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揚揚的三一裁員風波,從(cong) 年初持續到現在,媒體(ti) 不斷報道,三一則不斷否認。然而,媒體(ti) 深入三一電氣張家口風電公司,發現該公司已經就地解散,僅(jin) 剩4人。
而三一集團4年來在風電業(ye) 務投入超過31億(yi) ,遠超收購“大象”普茨邁斯特的金額,市場份額卻隻有1%。三一電氣的多位高管因為(wei) 戰略失誤,被全集團通告降職處分。
“一年一場風,從(cong) 春刮到冬。”河北張家口西山產(chan) 業(ye) 集聚區,位於(yu) 以風多、風大著稱的壩上地區。
7月5日這天傍晚,天色陰沉,風刮得格外大,眼看就要傾(qing) 盆大雨。位於(yu) 產(chan) 業(ye) 集聚區內(nei) 的三一電氣張家口產(chan) 業(ye) 園,一群麻雀被大風驚飛,掠過躺在地上的53枚風力發電機葉片。
張家口風電為(wei) 三一電氣全資子公司,注冊(ce) 資本金1億(yi) 元,成立於(yu) 2009年7月,與(yu) 三一電氣張家口產(chan) 業(ye) 園共同在2009年8月奠基,並於(yu) 2010年8月投產(chan) 。當時的新聞稿顯示,整個(ge) 三一電氣張家口產(chan) 業(ye) 園,計劃5年內(nei) 總投資達到80億(yi) 元,被當作當地政府招商引資的重要成績。
而三一電氣(全稱三一電氣有限責任公司)則為(wei) 三一集團為(wei) 介入風電領域所設立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從(cong) 事風電技術研究和成套設備製造,注冊(ce) 資金12.8億(yi) 元,於(yu) 2008年4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並於(yu) 當年5月搬遷至北京三一產(chan) 業(ye) 園。除了張家口外,該公司還在北京南口、吉林通榆、雲(yun) 南瀘西建立了產(chan) 業(ye) 園。
三一電氣“裁員”比例超50%
多位三一電氣現員工及前員工透露,除了張家口的產(chan) 業(ye) 園,其餘(yu) 的幾個(ge) 生產(chan) 基地,均在年後及近期停工或很少開工,工人大部分已經解散。
值得注意的是,張家口風電的原有180個(ge) 員工,除了4位“善後”工作者及部分管理層回歸北京總部之外,剩餘(yu) 的100多個(ge) 工人,隻有20個(ge) 左右轉到了攪拌機公司,按此計算,“裁員”比例接近70%。
“裁員”之所以加上了引號,因為(wei) 這100多個(ge) 工人,大部分是主動離職,並非直接意義(yi) 上的裁員。
“好多被逼得主動走的。”部分離職工人稱,公司在新年過後改變了之前的計件工資製度,改成了被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微博)解釋為(wei) “優(you) 勞優(you) 得”的綜合工資製,再加上風機葉片的訂單稀少,沒有活幹,使得工人收入普遍降低一半甚至更多。
此外,公司還采取了幾個(ge) 生產(chan) 基地工人相互調動的辦法,例如吉林通榆的工人調往張家口,張家口的工人調往雲(yun) 南瀘西。由於(yu) 工人多為(wei) 本地人,多數不願背井離鄉(xiang) ,不願調動的工人則被停崗培訓,隻拿600元的基本工資,這也導致部分工人主動離職。
“有些人能扛,堅持到了最後,也拿到了補償(chang) 金。”上述離職工人稱,有少部分人走了正式的裁員程序,其中包括一名部長級幹部。
另據目前在產(chan) 業(ye) 園內(nei) 工作的攪拌設備公司的工人透露,他們(men) 剛剛被通知,140名工人,將在近期被精簡至100人左右。這一比例,與(yu) 外界風傳(chuan) 的三一重工30%的“裁員”比例接近。
從(cong) 今年年初起,不斷地有三一重工裁員30%的媒體(ti) 報道,為(wei) 此,向文波等高管先後予以否認,甚至發出了上市公司公告以澄清。不過,綜合各方消息,實際上不僅(jin) 上市公司三一重工,而是整個(ge) 三一集團,幾乎都在進行“裁員”——內(nei) 部則被稱作“優(you) 化”,而30%的比例也是整個(ge) 集團自上而下的統一口徑。
而以張家口風電為(wei) 代表的三一電氣,則成為(wei) 了整個(ge) 集團的“優(you) 化”重災區。多位三一電氣在職或離職不久的知情者透露,公司“優(you) 化”比例超過50%。
據三一電氣官網介紹,該公司擁有員工近3000人。一位5月份離職的員工稱,當時公司還剩1600人左右;另有一位近期離職的員工稱,“現在應該不到1000了。”按此計算,目前三一電氣人員壓縮比例應超過50%,甚至接近2/3。
除了幾個(ge) 風電生產(chan) 基地工人的解散,北京總部大量的研發和管理人員也因停崗培訓等,被迫主動辭職。一位數月前主動辭職的研發人員稱,去年12月自己便被停崗培訓,隻發基本工資,不再有績效工資,更別提項目獎金,導致每月收入大幅縮水近80%。另有部分員工在5月份後被正式裁員,拿到了“N+1”的離職補償(chang) 。
重金投入無回報 三位高管被處罰
值得注意的是,在“優(you) 化”員工的同時,三一電氣的領導層也遭到了處罰。多位內(nei) 部人士透露,就在剛剛過去的6月份,三一集團下發內(nei) 部通告,原本同時擔任三一集團副總裁的三一電氣總經理吳佳梁、常務副總經理戴立新,均被降職為(wei) 三一集團副總經理,但保留三一電氣職務。而擔任三一電氣董事長的集團董事毛中吾,也因此在集團董事會(hui) 中排名下降一位,從(cong) 第五降至第六。
而處罰的理由則包括經營不善,對於(yu) 問題未及時匯報、造成董事會(hui) 決(jue) 策失誤等。
在經營業(ye) 績上,目前三一電氣的市場份額非常小。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風能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公布的《2011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顯示,2011年三一電氣在中國新增裝機量為(wei) 179.5兆瓦,市場份額僅(jin) 為(wei) 1%,排在同行業(ye) 第17位。而在累計裝機量上更是沒有進入前20強。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時間僅(jin) 僅(jin) 比三一電氣早兩(liang) 年的華銳風電,2011年新增裝機量占據了16.7%的市場份額,僅(jin) 次於(yu) 金風科技,是三一電氣的近17倍。而在累計裝機容量上,則超過了金風科技排在首位,占據20.8%的市場份額。
而如果加上出口,三一電氣的當年總裝機量也仍然隻排在第17位。上述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三一電氣僅(jin) 向美國出口了6台風電機組,共12兆瓦,國內(nei) 加出口總裝機量共191.5兆瓦。
根據2011年8月份多家媒體(ti) 的報道,當時三一電氣已經在風電上投入了31.5億(yi) 元的資金。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數額比三一重工收購“大象”普茨邁斯特還多了5.5億(yi) 元。此外,報道也披露,三一電氣直到當時一直沒有盈利。
從(cong) 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內(nei) 風電形勢急轉直下。行業(ye) 龍頭華銳風電2011年淨利潤同比下降 72.84%。今年一季度繼續低迷,降幅擴大至 87.06%。而金風科技2011年淨利潤也同樣下滑73.50%,一季度更是下降97%。
在這種行業(ye) 形勢下,原本就未盈利的三一電氣壓力更大。一位離職員工對稱,三一電氣目前虧(kui) 損已經超過3億(yi) 元。
此外,在公司戰略上,三一電氣管理層與(yu) 三一集團早就有一定的分歧。三一電氣總經理吳佳梁一直堅持自主研發和全產(chan) 業(ye) 鏈的發展路徑,但三一集團內(nei) 部有聲音認為(wei) ,風電業(ye) 務完全可以“走得更快”,比如通過比與(yu) 成熟的企業(ye) 聯合設計風機來實現迅速生產(chan) ;或者學習(xi) GE等巨頭,依靠購並迅速擴張版圖,占領市場。
對自主研發和全產(chan) 業(ye) 鏈的堅持,導致三一電氣錯過了成立後的頭兩(liang) 年的市場爆發,同時也帶來了投資成本大、回收期過長的問題。而背靠資金實力雄厚的三一集團,吳佳梁等也有了追求技術的底氣,但這種依靠集團不斷投入資金的發展方式,也帶來了集團層麵的不同聲音,甚至流出集團要出售三一電氣部分股份的傳(chuan) 言,從(cong) 而給了公司管理層很大壓力。吳佳梁在去年8月份對媒體(ti) 坦言經營壓力很大,但仍然表示,“眼下這個(ge) 痛苦的過程是必須經曆的,但我們(men) 應該就快有利潤了。”#p#分頁標題#e#
然而,他等來的卻是風電行業(ye) 的急轉直下、公司的繼續虧(kui) 損,以及母公司三一集團因工程機械行業(ye) 的低迷帶來的資金掣肘。在三一集團整體(ti) 開展人員“優(you) 化”的情況下,在三一重工雖然低迷但仍然能保持微弱的淨利潤增長的情況下,對投入了巨大資金但卻沒有回報的三一電氣進行更大比例的“優(you) 化”,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一集團風電業(ye) 務何去何從(cong)
毛中吾、吳佳梁、戴立新的降職或降位處罰,以及幾個(ge) 生產(chan) 基地的全麵停工,是否意味著三一集團有意放棄風電業(ye) 務?還是隻是改變戰略方向,不再堅持自主研發和全產(chan) 業(ye) 鏈的發展戰略?抑或隻是暫時的生產(chan) 性收縮?
麵對媒體(ti) 的詢問,三一對此保持緘默。三一電氣總經理吳佳梁的手機連續多日處於(yu) 關(guan) 機狀態,而集團多位高管的手機則無人接聽。截至目前,三一集團的新聞聯係人也並未回複問詢郵件。
而多位被裁員或主動離職的三一電氣研發人員表示,自己所在的研究院“優(you) 化”比例超過50%。這些研發人員大多為(wei) 碩士畢業(ye) ,且大部分已經培養(yang) 了兩(liang) 到三年。與(yu) 一線工人被解散後還可迅速召集不同,有經驗的研發人才在精簡後很難再迅速補充。
“公司這麽(me) 狠,肯定是不想再做自主研發了。”一位離職的研究院員工稱。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nei) 某風電公司總經理認為(wei) ,“全產(chan) 業(ye) 鏈沒有意義(yi) ,訂單才是王道”。他認為(wei) ,在錯過市場爆發期,與(yu) 金風科技、華銳風電形成銷售體(ti) 量10倍以上差距之後,三一電氣已經很難進入第一陣營了。
而華銳風電國際業(ye) 務部總監胡曉則表示,不便對三一電氣的戰略發表評論,但風電行業(ye) 這兩(liang) 年遇到的瓶頸有目共睹,優(you) 勝劣汰是必然趨勢,“就等時間來證明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