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拚焊是高新技術的產(chan) 物。拚焊板是由不同型號、不同厚度和不同塗層的鋼材采用激光技術焊接而成,與(yu) 普通鋼板相比,給汽車帶來車身輕量化、駕駛安全度提高和生產(chan) 總成本降低等諸多優(you) 點。
2011年5月,蒂森克虜伯優(you) 化投資組合,調整經營結構,實施戰略轉型,有意剝離激光拚焊集團。武鋼隨即與(yu) 蒂森克虜伯接觸,然後展開對拚焊集團以及14家工廠財務、法律、運營、技術、保險、反壟斷等方麵的盡職調查,提交報價(jia) 書(shu) ,正式開始進行股權轉讓條款談判。
據武鋼方麵介紹,武鋼在此之前的海外項目主要為(wei) 資源類,而這一項目為(wei) 國際化的產(chan) 品加工公司,並購激光拚焊集團,符合武鋼“走出去”發展戰略和打造汽車板生產(chan) 基地戰略的需求及看好未來3至5年汽車全球市場會(hui) 保持穩定增長趨勢。各國在強調汽車的節能減排和安全性能的同時,給激光拚焊市場帶來強勁的市場增長空間,尤其是國內(nei) 和北美市場。
近年來,武鋼非常重視汽車用鋼的製造。2005年,武鋼的汽車板產(chan) 量僅(jin) 10萬(wan) 噸,而2011年,武鋼汽車板的銷售量為(wei) 212萬(wan) 噸,已成為(wei) 國內(nei) 第二大汽車板製造商。在新產(chan) 品研發方麵,武鋼是國內(nei) 唯一通過自主創新開發生產(chan) 高級轎車用鋼的鋼鐵企業(ye) 。研發7大係列173個(ge) 牌號的汽車板產(chan) 品,涵蓋中國、歐洲、北美、日本等多個(ge) 標準體(ti) 係,對接大眾(zhong) 、通用、日產(chan) 、神龍等個(ge) 性化標準,實現汽車整車全規格供料能力。最大寬度為(wei) 1930mm的冷軋超深衝(chong) 鋼外板和2070mm的熱鍍鋅超寬超深衝(chong) 外板填補國內(nei) 超寬麵板領域的空白,特超深衝(chong) 鋼汽車板DC07受到用戶歡迎。600MPa、800MPa級高強汽車板批量應用,1300MPa級熱成型汽車板試製成功。
收購蒂森克虜伯激光拚焊集團後,武鋼借助其技術、管理、產(chan) 品及品牌的優(you) 勢,將快速完成國際化經營的戰略布局。其次,武鋼在高端汽車零部件領域也將實現更高層次的突破,整車覆蓋,市場份額將全麵擴張,成為(wei) 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汽車板生產(chan) 基地,大幅度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第三,武鋼的產(chan) 業(ye) 鏈將更加完整,現有的鋼材加工板塊實現跳躍式發展,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此外,此舉(ju) 也有助於(yu) 武鋼提升國際影響力,為(wei) 武鋼積累海外並購經驗和培養(yang) 國際化管理人才。
武鋼表示,收購完成後,將對激光拚焊集團現有設備進行改造,並發展國內(nei) 鋼材深加工業(ye) 務。同時,武鋼將尊重激光拚焊集團現有的企業(ye) 文化,致力於(yu) 中西方文化融合,進一步加強與(yu) 蒂森克虜伯的戰略合作,穩定發展激光拚焊集團,在較短的時間內(nei) 把武鋼建設成為(wei) 最具競爭(zheng) 力的國際化鋼材服務供應商。
雖然蒂森克虜伯股份公司是一家1999年才成立的新公司,但合並雙方——蒂森和克虜伯,均是有著過百年曆史的老牌鋼鐵生產(chan) 商。在德國,這家在世界500強中排名122位的企業(ye) ,實際上就是鋼鐵的同義(yi) 詞。而此次,“鋼鐵俠(xia) ”出售鋼鐵業(ye) 務,意義(yi) 非同一般。
由於(yu) 全球鋼鐵市場不景氣、鐵礦石大幅漲價(jia) 等原因,繼續以鋼鐵為(wei) 主要業(ye) 務的商業(ye) 模式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在接手蒂森克虜伯後,赫辛格迅速調整了前任的經營方向,指出蒂森克虜伯不應該僅(jin) 僅(jin) 是一家鋼鐵企業(ye) ,而要成為(wei) 一個(ge) 多元化的技術集團。弱化鋼鐵板塊所占比率正是凸顯這一特色的最直接辦法:“資金必須被投入到能夠創造更大價(jia) 值的地方,未來將根據三個(ge) 標準進行評估,包括增長率、利潤率及資本效率。”
在2012年10月底的一次內(nei) 部會(hui) 議上,赫辛格明確提出將“30%”作為(wei) 今後蒂森克虜伯鋼鐵製造業(ye) 務的份額指標,“今後,我們(men) 應該更多思考,少做體(ti) 力活。”
盡管各項出售業(ye) 務尚未收尾,但是短短兩(liang) 年,赫辛格成績初現,已經把蒂森克虜伯的業(ye) 務調整為(wei) 材料(行情 專(zhuan) 區)和技術兩(liang) 大領域共七大業(ye) 務單元,主要涉及鋼鐵、電梯、機械(行情 專(zhuan) 區)零部件、工廠技術等。
在赫辛格的未來計劃中,將蒂森克虜伯打造成“更小而更精”的公司是這次調整的最終目標。更小尚待觀察,更精已漸成氣候。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