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16日淩晨,美國激光幹涉儀引力波天文台(LIGO)與歐洲Virgo引力波探測器在美國天文學會聖地亞哥會議上共同宣布,在高新LIGO探測器的數據中確認了又一起黑洞並合事件。
確認不是孤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係教授蔡一夫說,LIGO宣布初次發現前,大家對引力波探測和中小質量黑洞探測感到悲觀,懷疑這一技術不成熟。四個月前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後,有學者認為這是一起觀測孤例。
“他擔憂地說:‘下次觀測到不知是猴年馬月了’。果然,在‘猴年馬月’又宣布了一項觀測結果。”蔡一夫說。
“遵循天文學傳統,兩個事件就是一個族群了,所以我們終於可以說發現了雙黑洞的族群。”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副教授、引力波研究者範錫龍說。
“如果這次引力波事件的確來自兩個10倍左右太陽質量的黑洞並合,那麽說明今後這種高頻引力波探測的事件檢測率將會比較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雙南在網絡上說,第一個引力波事件來自兩個30倍左右太陽質量的黑洞的並合,那種黑洞以前科學家所知甚少,而10倍左右太陽質量的黑洞在銀河係和附近星係內很常見,有利其電磁波對應體的搜尋。
“引力波信號,如同在浩渺宇宙中給出了一個方向,圈出了一個區域,發揮著‘指哪打哪’的作用。我們可以進一步去尋找引力波事件的電磁對應體,去多方麵確證黑洞的性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苟利軍告訴記者。
新技術立功了
“這次難度比上次更大。”範錫龍說,“在噪聲中發現信號,就好像在雞群中找仙鶴。上次的引力波信號GW150914很強烈,好像是一群雞裏一下子看到了一隻成年仙鶴。這次的信號比較微弱,好像要找出一隻和雞差不多大的小仙鶴,光看個頭是行不通了,還要全麵對比細節。這次用到的技術叫“匹配濾波”,能找出更弱的信號。”
範錫龍說,多次優化後,該技術可實時處理數據,這次信號在到達探測器70秒後就被發現了!這也為科學家尋找更多、更弱的引力波信號開辟了新的渠道。“雖然比較弱,這次信號的致信度還是高於5希格瑪。這說明雖然體型小,但是一隻小仙鶴還是和其它雞有顯著的不同。”
範錫龍說,LIGO積累的數據中,其實有不少“疑似”雙黑洞並合信號。但隻有置信度高於5希格瑪的結果才能被確認。這次“雙黑洞繞轉並合”的引力波信號GW151226由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和華盛頓州的一對LIGO探測器分別測出。
“第一時間的科學發現總是非常困難,需要非常慎重,反複檢查結果,但一旦能夠確認、熟悉這種信號的特征,就會變成一種常規的技術。”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在網絡上說,“據我所知,LIGO手上還有四五個這樣的信號,隻是現在還不能確認,需要進一步檢查。”
這次並合更慢
範錫龍指出,這次觀測到的GW151226的信號長度(1秒)比GW150914(0.2秒)長,意味著可以在LIGO的觀測區域內看到兩個黑洞繞轉更多圈數,這有助於精確測量它們繞轉的軌道周期變化。
雙黑洞並合是個越繞越近、越繞越快的過程。科學家希望它倆別太心急,悠著點兒。這樣就能看到雙黑洞繞轉更多圈。LIGO這次幸運地觀察到了一對有耐心的黑洞。
“此次並合的兩顆黑洞質量分別為約14倍和約8倍太陽質量,小於上次發現的雙黑洞。它們繞轉周期的變化速度更慢,這次科學家看到了兩顆黑洞互相繞轉了50多圈,而上次僅看到20多圈。這對於希望確定黑洞質量的科學家來說是好消息。”範錫龍說。
發現黑洞自旋信息
“此次的一個重大發現是獲得了黑洞並合前的自旋信息。”範錫龍說,雙黑洞的自旋方向對理解雙黑洞形成機製很重要。
“科學家認為雙黑洞係統有兩種形成可能:孤立雙星演化,或者一顆黑洞捕捉另一顆。孤立雙星演化形成的雙黑洞,一般來說自旋方向關係著軌道繞轉方向。”範錫龍說,上次發現的黑洞係統由於繞轉太快,很難測出自旋信息。而這次科學家確信,雙黑洞中至少有一個黑洞有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