製藥等 8 家企業(ye) ,籌資 600 萬(wan) 美元,在 2001 年 1 月與(yu) 施正榮合創無錫尚德太陽能有限公司。
在無錫市政府的幫助下,尚德在 2002 年 9 月投產(chan) 運行了第一條生產(chan) 線。
剛開始的一段時間,經營確實比較困難,產(chan) 品賣不出去,技術骨幹相繼離開。
但好在施正榮及時反思,改變管理策略,艱難支撐尚德。
就這樣一直挺到 2004 年。
2004 年對中國光伏行業(ye) 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年。
當時德國政府修訂了《可再生能源法》,對光伏發電大力補貼,此舉(ju) 讓光伏在德國及整個(ge) 歐洲出現了爆炸式的需求。
德國的這個(ge) 政策,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風口”。
這陣風漂洋過海吹到了中國,為(wei) 國內(nei) 蟄伏的光伏企業(ye) 吹來了蓬勃生機。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wan) 樹梨花開。無錫尚德、英利、天合光能這些企業(ye) ,紛紛乘著風,迎來自己的榮光時刻。
其中,施正榮的無錫尚德因為(wei) 布局早、技術好,成為(wei) 風口上飛得最高的那一個(ge) ,開始了讓人咋舌的增長之路。
僅(jin) 2004 年一年,尚德產(chan) 值就翻了十倍,利潤接近 2000 萬(wan) 美元。
2005 年 12 月 14 日,尚德登陸美國紐交所,開盤當天股價(jia) 就迎來暴漲,15 美元的發行價(jia) 一度漲至 80 美元,巔峰市值直接衝(chong) 到 40 億(yi) 美元。
從(cong) 插秧地裏走到紐交所,過往的經曆為(wei) 他的成功添上了一筆傳(chuan) 奇色彩。
▲圖自:央視財經《對話》節目
當時春風得意的施正榮豪言:
從(cong) 此以後,我再也不會(hui) 去掙一分錢,我就花錢。
自此,關(guan) 於(yu) 他開始“飄了”的報道便不時出現。
什麽(me) 雇傭(yong) 多名保鏢、揮霍金錢買(mai) 頂級豪車、20 萬(wan) 美元包商務機參加達沃斯論壇等等。
這在當時顛覆了人們(men) 對成功企業(ye) 家低調韜晦形象的認知。
而在 2006 年,施正榮更是以 23 億(yi) 美元身家成為(wei) 福布斯排行榜中的中國大陸新首富,還在次年被《時代》雜誌評選為(wei) “全球環保英雄”。
另一方麵,高紀凡的天合光能,苗連生的英利,也在風口中扶搖直上。
2006 年 12 月,天合光能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wei) 尚德之後第二家在紐交所掛牌交易的中國民營企業(ye) 。
而苗連生的英利新能源在 2002 年獲得國有上市公司保定天威保變的注資後,也駛入發展的快車道,並在 2007 年成功登陸美國紐交所。
▲圖自:中國英利官網
在紐交所的敲鍾儀(yi) 式上,苗連生以不習(xi) 慣為(wei) 由拒絕打領帶,成為(wei) 紐交所另類的“曆史第一人”,可見當時有多意氣風發。
▲圖自:中國英利官網
就在 2007 年,苗連生也憑借 137.6 億(yi) 元人民幣資產(chan) ,成為(wei) 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的河北省首富。
光伏領域的一派繁榮景象吸引了當時中國大批創業(ye) 者進入這個(ge) 行業(ye) ,不過大部分都是投機的。
比如當時在蘇州做勞保產(chan) 品外貿江西青年彭小峰,就敏銳嗅到了光伏產(chan) 業(ye) 的大好前景,於(yu) 是毅然拋開手上風生水起的外貿生意,開啟了二次創業(ye) 。
▲圖自:百度百科
彭小峰在 2005 年 7 月創立了江西賽維 LDK 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並且當年即買(mai) 下了全球最大太陽能多晶矽鑄錠爐生產(chan) 商美國 GT-SOLAR 的價(jia) 值 3300 萬(wan) 美元的多晶矽片生產(chan) 設備,次年,這家公司的銷售收入就達到 9.5 億(yi) 元。
2007 年,彭小峰帶領賽維 LDK 登陸美國紐交所,更以 4.69 億(yi) 美元成為(wei) 2004 年以來在美上市融資額最大的中國企業(ye) 。到 2008 年,賽維 LDK 已經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多晶矽生產(chan) 企業(ye) 。
▲圖自:賽維官網
同時,在 2007 年度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中,32 歲的彭小峰一躍成為(wei) 當年度的江西省首富,排在恒大許家印之前。
伴隨著一波接一波造富神話的誕生,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邁向了它最初的榮耀時期。
天合高紀凡、賽維彭小峰、尚德施正榮、英利苗連生被媒體(ti) 稱為(wei) 光伏領域的“東(dong) 邪西毒”和“南帝北丐”。
他們(men) 身後,是很多過江之鯽般簇擁著進入光伏行業(ye) 尋求機會(hui) 的投機者們(men) ,帶起了中國光伏的第一波產(chan) 業(ye) 熱潮。
這段時期,國內(nei) 光伏出現了爆發式發展,連續造富神話的吸引、各地政府的支持以及華爾街的熱情,共同助推了這場光伏盛宴。
以賽維來說,2008 年,江西新餘(yu) 市 GDP 猛增 17.1% 達到 402.32 億(yi) 元,增速居全省第一。
這背後,顯然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yu) 賽維的拉動作用。
光伏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政府不可能不支持。
華爾街這邊,無錫尚德的優(you) 秀案例在前,紐交所自此對中國光伏企業(ye) 敞開大門。
英利、賽維、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晶科等等接踵而至,迎接資本的狂歡,中國光伏企業(ye) 成為(wei) 華爾街上一道靚麗(li) 的風景線。
各種因素,讓中國光伏成為(wei) 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僅(jin) 在 2006 年,中國太陽能矽片的出貨量達到了 399.4 兆瓦,比 2005 年增長了 177.6%。
這年年底,我國光伏企業(ye) 的數量猛增到 400 家左右,從(cong) 珠三角到長三角,從(cong) 京津冀到江浙一帶,各路資本和企業(ye) 乘著政府補貼的東(dong) 風跑步入場。
而到 2007 年,中國已經成為(wei) 生產(chan) 太陽能電池最多的國家,產(chan) 量從(cong) 400 兆瓦一躍升到 1088MW。
但是繁華盛況的背後,並非技術科研的欣欣向榮,而是摻雜了太多對利益的追逐。
現在回頭看,當時很多企業(ye) 做的事情並沒有什麽(me) 技術含量,就是一個(ge) 簡單的組裝工作,門檻非常低,一般企業(ye) 幾十萬(wan) 資本就能開起來。
而一些小作坊式的加工企業(ye) ,在自己院子裏,買(mai) 點材料就能搞太陽能;
還有東(dong) 部沿海一些城市,甚至很多原來做服裝的私企也搞起了光伏,幾台切割機,幾根矽棒,直接開幹。
相信明眼的朋友都知道,任何產(chan) 業(ye) 瘋狂到這種程度肯定不是什麽(me) 好事。“上帝欲令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驗證了這句話。
二、負債、破產、被捕……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由於(yu) 德國、西班牙等國家先後簽署鼓勵光伏發展的政策,點燃了歐洲市場對光伏的狂熱需求,進而帶動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激進狂擴張。
2005 年,全球能用來供給太陽能電池領域的多晶矽產(chan) 量隻有約 0.98 萬(wan) 噸,而需求達到了 1.5 萬(wan) 噸。
需求無法滿足供給,是那幾年貫穿光伏企業(ye) 發展的主線。
多晶矽是光伏產(chan) 業(ye) 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在這條主線的牽製下,“擁矽為(wei) 王”成為(wei) 當時很多企業(ye) 的生存之道。
誰擁有多晶矽原料,誰就擁有市場和高額利潤,於(yu) 是大家一起哄搶、囤積多晶矽,令多晶矽的價(jia) 格不斷飆升。
2002 年前後,市場上多晶矽的價(jia) 格還隻有大約 22 美元 / 公斤,而到了 2008 年竟然漲到了約 300 美元 / 公斤,黑市的價(jia) 格甚至達到 500 美元 / 公斤。
還有一點是,光伏發電成本必須控製到風電、甚至火電相當的水平,否則就無法規模化擴張,不規模化,發展光伏的也就沒太大意義(yi) 了。
所以雖然當時多晶矽的價(jia) 格已經高企,但企業(ye) 不得不擴大產(chan) 能和投資,來盡可能降低邊際成本。
當然有一個(ge) 解決(jue) 辦法,就是將原材料掌握在自己手裏,真正讓成本降低。
當時,無錫尚德在 2006 年和 2007 年和兩(liang) 家美國多晶矽巨頭分別簽訂了約 60 億(yi) 美元和 6.8 億(yi) 美元的供貨合同,同時,施正榮也在積極布局自己的多晶矽產(chan) 線。
而英利這邊,也在 2007 年開始斥資建設自己的多晶矽產(chan) 線,也就是日後的“六九矽業(ye) ”。
江西賽維的彭小峰,出手就是 120 億(yi) 元,在 2008 年於(yu) 新餘(yu) 市馬洪村建設一條萬(wan) 噸級的矽料生產(chan) 線。
行業(ye) 像打了雞血一樣拚命的擴產(chan) 擴規模,大家躊躇滿誌,卻不知危險即將來臨(lin) 。
2008 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隨即形成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
麵對衝(chong) 擊,歐盟降低了政策補貼的力度,市場上對光伏產(chan) 品的需求瞬間萎縮。
需求萎縮引起了一係列連鎖反應。2009 年前後,多晶矽價(jia) 格開始暴跌,不到 1 年的時間裏就從(cong) 400 美元 / 公斤左右墜落到大約 40 美元 / 公斤。
多晶矽價(jia) 格暴跌對當時國內(nei) 光伏企業(ye) 的打擊是巨大的,他們(men) 之前花血本囤積的矽料,一夜之間貶值了。
就好像你 100 萬(wan) 買(mai) 的房子現在市價(jia) 跌成了 10 萬(wan) ,還有比這更悲劇的嗎?
有。
2011 年 11 月,美國商務部率先開啟了針對中國光伏產(chan) 品“反傾(qing) 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並在 2012 年 10 月作出了征收 14.78% 至 15.97% 反補貼稅和 18.32% 至 249.96% 反傾(qing) 銷稅的終裁。
接著,歐盟也很快跟進了對我國光伏產(chan) 業(ye) 的“雙反”政策,然後是澳大利亞(ya) 、加拿大等其他國家。
根據當時中國光伏企業(ye) 的利潤水平,增加 10% 的關(guan) 稅都很致命。
有個(ge) 數據,2008 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產(chan) 量約 2600MW,國內(nei) 的安裝量隻有 40MW,說明我們(men) 98% 以上的需求都在國外。
“雙反”掐的就是國內(nei) 光伏產(chan) 業(ye) 的出口。這一刀下去,殺傷(shang) 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在金融危機和“雙反”兩(liang) 座大山的重壓下,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崩潰了。
先是尚德,為(wei) 了擺脫之前與(yu) 美國矽料巨頭簽訂的倒黴長約,他們(men) 在 2011 年咬牙賠付 2.12 億(yi) 美元。
但甩掉巨額合同也無法扭轉尚德這艘巨輪衝(chong) 向冰山的事實。
▲圖自:尚德官方宣傳(chuan) 片
由於(yu) 施正榮之前盲目擴大產(chan) 能,尚德的資產(chan) 已被掏空。
2011 年開始,巨額虧(kui) 損的問題一點一點啃噬尚德的心髒,到 2012 年,平均每天虧(kui) 1000 萬(wan) 元,市值拚命蒸發。
2012 年 7 月,尚德更因為(wei) 德國債(zhai) 券欺詐案成受害者損失了 5.6 億(yi) 歐元,在那之後他們(men) 就沒再發過財報。
2013 年 3 月 20 日,尚德被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破產(chan) 重組,此時尚德的股票已經從(cong) 巔峰時的 90 美元跌到不足 1 美元。
施正榮從(cong) 首富到身價(jia) 清零,令人唏噓。
其實破產(chan) 前,無錫市政府和國開行曾向尚德施以援手,提出以施正榮全部資產(chan) 做擔保爭(zheng) 取銀行貸款,但被施正榮回絕了,當時他已經從(cong) 尚德離職。
無錫尚德的崩盤幾乎就是當時中國大部分光伏企業(ye) 消亡的縮影,負債(zhai) 是這些企業(ye) 無法跨過去的坎。
另一邊苗連生的英利,花重金建設的“六九矽業(ye) ”在 2010 年因為(wei) 汙染問題被保定市政府強製關(guan) 停。
麵對凜冽寒冬,苗連生曾希望借價(jia) 格戰和大手筆營銷來轉移危機。
雖然期間一度將光伏組件出貨量做到了全球第一,還連續在兩(liang) 屆世界杯上打廣告,但這都是犧牲利潤換取的,相當於(yu) 飲鴆止渴。
2013 年底,英利的負債(zhai) 率已經高達 92.2%;
2015 年負載甚至達到 150 億(yi) 元,虧(kui) 損 45.44 億(yi) 元;
2017 年,英利的資產(chan) 負債(zhai) 率更是超過了 200%;
2018 年,英利從(cong) 紐交所黯然退市,曾經的榮耀都化為(wei) 雲(yun) 煙。
不過,苗連生並沒有對英利棄之不顧。
他曾在 2015 年 5 月 25 日在英利召開全員會(hui) ,承認自己戰略失誤造成英利高負債(zhai) 的危險局麵,並宣布將自己的全部資產(chan) 抵押,與(yu) 公司共度難關(guan) 。
▲圖自:英利官方視頻
但是,彼時英利的問題已經不是企業(ye) 自身調整就可以解決(jue) 的了。
2016 年,在國家銀監會(hui) 法規部以及國家能源局和可再生能源司的組織下,英利開啟了漫長的資產(chan) 債(zhai) 務重組工作,直到 2020 年 11 月,重組工作才進入執行階段。
相對來說更慘的是彭小峰和他的賽維 LDK。由於(yu) 前期的冒進擴張,2011 年之後賽維也和大部分光伏企業(ye) 一樣陷入了債(zhai) 務危機。
但麵對危機,彭小峰並沒有選擇“休養(yang) 生息”,而是繼續逆勢擴張,甚至還一度投入 10 億(yi) 元到電子商務中。
最終一係列操作之後,賽維資金枯竭,在 2015 年進入破產(chan) 重組。
而彭小峰在 2012 年就卸去了賽維 CEO 的職位,後來他還做過一款互聯網理財產(chan) 品綠能寶,本質上屬於(yu) P2P 產(chan) 品。
這款產(chan) 品後來暴雷,彭小峰因為(wei) 無力償(chang) 還債(zhai) 務而跑路,最後在 2018 年被蘇州警方逮捕,淪為(wei) 階下囚。
美國投資機構 M axim G roup 在 2012 年曾做過統計,當時中國最大的 10 家光伏企業(ye) 債(zhai) 務累計高達 175 億(yi) 美元,約合 1110 億(yi) 元人民幣,光伏產(chan) 業(ye) 的潰敗,似乎有其必然性。
回顧這些企業(ye) 的失敗,金融危機和“雙反”固然是最直接的客觀因素,但企業(ye) 自身對產(chan) 業(ye) 環境和形勢缺乏合理判斷、盲目擴張的粗放式經營策略,其實是更重要的原因。
而最根本原因是當時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兩(liang) 頭在外”的畸形產(chan) 業(ye) 形態。
所謂“兩(liang) 頭在外”,就是上遊的矽原料主要靠進口,下遊的光伏市場則主要靠出口,我們(men) 在中間就主要掙個(ge) “血汗錢”,沒什麽(me) 技術含量。
這樣尷尬的產(chan) 業(ye) 定位不改變,中國光伏就像一座空中危樓,下無根基,上無支柱,稍有風雨便會(hui) 轟然倒塌。
三、一根金剛線,扭轉光伏戰局
不過,房子塌了還可以再建,隻要人心不塌,就還可以有東(dong) 山再起的時候。
好在“新能源”是一個(ge) 長線的技術趨勢,行業(ye) 演進的過程中允許有一定的容錯空間。
而在慘敗的泥淖中爬起來的我們(men) ,帶著任何困難都無法擊倒的倔強,整理行裝,又重新上路。
我們(men) 再來看文章開頭那張光伏產(chan) 業(ye) 鏈結構圖:原料、矽片、電池片、組件四大環節,過去我們(men) 輸在隻局限於(yu) “組件”這個(ge) 環節的一部分市場,現實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men) ,這樣不行。
隻有保證更上遊的產(chan) 業(ye) 鏈不受製於(yu) 人,加上腳踏實地的苦心經營,才能真正在光伏行業(ye) 裏站穩陣腳。
這一次,我們(men) 從(cong) 最基礎的環節開始。
時間再倒回到 1986 年,蘭(lan) 州大學正在學校中心花園江隆基老校長塑像前舉(ju) 行新生入學教育。
這個(ge) 下午,幾位年輕人在這裏相遇、相識,他們(men) 分別叫鍾寶申、李振國、張承臣等等。
▲圖自:樂(le) 葉光伏能源宣傳(chuan) 片
一邊聽著學校領導的講話,一邊望著江隆基校長的塑像,其中一個(ge) 人頗有感慨地說道:“今後出去做企業(ye) 就要取名隆基”。
他就是李振國,三十多年後,他創辦的隆基集團成為(wei) 全球單晶光伏毫無疑問的龍頭企業(ye) 。
1990 年,22 歲的李振國從(cong) 蘭(lan) 州大學畢業(ye) ,剛畢業(ye) 就被分配到國營 741 廠拉製單晶矽棒。
後來談到為(wei) 什麽(me) 會(hui) 從(cong) 事單晶矽的工作,李振國還不無玩笑地說,我並不是從(cong) 小立誌,而是一畢業(ye) 就幹這個(ge) ,現在也就隻會(hui) 做這個(ge) 。
▲圖自:樂(le) 葉光伏能源宣傳(chuan) 片
2000 年,李振國和兩(liang) 個(ge) 朋友出資 50 萬(wan) 元,創辦了西安新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在這之前,他也做過幾次創業(ye) ,從(cong) 事的都是半導體(ti) 元器件方麵的事,並將“隆基”的名字注冊(ce) 在自己公司上,兌(dui) 現了大學時的諾言。
不過,這些項目最後都沒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也是因為(wei) 2004 年德國《可再生能源法》拉動國內(nei) 光伏行業(ye) 高漲的那一波風潮,挽救了李振國失敗的項目,他才真正聚焦於(yu) 光伏單晶矽產(chan) 品的方向。
2006 年,國內(nei) 的光伏行業(ye) 已經如火如荼,李振國找來了當時同在蘭(lan) 州大學的老同學鍾寶申,與(yu) 自己一起創業(ye) 。
▲圖自:樂(le) 葉光伏能源宣傳(chuan) 片
這年,新盟電子還更名為(wei) 了寧夏隆基矽材料有限公司(隆基股份)。
圖自:樂(le) 葉光伏能源宣傳(chuan) 片
我們(men) 前麵說過,2006 年的光伏行業(ye) 還沉浸在擁矽為(wei) 王的浪潮中,多晶矽價(jia) 格蹭蹭地往上漲。
麵對幾乎全行業(ye) 的瘋狂,李振國和他的團隊卻在思考一個(ge) 問題:光伏行業(ye) 的本質是什麽(me) ?
之所以思考這個(ge) 問題,是因為(wei) 當時他們(men) 遇到了該堅持單晶矽還是轉向多晶矽的困惑。要解決(jue) 這個(ge) 困惑,必須認清光伏行業(ye) 的本質。
整個(ge) 2006 年,李振國都在和團隊反複思考、驗證,最終他們(men) 得出,光伏行業(ye) 的本質,還是降低發電成本。
這裏簡單介紹一下單晶和多晶是什麽(me) ,他指的是光伏電池片製造的不同技術路線。
光伏電池片的技術路線有晶矽電池、薄膜電池等等,目前市場上占絕對主流的是晶矽電池。
薄膜電池也有,例如漢能,這我們(men) 可以以後再說,
在晶矽電池裏,又主要分為(wei) 單晶矽和多晶矽兩(liang) 種路線。
多晶矽和單晶矽的主要區別在於(yu) 鑄錠的流程,多晶矽鑄錠流程粗放,成本低,相應的轉換效率也低;而單晶鑄錠流程複雜,成本高,但是轉換效率也高。
李振國和團隊秉持的邏輯是:發電成本本質上要看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抓住這一點,單晶矽就是李振國優(you) 先考慮的。
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去降低單晶矽的鑄錠成本。
為(wei) 了驗證自己的思路,他們(men) 假設多晶鑄錠的環節可以做到零成本,然後來看單晶有沒有生存空間。
模型跑下來,單晶在度電成本上仍然有優(you) 勢。
他們(men) 跑了很多模型,無數次分析驗證,最終還是決(jue) 定堅持單晶矽的技術路線。
正因這一點,他們(men) 完美避開了當時哄搶多晶矽的“泡沫盛宴”。
確定了這一點後,接下來隆基要做的就是想辦法降低單晶矽鑄錠的成本。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隆基引以為(wei) 傲的金剛線切割技術。
▲圖自:隆基官網
因為(wei) 單晶矽生長出來是晶棒,需要對它進行切割。在金剛線切割技術之前,隆基使用的是行業(ye) 普遍的砂漿切割,這種切割技術原料複雜,成本下降空間低。
而金剛線切割是采用與(yu) 發絲(si) 差不多粗細、具有高韌度高銳度的金剛線進行切割。
相比傳(chuan) 統的砂漿切割,金剛線切割速度快,可讓機器生產(chan) 率提升超 3 倍,並且材料簡單,單片耗材低,成本下降空間比較大。
大約 2012 年前後,在李振國和鍾寶申的主推下,隆基開始從(cong) 砂漿切割技術轉向金剛線切割技術。
隻是那個(ge) 時候,金剛線切割技術還不成熟,因為(wei) 它成本昂貴,沒有完整產(chan) 業(ye) 鏈,技術也掌握在少數日本廠商手裏,所以光伏行業(ye) 沒人用,隆基是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人。
剛切入到金剛線技術,由於(yu) 昂貴的成本,隆基不得不麵對巨大的虧(kui) 損。
但這種虧(kui) 損不是無底洞,是經過計算的。
隆基要做的,是一邊頂住虧(kui) 損的壓力,一邊推動技術成熟,培養(yang) 下遊設備、輔材供應商。
在隆基上下艱苦的奮鬥下,虧(kui) 損持續了 6 個(ge) 月,金剛線的成本就下降了。
2012 年底,金剛線的價(jia) 格已經從(cong) 0.4~0.5 美元降到一米 20-30 美分。
我們(men) 也沒想到成本降低速度這麽(me) 快。
鍾寶申說。
2013 年,隆基開始量產(chan) 金剛線切割的矽片,這個(ge) 時候其實還是要比過去的矽片貴。
但為(wei) 了推廣技術,隆基還是頂住壓力,允許切片廠按照每年虧(kui) 損 4000 萬(wan) 元的標準采用這個(ge) 技術。
在隆基的堅持下,到 2014 年,金剛線切割技術的產(chan) 業(ye) 鏈開始走向成熟,這項技術被越來越多的廠商使用。
也是從(cong) 這年開始,隆基著手將旗下所有切片機升級為(wei) 金剛線切割機。
此後,金剛線切割逐漸完成了對傳(chuan) 統砂漿切割技術的替代。
從(cong) 一開始隻是少數日本廠商掌握的技術,到如今被光伏行業(ye) 廣泛使用,金剛線切割普及的過程中,隆基絕對功不可沒。
李振國和鍾寶申曾表示,這個(ge) 技術每年可以為(wei) 國內(nei) 光伏產(chan) 業(ye) 省下 120 億(yi) 元的成本。
其實更重要的是,隆基完成了金剛線切割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培育,讓這項技術真正掌握在我們(men) 自己手裏。
就是這樣,隆基逐漸將單晶矽電池技術的成本給降了下來。
▲圖自:隆基單晶矽官網
其實除了金剛線技術,隆基在推動單晶矽電池技術普及上還有其他的創新貢獻。
例如他們(men) 在 2016 年率先推廣單晶 PERC 電池,將單多晶電池效率差拉大到了 3%。
為(wei) 了推廣單晶矽技術,當時李振國親(qin) 自和下遊的電池廠、組件廠遊說,在黑板上給他們(men) 算賬,強調未來單晶矽片的成本會(hui) 下降,勸他們(men) 盡快切入到單晶矽市場。
隆基的崛起帶動了單晶矽技術的逆襲。到 2016 年下半年的時候,單晶已實現度電成本優(you) 勢。
2017 年底,單多晶組件同價(jia) ,並且在這一年,單晶矽太陽能電池板出貨量首次超過多晶矽。
2019 年,國內(nei) 單晶矽片份額則已達到 65%。
而隆基憑借對行業(ye) 本質的認知和堅持不懈的創新,逐步走向行業(ye) 龍頭之位。
該公司業(ye) 績公司利潤從(cong) 2011 年 2.84 億(yi) 元增長到 2019 年的 52.8 億(yi) 元,年均增長 44%,股價(jia) 更是從(cong) 2012 年上市至今的 8 年多裏漲了超 40 倍。
2020 年,隆基股份的市值超過了 3000 億(yi) 元,當時即成為(wei) 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企業(ye) 。
四、光輝背後的答案……
隆基是中國光伏的名片,但絕非一枝獨秀,在這個(ge) 發電量、裝機量都世界第一的產(chan) 業(ye) 裏,還有很多企業(ye) 在書(shu) 寫(xie) 他們(men) 的光輝,比如協鑫集團、通威股份等等。
中國光伏為(wei) 什麽(me) 能夠屹立世界之林?他們(men) 即答案。
1981 年,江蘇的南京電力專(zhuan) 業(ye) 學校和四川省水產(chan) 學校分別走出兩(liang) 名普普通通的學生,他們(men) 是朱共山和劉漢元。
那時候,改革開放剛不過 3 年,不願辜負時代的年輕人雖然胸有抱負,但也並沒有完全想好未來的路。
畢業(ye) 之後,朱共山回到老家鹽城輕工局的自動化成套設備廠工作,而劉漢元分配到眉山縣水電局兩(liang) 河口水庫漁場做起了技術員。
往後的幾年,朱共山在設備廠做得一帆風順,30 多歲的年紀就當上了廠長。
而劉漢元養(yang) 魚也養(yang) 得風生水起,還在老家成立了自己的漁用配合飼料廠。
巧的是,同在 1990 年,朱共山幾經思考,從(cong) 辭去了設備廠廠長的職務,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協成電器成套廠;而劉漢元則把自己一直使用的飼料商標改成了“通威”。
後來中國光伏兩(liang) 大企業(ye) 的種子就此種下。
創業(ye) 之後不久,朱共山就遇到了時代為(wei) 自己帶來的第一波機遇:國家在 1994 年放開了民營經濟進入電力行業(ye) 的限製,朱共山很快就和自己的合作夥(huo) 伴 —— 保利旗下的香港新海康航業(ye) 投資有限公司在 1996 年合資成立了太倉(cang) 新海康協鑫熱電有限公司,殺入熱電領域。
有時代政策的紅利,還有自己與(yu) 生俱來的商業(ye) 天賦,朱共山很快就把熱電生意越做越大,並在 2007 年將整合了多家電廠資產(chan) 的保利協鑫做到了上市。
2004 年以後,國內(nei) 光伏市場開始爆發,本來就非常關(guan) 注新能源的朱共山也沒有缺席。
但是他並沒有冒進,在看到下遊組件市場激烈的競爭(zheng) 後,他毅然決(jue) 定從(cong) 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相對缺乏的上遊多晶矽料切入。
▲圖自:協鑫官方宣傳(chuan) 片
於(yu) 是 2006 年,協鑫開始在徐州建設第一座多晶矽廠,由此正式走上了光伏的道路。
另一邊,劉漢元和他的通威剛巧也是在 2006 年正式殺入光伏領域。
在此之前,劉漢元一邊將水產(chan) 飼料生意做大,一邊為(wei) 入局光伏做準備,包括入股從(cong) 事氯堿化工的永祥樹脂。
更巧的是,初入光伏,劉漢元也將目光瞄準在上遊多晶矽這個(ge) 點。
都是跨界殺入光伏,膽大、心細,是朱共山和劉漢元共同的特點。此後的數年,協鑫和通威均迎來各自的發展。
協鑫在 2006 年投資成立了江蘇中能矽業(ye) ,3 個(ge) 月後即開工建設第一條 1500 噸的多晶矽產(chan) 線,一年多的時間就開始投產(chan) 第一批多晶矽。
強大的執行力和打雞血般的布局速度是協鑫在多晶矽領域擴張的寫(xie) 照,加上這段時間多晶矽需求旺盛、價(jia) 格飛漲,乘風直上的協鑫在 2009 年就擠進全球多晶矽行業(ye) 的前三,2011 年更是成為(wei) 第一。
前麵說過,2008 年以後這段時間,國內(nei) 光伏行業(ye) 遭遇了重創。但協鑫因為(wei) 之前賺足了現金流,而且通過技術研發將成本降低,朱共山大膽地在這段時期選擇逆勢擴產(chan) 。
因為(wei) 他篤定,多晶矽的需求未來還是會(hui) 起來,而且需要進一步通過擴大規模降低成本。
事實證明朱共山的判斷是正確的。2010 年,協鑫在成為(wei) 全球最大矽材料供應商的同時還實現了扭虧(kui) 為(wei) 盈,這和當時一眾(zhong) 光伏廠商連年虧(kui) 損的狀態形成鮮明對比。
在多晶矽領域取得成功後,協鑫還積極往產(chan) 業(ye) 鏈其他產(chan) 業(ye) 擴張,比如他們(men) 2009 年開始做矽片業(ye) 務,2011 年就成了全球最大的矽片供應商。
此外他們(men) 還入局了下遊電站的開發運營,更擴張到電池片和組件的領域。
如今,協鑫已經是一家幾乎覆蓋光伏完整產(chan) 業(ye) 鏈的企業(ye) 。
當然,近些年協鑫也吃到了快速擴張的苦頭。加上 2018 年“531 光伏新政”的打擊,以致陷入危局。好在這兩(liang) 年,他們(men) 正在著力發展顆粒矽技術,希望借此重回巔峰。
劉漢元這邊,通威股份則是另一匹黑馬。
2006 入局光伏後,起初業(ye) 務還比較順利,永祥的團隊對製作多晶矽傳(chuan) 統的改良西門子法進行了改進,大大提升了多晶矽的生產(chan) 效率,且不產(chan) 生四氯化矽廢料。
通過此技術改進,永祥一期在 2008 年上半年還打破了行業(ye) 產(chan) 能釋放的記錄。
不過就在劉漢元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金融危機和“雙反”襲來。
麵對行業(ye) 寒冬,通威沒有冒進蠻幹,而是冷靜地減產(chan) 新能源業(ye) 務,重新專(zhuan) 注於(yu) 漁業(ye) 和食品業(ye) ,等待行業(ye) 複蘇。
▲圖自:央視財經《對話》
這一等就等到了 2015 年。這一年,通威股份對永祥股份和通威新能源進行了資產(chan) 重組,重新殺入光伏領域,並帶來了獨特的“漁光一體(ti) ”的模式。
通威從(cong) 2013 年開始就已經在悄悄探索“漁光一體(ti) ”的模式。
所謂“漁光一體(ti) ”,就是將通威原來的養(yang) 魚業(ye) 務和光伏業(ye) 務協同起來,比如租賃魚塘,然後對魚塘進行智能化改造,架設分布式光伏站,這樣一個(ge) 魚塘既可以養(yang) 魚,也可以發電。
“漁光一體(ti) ”的模式很好地解決(jue) 了我國中東(dong) 部地區土地資源稀缺、不適合建立大規模光伏發電站的問題。
就我國來說,一般光伏發電站建在西北人煙稀少之處,而用電消耗主要在東(dong) 南部,把電從(cong) 西北送到東(dong) 南,需要用到一種“特高壓”技術。
我們(men) 知道,城市間的高壓電線主要作用就是將電站產(chan) 生的電從(cong) 郊區運送到市區,然後再經過變壓器降低電壓,給千家萬(wan) 戶使用。
“特高壓”其實就是可以將電送得更快更遠,相當於(yu) 給電力坐上了“高鐵”。令人自豪的是,我國是目前唯一實現特高壓大規模投入商業(ye) 運營的國家。
“特高壓”的確是厲害,但也費錢。“漁光一體(ti) ”則為(wei) 解決(jue) “發電”和“用電”的矛盾提供了一種不同的解決(jue) 方案,對於(yu) 通威來說,就更是業(ye) 務資源的有機協同。
探索“漁光一體(ti) ”模式的同時,通威也在積極謀求在太陽能電池片、終端光伏電站方麵的布局,並逐漸形成了覆蓋矽原料生產(chan) 、電池製造和電站建設運營等多個(ge) 環節的業(ye) 務體(ti) 係。
良好的商業(ye) 模式加上多線布局,讓通威股份獲得了快速發展。
重新開啟光伏業(ye) 務的第二年,通威股份在多晶矽、電池片、光伏電站三大業(ye) 務中的產(chan) 能就達到了 1.5 萬(wan) 噸,次年完成技術改造,矽料產(chan) 能提升到了 2 萬(wan) 噸 / 年。
而到 2020 年底,通威股份高純多晶矽產(chan) 能已經達到 9 萬(wan) 噸,太陽能電池產(chan) 能在 2020 年中期則達到了 27.5GW。
僅(jin) 去年第一季度,就建成以“漁光一體(ti) ”為(wei) 主的光伏電站 44 座,累積裝機規模達 2127MW。
今年 1 月,通威股份的市值曾一度突破 2000 億(yi) 元,是隆基股份之後第二家實現這個(ge) 成績的光伏企業(ye) ,雖然現在又跌了下去,但可以看到,通威在光伏行業(ye) 已經達到了頂尖水平。
五、英雄不問成敗,隻看貢獻
從(cong) 2000 年施正榮帶著滿腹學識和幹一番大事的雄心留學回國,到今天中國光伏可以笑傲世界之林。20 多年間出現的人和事不可盡數。
有一腔抱負卻折戟沉沙的,也有高瞻遠矚而厚積薄發的;
有投機犯科終身陷囹圄的,也有臥薪藏膽而出奇製勝的;
有短視激進而困於(yu) 泥潭的,也有運籌帷幄而製霸群雄的;
……
有趣在於(yu)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運勢,不同的結果,但他們(men) 所麵對的機遇、環境是相同的,時代沒有偏愛誰,也沒有遺落誰,失敗或成功,都在於(yu) 企業(ye) 家對時勢的審度和對行本質的判斷。
當然,那些失敗的企業(ye) ,也無法簡單地用對錯來歸結。
從(cong) 大的角度來看,中國光伏本就是在試錯和學習(xi) 的道路上不斷發展的,沒有錯誤的嚐試,也就找不到正確的路。
隻要對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發展做過切實的貢獻,便都是英雄。
尾聲:中國光伏,為什麽要照亮全球
隨著全球碳減排進程的推進,目前已經有 11 個(ge) 國家對“碳中和”目標立法或擬立法,而中國宣布 2030 年碳排放達峰,同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 25%,2060 年實現碳中和。
要實現碳中和,就必須對能源結構進行改造,光伏,恰恰是傳(chuan) 統碳能源最有潛力的替代方案之一,也是全球新能源軍(jun) 備最熱的賽道之一,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未來十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將達 3.40 萬(wan) 億(yi) 美元,其中風能和太陽能投資就會(hui) 達到 2.72 萬(wan) 億(yi) 美元。
當前,中國光伏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已降至 0.25-0.35 元 /kWh,在國內(nei) 已有約 2/3 地區實現平價(jia) 。相比之下,全球光伏 2018 年度電成本均值為(wei) 0.55 美元 /kWh。
而從(cong) 2021 年開始,我國光伏也會(hui) 進入無補貼時代,不再安排全國項目競補,這在全球也處於(yu) 領先地位。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yu) 堅定的國家意誌,更得益於(yu) 眾(zhong) 多企業(ye) 和科學家多年的探索、嚐試。
更重要的是,我們(men) 已經實現了光伏全產(chan) 業(ye) 的領先,再加上特高壓這種強勢的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運輸管道,還有廣闊的新能源消費市場,就很有希望形成從(cong) 生產(chan) 到傳(chuan) 輸再到消費的“能源閉環”。
一旦形成閉環,我們(men) 就可以在現在和未來的能源競爭(zheng) 中占據主動權,小了說可以優(you) 化我們(men) 的產(chan) 業(ye) 結構、生存質量,大了說,對於(yu) 我們(men) 綜合國力的提升都是裨益無窮。
這一切,沒了對光伏的絕對主動權,就是無本之源,空中樓閣。
幸而,所有的曲折和堅持,都沒有白費。
中國光伏,照亮全球。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