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金屬鈑金新聞

製造業利潤為何如今薄如紙?

來源:國企《解碼“中國造”》2015-02-13 我要評論(0 )   

 製造業(ye) 結構差距。從(cong) 規模上看,中國製造業(ye) 成功超越日本成為(wei) 世界第二;而從(cong) 結構上來看,中國先進製造業(ye) 特別是服務型製造業(ye) 的比重

   製造業結構差距。從規模上看,中國製造業成功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而從結構上來看,中國先進製造業特別是服務型製造業的比重明顯偏低。有關數據顯示,美國的服務型製造企業占所有製造企業的58%,而中國隻有2.2%。

  第三次工業(ye) 革命主要有兩(liang) 方麵生產(chan) 方式變化的特征:一是自工業(ye) 化,二是基於(yu) 自工業(ye) 化條件下的再製造化。再製造將會(hui) 極大地改變工業(ye) 的運行模式。工業(ye) 製造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一是要發展自動化、個(ge) 性化、快捷化的製造能力,二是要發展新材料技術。

\

  當中國製造業(ye) 成為(wei) 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各項數據連年刷新時,我們(men) 應該看到,“中國造”的質量並不高。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guan) 鍵時刻,中國製造唯有脫胎換骨,才能支撐我們(men) 的“中國夢”

  回望中國製造

  2014年8月2日,農(nong) 曆七夕節。就在這個(ge) 幸福滿溢的周六,中國製造業(ye) 迎來一個(ge) 悲慘的血色清晨:昆山中榮金屬製品公司發生了一場巨大的粉塵爆炸事故, 69條鮮活的生命轉眼即逝,100餘(yu) 名重傷(shang) 者麵目全非地躺在醫院救治。

  當地政府管理不力,工廠管理者貪婪成性……種種指責之外,蒙在“中國製造”身上的光鮮外衣也在不期然中被扯下——早在1987年,黑龍江哈爾濱亞(ya) 麻廠就發生了一起造成58死、170多人受傷(shang) 的粉塵爆炸事故。事隔近30年後,一幕幕慘劇依舊在各地上演。僅(jin) 僅(jin) 今年,類似的粉塵爆炸事故就有五起之多——令人驕傲的“中國製造”背後,部分產(chan) 業(ye) 工人數十年來置身於(yu) 惡劣的環境中。工人的工資低、勞動強度大、勞動時間長、勞動保障極度缺乏,甚至連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無法保證,竟然長期以來就是“合理”的存在。

  當然,昆山,隻是中國製造現狀的黯淡一角,並非全部。

  然而,無法回避的事實是,從(cong) 低成本時代成長起來的中國製造業(ye) ,進入高成本時代之後,大多無法收取品牌和技術溢價(jia) ,企業(ye) 利潤越來越薄。為(wei) 了維持再生產(chan) ,為(wei) 了能夠盈利,部分企業(ye) 選擇犧牲生產(chan) 安全,犧牲職工和社會(hui) 的利益。所以,企業(ye) 高負荷運轉,設備帶病生產(chan) ,汙染越排越多……

  這樣的中國製造,怎麽(me) 體(ti) 現以人為(wei) 本?這樣的中國製造,如何支撐中國巨大體(ti) 量的經濟?這樣的中國製造,如何與(yu) 國際高端製造企業(ye) 競爭(zheng) ?

  如果讓目光回溯到120年前的那場甲午海戰,經此一役後的中華民族國力衰退、淪為(wei) 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命運,會(hui) 讓我們(men) 對製造業(ye) 的意義(yi) 有更為(wei) 清晰的認識。

  甲午之恥,一定程度上源於(yu) 中國製造業(ye) 的薄弱。以“自強、求富”為(wei) 口號的洋務運動,曆經三十載,初見成效,中國製造業(ye) 一時欣欣向榮,被認為(wei) 是掌控亞(ya) 洲的三大強國之一。

  然而,亞(ya) 洲第一的北洋海軍(jun) ,沒有中國製造業(ye) 作為(wei) 堅強後盾。孱弱的中國製造業(ye) 過於(yu) 依賴進口,沒有自主發展的重工業(ye) 作為(wei) 支撐戰爭(zheng) 的基礎,使得中國連年流失大量白銀。同時,武器裝備的提供不時斷層。曾經的清政府拿著圖紙,去法國地中海的船廠,讓對方把船板等部件加工好,然後運回船政局組合起來,造價(jia) 高,時間久。無奈的北洋海軍(jun) 隻好以外購裝備為(wei) 主。以致戰爭(zheng) 後期,中國戰艦上的槍炮彈藥耗盡,不得不向他國尋求進口,貽誤了戰機。

  製造業(ye) ,關(guan) 乎一國國本,也承載著一個(ge) 強國夢想。

  時隔兩(liang) 個(ge) 甲子,中國製造業(ye) 的命運竟似在廣袤時空中交匯。120年來,中國製造業(ye) 收獲了諸多榮耀,許多裝備產(chan) 品產(chan) 量位居世界第一,產(chan) 值比重超全球三分之一,當仁不讓地成為(wei) 僅(jin) 次於(yu) 美國的製造大國。

  然而,在大而不強的困境下,“製造強國”的夢想仿佛還在山那邊。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1月,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國資委等部門經過一年多的醞釀與(yu) 籌備,開始聯合編製“中國製造2025規劃”。3月,習(xi) 近平出訪德國時特別撰文提及德國工業(ye) 4.0戰略,被認為(wei) 吹響了中國製造業(ye) 大發展的號角。在全球新一輪工業(ye) 革命的推動下,中國向“工業(ye) 強國轉型”的浪潮澎湃而至。

  藍圖將定,號角已響,位於(yu) 變革前沿的中國製造業(ye) ,當如何應對?

  “製造大國”的榮耀背後

  中國製造有光榮,也有我們(men) 必須清醒認識的現實

  8月20日,發改委宣布:日本12家車企零部件和軸承公司串通投標、協商漲價(jia) ,多次達成價(jia) 格壟斷,嚴(yan) 重違反《反壟斷法》,合計開罰12億(yi) 元人民幣,創下中國反壟斷史上最高紀錄。

  天價(jia) 罰單消息傳(chuan) 出,不少外媒憤憤不平,認為(wei) 中國政府這是在打著“反壟斷法”的牌子,行“排外”之實。其論據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中國本土企業(ye) 在品牌和技術實力上不如外企,所以不能獲得外企目前在中國市場所享受的高溢價(jia) 。

  國內(nei) 的爭(zheng) 論都圍繞“反壟斷”,並沒有人深究外媒反應的實質。而在外媒看來,這一條不言自明。

  差距

  1999 年以來,我國製造業(ye) 實現利潤連年大幅增長,增幅基本在30%以上,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持續最長的增長期。中國製造業(ye) 產(chan) 值占全球的比重達20%以上,成為(wei) 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動機,“Made In China”逐漸成為(wei) 了世界範圍內(nei) 的現象。國人也以“中國製造”、“世界工廠”為(wei) 榮,為(wei) 中國崛起之標誌。這一時期,中國互聯網發展迅速,成為(wei) 全球第一大網。在得天獨厚的條件下,中國似乎離“第四次工業(ye) 革命”更近一些。

  然而,光鮮的“中國製造”背後,存在著不少隱憂。《世界創新競爭(zheng) 力發展報告(2001-2012)》黃皮書(shu) 顯示,中國世界創新競爭(zheng) 力排名為(wei) 第14位。這一排名與(yu) 世界第二製造大國不相匹配。

  相對於(yu) 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世界發達的製造業(ye) 國家,中國製造業(ye) 在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和產(chan) 業(ye) 技術四個(ge) 方麵都有較大的差距。許多產(chan) 品缺少核心技術,高端裝備和關(guan) 鍵部件依賴進口。這就造成中國市場上外資企業(ye) 稱雄,即便收取高價(jia) ,消費者也趨之若鶩。

  發達國家勞動生產(chan) 率較高。美國每位工人年均創造的GDP近7萬(wan) 美元。而在中國,雖然2001-2010期間年均勞動生產(chan) 率增速超過10%,但因起點低,仍遠遠落後於(yu) 美、日等發達國家。

  製造業(ye) 結構也存在較大差距。從(cong) 規模上看,中國製造業(ye) 成功超越日本成為(wei) 世界第二;而從(cong) 結構上來看,中國先進製造業(ye) 特別是服務型製造業(ye) 的比重明顯偏低。有關(guan) 數據顯示,美國的服務型製造企業(ye) 占所有製造企業(ye) 的58%,而中國隻有2.2%。

  以汽車業(ye) 為(wei) 例。長期以來,在“市場換技術”的大旗下,“三大”和“三小”等車企幾乎都合資了。但多年之後,市場丟(diu) 了,技術沒換來。即便後來意外地冒出吉利、奇瑞、長城、華晨等一批自主汽車品牌,打破了被跨國公司通吃的僵局,但仍然被限製在市場低端,無法進行汽車企業(ye) 成長壯大所必需的品牌和利潤積累,跨國公司仍然在我國巨大而饑渴的汽車市場上稱霸。自主品牌稍微想向中高端市場進步一點,外資品牌隻要稍一降價(jia) ,投資就要打水漂了。

  原東(dong) 風汽車公司副總工程師程振彪撰文指出,迄今為(wei) 止,我國雖然能生產(chan) 汽車,但恰恰不掌握剩餘(yu) 的20%關(guan) 鍵性核心零部件自主權。我國自主品牌的研發水平與(yu) 汽車強國相比大致有10年的差距。大部分自主品牌汽車企業(ye) 擁有較強的車身開發和整車集成能力,但發動機總成、汽車電子控製技術開發能力很薄弱,基本上處於(yu) 技術模仿和追趕階段,前瞻性的基礎研究幾乎是空白。

  研發投資的差距也很大。據工信部統計,我國“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國家對汽車產(chan) 業(ye) 的科技投入不足30億(yi) 元,美國對“新一代汽車夥(huo) 伴計劃”、“自由車計劃”等項目的投入則高達百億(yi) 美元。企業(ye) 層麵,我國各大汽車企業(ye) 集團在研發投入的強度上,與(yu) 跨國汽車公司的差距也很大。近年,我國整車企業(ye) 研發投入占其銷售額的比例大致為(wei) 2%,而世界主要汽車集團平均約為(wei) 5%。

  人才方麵,世界主要的汽車強國,汽車行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受過高等教育者占比高達30%左右,而我國目前還不到15%。世界主要汽車集團的研發人員占其職工總人數的比例一般在10%以上,而我國除上汽接近這個(ge) 水平外,大部分車企研發人員占比都較低。

  汽車業(ye) 另外一個(ge) 差距,就是市場競爭(zheng) 力很弱,在國際市場上基本上沒有什麽(me) 影響力,世界市場份額、營利能力、員工勞動生產(chan) 效率等都不如人。究其原因,是因為(wei) 我國汽車企業(ye) 處於(yu) 價(jia) 值鏈低端,品牌溢價(jia) 不高,作為(wei) 汽車業(ye) 利潤主要來源的服務業(ye) 務板塊未能得到發展,甚至是一片空白。

  今年《財富》世界500強中,上汽集團首次進入前一百名之內(nei) ,著實激勵了好多看客。但不容忽視的是,上汽集團2013年度合並報表營業(ye) 收入達到920.24億(yi) 美元,利潤隻有40.34億(yi) 美元;而豐(feng) 田汽車營業(ye) 收入2564.54億(yi) 美元,利潤達到181.98億(yi) 美元。無論從(cong) 規模還是營利能力上看,上汽集團都遠不如豐(feng) 田汽車。這還是豐(feng) 田汽車今年排名降了一位的結果。

  由於(yu) 大多數產(chan) 業(ye) 真正的核心技術並沒有掌握在中國人的手中,我們(men) 的企業(ye) 隻能分配到極低的利潤,導致中上遊的企業(ye) 拚命壓榨下遊企業(ye) 的利潤空間,讓下遊的供應企業(ye) 得不到長足發展,從(cong) 而不能建立起強大的供應體(ti) 係。這也是整個(ge) 產(chan) 業(ye) 的供應體(ti) 係不能密切互動的根本之所在。

  挑戰

  在受困於(yu) 內(nei) 在弱點的同時,中國製造業(ye) 還麵臨(lin) 一係列重大的現實挑戰。

  國際方麵,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重創了世界眾(zhong) 多國家的經濟。發達國家為(wei) 保護本國利益,推行新貿易保護主義(yi) ,通過非關(guan) 稅限製的行政法律措施和對弱勢的工農(nong) 業(ye) 部門給予補貼,以達到限製進口、鼓勵出口、保護其既有市場的目的,對中國製造業(ye) 出口不利。現在,非關(guan) 稅壁壘已經取代關(guan) 稅壁壘成為(wei) 貿易保護主義(yi) 的主要形式。同時,以環境保護為(wei) 名築起的“綠色壁壘”,憑借技術優(you) 勢構建的“技術壁壘”,以及嚴(yan) 格的產(chan) 品準入條件、嚴(yan) 格的技術認證和特殊的對外貿易管理和反傾(qing) 銷等,形成了新一輪世界範圍內(nei) 的產(chan) 業(ye) 革命和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 

  2013年,我國遭受貿易救濟調查89起,涉案金額36億(yi) 美元,並成為(wei) 美國337調查最大受害國之一。未來,我國與(yu) 發達國家的經濟貿易摩擦很可能更為(wei) 激烈。

  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ye) 化和製造業(ye) 回歸戰略,力圖搶占高端市場。美國先後製定了“重振美國製造業(ye) 框架”、“先進製造夥(huo) 伴計劃”和“先進製造業(ye) 國家戰略計劃”,並設立了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數字製造和設計創新中心等先進製造技術研發創新中心;德國政府推出了“‘工業(ye) 4.0’戰略”;歐盟國家提出的“再製造化”目標是將工業(ye) 占GDP的比重從(cong) 現在的15.1%到2020年提升至20%。為(wei) 了保持先進製造業(ye) 優(you) 勢,發達國家牢牢控製高科技產(chan) 品出口,中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難度更大。

  由於(yu) 一些國家在關(guan) 鍵領域掌握核心技術,從(cong) 而掌握著標準製定的話語權和整體(ti) 設計的主動權。“以西屋公司三代核電AP1000來說,雖然第一套裝備是在中國製造,但設計和標準都由西屋公司來製定。現階段,我們(men) 隻能做個(ge) 參與(yu) 者。”中國機械工業(ye) 聯合會(hui) 執行副會(hui) 長蔡惟慈說。

  另外,越南、緬甸、印度等東(dong) 南亞(ya) 新興(xing) 經濟體(ti) 開始依靠資源、勞動力等優(you) 勢吸納低端製造業(ye) ,重走中國製造業(ye) 老路,侵蝕中低端製造業(ye) 市場。一些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chan) 環節大量轉移到這些國家。

  在國內(nei) ,我國經濟正處於(yu) 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國民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yu) 下降,一些行業(ye) 生產(chan) 已接近或達到曆史峰值,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難以為(wei) 繼。宏觀上,中國宏觀經濟減速,跌破8%,被認為(wei) 是“軟著陸”。但在微觀層麵,製造業(ye) 企業(ye) 的危機卻是生與(yu) 死的抉擇。在鋼鐵、工程機械、造船等基礎行業(ye) ,許多“巨無霸”步入了前所未有的調整期。一些領域的央企這種“大象”企業(ye) 正力求“挺過寒冬”,許多中小型的“蝦米”企業(ye) 處境更是堪憂。

  可以說,中國製造業(ye) 已經陷入“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危險境地。

  夢醒

  “製造強國”之夢需要更豐(feng) 富的定義(yi) ,需要更包容的思維,需要更多維的設計

  把任何一個(ge) ipads或者iphoness翻轉到背麵,都可以看到“中國組裝”的字樣。當然還有另外幾個(ge) 字:“加州創造”。組裝與(yu) 創造,其中的巨大差異就是,在ipads和iphoness業(ye) 績連創佳績、蘋果利潤攀升的背後,中國的代工成本僅(jin) 為(wei) 少得可憐的2%。

  大多數觀點認為(wei) ,這顯現了“中國創造”缺位導致中國出口企業(ye) 利潤低下的尷尬境地。由此引發出的中國製造業(ye) 升級路線為(wei) 將“中國製造”打造成“中國創造”。這種提法似乎已經成為(wei) 了當下最迫切的“時代需求”,仿佛“中國創造”就是中國製造業(ye) 轉型的全部。

  但是,昆山爆炸事故給我們(men) 提出的問題是,中國製造業(ye) 30年來賴以起步的低端製造業(ye) 怎麽(me) 辦?

  這些勞動密集型的製造企業(ye) 雖然技術含量不高,但吸納了大批低端勞動力,提供了廉價(jia) 的工業(ye) 品,是我國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當今中國製造越來越貴、海外市場越發難進的情況下,這些製造業(ye) 麵臨(lin) 著被國內(nei) 和國際供應鏈擠壓的生存困境,進退兩(liang) 難:去創造吧,沒錢沒把握,是找死;不創造吧,利潤越來越低,是掙紮等死。即便是實力較強的國企央企,也存在這樣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ye) 務,承擔著安置勞動力、維護就業(ye) 穩定的重大責任。在向“中國創造”轉型的語境中,繼續負擔這樣的責任就成了一種奢侈品。

  麵對中國製造業(ye) 多年的路徑依賴,如何破除“低端”的魔咒,在產(chan) 業(ye) 鏈和國際市場上趟出一條路子來?

  機遇

  盡管業(ye) 界還在爭(zheng) 論“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概念,但第三次工業(ye) 革命無疑是中國製造業(ye) 一個(ge) 最大的機遇。

  第三次工業(ye) 革命有兩(liang) 大特點:一是直接從(cong) 事生產(chan) 的勞動力數量不斷快速下滑,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越來越小。顯然,這是勞動在被資本、技術替代以後,繼續被人力資本、數字化替代的結果。二是新生產(chan) 工藝能滿足個(ge) 性化、定製化的各種需求。這要求生產(chan) 者貼近消費市場,更加符合人性和需求的生產(chan) 方式將會(hui) 越來越多地出現。

  這兩(liang) 大特點都會(hui) 使以廉價(jia) 勞動力和規模經濟取勝的中國製造業(ye) 發生根本性變化。

  新一輪工業(ye) 革命,對於(yu) 當今中國尤其是對於(yu) 中國的製造業(ye) ,是一個(ge) 技術上趕超發展、結構上加快升級的重大機遇。以數字化、智能化為(wei) 特征的新一輪技術革命與(yu) 我國製造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正曆史性地交匯在一起。今後20年,將是我國在錯失前兩(liang) 次工業(ye) 革命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帶來發展機會(hui) 後第一次接受新一輪產(chan) 業(ye) 變革洗禮,實現由大到強,成為(wei) 製造強國的絕佳發展機遇期。

  國內(nei) ,盡管中國經濟增長率穩中有降,但國內(nei) 市場仍然受益於(yu) “四化同步”的發展,為(wei) 製造業(ye) 創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間。

  中國市場之龐大,令眾(zhong) 多外企垂涎,也是支撐中國製造業(ye) 轉型突圍的動力所在。最近,波士頓谘詢公司發布了最新的研究報告《提升中國製造競爭(zheng) 力的方法思考》。報告分析稱,中國市場正發生重大變化。BCG報告認為(wei) ,隨著中國市場層次的提升,中國製造必然需要轉向中端產(chan) 品和中端市場。到這時,內(nei) 需對中國製造業(ye) 升級的倒逼作用將體(ti) 現出來。這將為(wei) 製造業(ye) 特別是裝備製造業(ye) 不斷提供新的市場動力。

  我國工業(ye) 化、城鎮化與(yu) 農(nong) 業(ye) 現代化持續推進,信息化與(yu) 工業(ye) 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正在深度融合,在豐(feng) 富產(chan) 業(ye) 格局的同時將催生一批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創造新的需求。“四化同步”發展將形成一個(ge) 13億(yi) 多人的消費市場。這是中國製造業(ye) 所擁有的最大優(you) 勢。隨著“四化同步”的推進和城鄉(xiang) 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我國製造業(ye) 將迎來更大的市場需求空間。

  變革

  “製造強國”應該具備五大特征:一是擁有一定數量世界知名的企業(ye) ;二是具備高創新能力及競爭(zheng) 力;三是掌握尖端技術和核心技術;四是效率提升與(yu) 質量安全兼具;五是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一方麵,中國製造業(ye) 的實際現狀與(yu) “製造強國”還相差很遠,另一方麵,中國製造企業(ye) 趕超先進也優(you) 勢多多。

  中國製造企業(ye) 突圍,有兩(liang) 個(ge) 強大的內(nei) 生力:一是巨大的內(nei) 需市場,二是強大的改革動力。中國企業(ye) 必須學會(hui) 運用這兩(liang) 個(ge) 動量。

  內(nei) 需市場自不必說。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將為(wei) 製造業(ye) 由大變強提供巨大動力。

  我國製造業(ye) 發展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多方麵原因,但根本還是由於(yu) 市場經濟體(ti) 製不完善、市場功能發揮不夠。當前正在推進的打破壟斷和市場化改革,能夠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破解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體(ti) 製機製和技術資源瓶頸,使改革紅利同內(nei) 需潛力、創新活力更好融合,為(wei) 推進製造業(ye) 由大變強提供動力支持和體(ti) 製保障。

  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強大動力。製造業(ye) 作為(wei) 國民經濟的支柱產(chan) 業(ye) 與(yu) 一個(ge) 國家的國際競爭(zheng) 力息息相關(guan) 。基於(yu) 製造業(ye) 對國家的重要性和政策、製度的外部性,製造業(ye) 的轉型升級更需要高層次的製度變革、規劃協調和支持保障。

  從(cong) 改革開放30年中國製造業(ye) 發展的曆史來看,對於(yu) 已積攢足夠的資本、技術和市場經驗的中國製造業(ye) 而言,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其本身已經有足夠的實力來完成自身的又一次轉型升級,迎來再一次的發展。雖麵對重新抬頭的世界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大而不強、多而不精的中國製造業(ye) ,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從(cong) 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yang) 兩(liang) 方麵再下功夫。

  早在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企業(ye) 特別是以央企為(wei) 代表的國企,從(cong) “我很強大”的幻夢中醒來,開始意識到自己“大未必強”,並在度過幾年艱苦的日子之後,開始通過對標強者認識自己的劣勢,開始了超越之旅。

  中航工業(ye) 董事長林左鳴認為(wei) ,第三次工業(ye) 革命主要有兩(liang) 方麵生產(chan) 方式變化的特征:一是自工業(ye) 化,二是基於(yu) 自工業(ye) 化條件下的再製造化。他指出,再製造將會(hui) 極大地改變工業(ye) 的運行模式。第三次工業(ye) 革命中,工業(ye) 製造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一是要發展自動化、個(ge) 性化、快捷化的製造能力,二是要發展新材料技術。這兩(liang) 方麵的技術是形成自工業(ye) 化和基於(yu) 此的再製造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

  比如航空工業(ye) ,在自工業(ye) 化時代,林左鳴認為(wei) ,以後可能不是飛機製造公司造飛機,而是飛機的用戶——航空公司采取自工業(ye) 化方式生產(chan) 飛機,由他們(men) 組織全世界氣動力學專(zhuan) 家、結構力學專(zhuan) 家通過互聯網平台一起來研究飛機怎麽(me) 設計。原來是製造商和消費者分離,現在是製造商和消費者合為(wei) 一體(ti) ,開展自工業(ye) 化。

  目前,許多勞動密集型製造企業(ye) 開始應用工業(ye) 機器人,中國已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工業(ye) 機器人購買(mai) 國。據世界機器人聯合會(hui) (IFR)的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購買(mai) 了36,560台工業(ye) 機器人,超過日本和美國,需求量位居全球第一,且年均增長率達40%以上。分析人士感歎,“從(cong) 來沒有一個(ge) 國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ei) 對工業(ye) 機器人有如此巨大的需求”。

  此外,中國已經開始積極向產(chan) 業(ye) 鏈上遊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通過海外並購,獲得先進技術和品牌,中國對供應鏈的話語權在逐漸增加。5月,德國《法蘭(lan) 克福匯報》感歎:“中國人正展開歐洲購物之旅。” 中國收購西歐工業(ye) 企業(ye) 的浪潮正創曆史新高。2014年年初至4月底,中國海外並購規模已超過290億(yi) 美元,創下有史以來同期最高水平,其中對歐洲的並購交易總額達到85億(yi) 美元,為(wei) 2008年以來最高。

  為(wei) 了在新一輪全球競爭(zheng) 中取得後發優(you) 勢,中國正在描繪“製造強國”藍圖,到2025年進入第二梯隊,2035年進入第一梯隊。

  中國是後發的現代化工業(ye) 國家,又心存“強國”之夢,是以一直都有著利用機遇實現“超越式發展”的心態。幾十年前的“超英趕美”雖然聽上去比較荒誕,但如今我們(men) 已經實現了“超英”。這充分說明,跨越是可能的。

  當美國政府重提“製造業(ye) 回歸”、德國政府啟動“工業(ye) 4.0”這一係列提振製造業(ye) 的強國政策之後,曾經的“世界加工廠”也到了華麗(li) 轉身的時候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men) 可以自豪地說,中國既可以產(chan) 出優(you) 質的“中國製造”,也可以創出獨特的“中國智造”。#p#分頁標題#e#

  工業(ye) 4.0進化過程

  工業(ye) 革命1.0:

  18世紀末期始於(yu) 英國的第一次工業(ye) 革命,19世紀中葉結束。這次工業(ye) 革命的結果是機械生產(chan) 代替了手工勞動,經濟社會(hui) 從(cong) 以農(nong) 業(ye) 、手工業(ye) 為(wei) 基礎轉型到了以工業(ye) 以及機械製造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

  工業(ye) 革命 2.0:

  第二次工業(ye) 領域大變革發生在20世紀初期,形成生產(chan) 線生產(chan) 的階段。通過零部件生產(chan) 與(yu) 產(chan) 品裝配的成功分離,開創了產(chan) 品批量生產(chan) 的新模式。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電子工程和信息技術充實到工業(ye) 過程之中,實現了生產(chan) 的最優(you) 化和自動化。

  工業(ye) 革命3.0:

  第三次工業(ye) 革命始於(yu) 第二次工業(ye) 革命過程中發生的生產(chan) 過程高度自動化。自此,機械能夠逐步替代人類作業(ye) 。

  工業(ye) 革命4.0:

  未來10年,第四次工業(ye) 革命將步入“分散化”生產(chan) 的新時代。工業(ye) 4.0通過決(jue) 定生產(chan) 製造過程等的網絡技術,實現實時管理。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相關文章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