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千瓦的固態激光武器係統
|
有了激光武器,美國陸軍(jun) 再無死角?
波音公司推出激光武器,能以光速發射固態激光摧毀目標,也能精確反導,明年或將服役
背景>
美軍(jun) 已研究
激光武器40多年
從(cong) 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軍(jun) 方就致力於(yu) 激光武器的研究,最近幾年,科學家在固態激光發射係統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激光武器開始具備輕量化、小型化和發射集中的特點,並真正迎來春天。
2008年10月,美國陸軍(jun) 與(yu) 波音公司正式簽署高能激光技術驗證器項目合同,標誌著美軍(jun) 已正式確認高能激光武器發展在21世紀所具有的作戰潛能。2009年11月18日,在加利福尼亞(ya) “中國湖”海軍(jun) 空戰中心,一架機頭裝備有機載戰術激光係統的波音747飛機使用高亮度的激光射下了5架不同射程內(nei) 的無人機。2009年12月,美國軍(jun) 方正式發布了軍(jun) 用高能激光技術已取得長足進展的備忘錄,稱這種高能武器“飛行時間近乎為(wei) 零、射擊成本低廉並且具有連續發射次數幾乎無限的能力,足以抵禦作戰飛機和導彈等造成的威脅。”
通常,功率超過1千瓦的激光束才被稱為(wei) 軍(jun) 用高能激光。當前正在研發的戰術級軍(jun) 用激光器功率都在幾十至一百千瓦之間,而戰略級應用功率可能高達數千千瓦。事實上,功率不足1瓦的激光指示器在1秒之內(nei) 便能對人眼造成永久性傷(shang) 害,而平均輸出功率在0.3~1千瓦之間的激光器則普遍應用於(yu) 工業(ye) 領域,這也從(cong) 另一方麵說明軍(jun) 用級高能激光具備了極強的殺傷(shang) 力和破壞力。
波音將重型擴展機動性戰術卡車改為(wei) 高能量激光移動實驗機器。
激光武器作戰示意圖
在科幻電影和遊戲裏,激光武器一直是推崇的戰場製霸力量,美國波音公司將它搬到了現實中。近日,波音公司推出一款名為(wei) “高能量激光移動實驗機器”的地麵移動激光武器。該激光戰車被譽為(wei) 地麵“死星”,可以以每秒約30萬(wan) 千米的速度(光速)發射固態激光來摧毀敵方目標。此外,美國軍(jun) 方還希望利用“高能量激光移動實驗機器”對付來襲導彈,保護地麵部隊的同時不傷(shang) 害友軍(jun) 。
明年將服役美國陸軍(jun)
波音公司的這台激光戰車由一台8×8輪式、500馬力的奧什科什重型擴展機動性戰術卡車改裝而成。波音公司的定向能量研究部門將一台10千瓦的固態激光武器係統裝配在了戰術卡車上,使其成為(wei) 一台地麵移動型激光戰車。波音公司表示,“高能量激光移動實驗機器”已經做好了參加實地演練的準備,並計劃在2013年作為(wei) 捕獲、跟蹤和摧毀戰略目標的新型裝備加入美國陸軍(jun) 。
據悉,對“高能量激光移動實驗機器”的測試是波音公司與(yu) 美國陸軍(jun) 空間導彈防禦司令部簽署的合同中的一部分。項目經理布萊恩·比爾茲(zi) 利表示:“此次測試的完成標誌著過去幾年來我們(men) 和空間導彈防禦司令部的合作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我的團隊這次展示的這套革命性係統有能力參與(yu) 實際作戰並能在戰爭(zheng) 中拯救生命。”
新武器進可攻退可守
事實上,五角大樓一直渴望發展激光武器,因為(wei) 激光武器具有難以置信的精準度和光速般的攻擊速度;此外,激光武器的成本相對較低而且隻要電力供應充足,就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彈藥”。
此外,在應對攻擊時,由於(yu) 敵方短程導彈升空隻需幾秒鍾即可覆蓋打擊目標,地麵作戰部隊幾乎沒有時間來應對或躲避攻擊。如果采用重型密集火力摧毀來襲導彈極可能誤傷(shang) 友軍(jun) 。而激光戰車可以以每秒約30萬(wan) 千米的速度(光速)發射固態激光來精確反導,美軍(jun) 可以利用其光速來應對任何空中襲擊,同時可以避免誤傷(shang) 友軍(jun) 。因此,五角大樓對波音公司此次推出的“高能量激光移動實驗機器”寄予厚望,軍(jun) 方認為(wei) 這種超級激光武器具有對抗並摧毀火箭彈、導彈、炮彈、飛機和無人飛機的能力。
是最好的固態激光技術
波音定向能量係統部門副主席、“高能量激光移動實驗機器”項目負責人麥克·裏恩表示:“波音此次推出的‘高能量激光移動實驗機器’是目前最好的固態激光技術,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它可以保證地麵作戰部隊有效防禦火箭彈、炮彈、迫擊炮及無人機的空中威脅。此次對‘高能量激光移動實驗機器’進行的高性能測試意味著,我們(men) 向新一代定向能量型武器係統的研製邁出了關(guan) 鍵的一步。”
然而,激光戰車搭載的激光武器功率隻有10千瓦,跟五角大樓的期望值還有很大差距,此前五角大樓期望其發射最大功率可以達到100千瓦。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