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裝甲與反裝甲日”上,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展示了多款采用激光半主動製導技術的精確製導反裝甲彈藥,其中藍箭-7/9和藍箭-21都曾經在此前的中國航展上進行公開展示。同時根據外媒報道,中國在掌握激光半主動製導技術的同時,也吃透了激光駕束製導方式的技術特點,在本屆“裝甲與反裝甲日”的火力展示環節,VT5型輕型主戰坦克發射的GP105型105毫米炮射導彈準確地擊中了目標,實現了“千米穿楊”的精度。此外,有外媒分析中國已經有能力研製單兵攜行的激光半主動製導反坦克導彈和激光駕束製導反坦克導彈。
由於視覺效果不夠“炫酷”,網絡上基本沒有VT5射擊的照片由於視覺效果不夠“炫酷”,網絡上基本沒有VT5射擊的照片
初學激光製導
曾有外媒評論,中國就像收集玩具的孩子,見到一款外國先進裝備,就希望獲得與之相近的國產型號。這個提法也並非毫無可取之處。中國的武器研發,一方麵是基於自身的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另一方麵通過分析和研究其他國家此前在裝備發展上走過的道路,也是中國在自身裝備體係建設中查漏補缺的良好手段。具體到外貿武器發展方麵,中國一方麵根據西方和俄製武器產品序列,有針對性地補上自身短板。另一方麵又可以結合內裝型號設計生產相應的外貿型號,通過這樣的型號驗證前沿技術,反過來為內裝型號服務。
GP105和GP125炮射導彈GP105和GP125炮射導彈
本屆“裝甲和反裝甲日”上展示的藍箭係列反坦克導彈係統和激光架束導彈係統,就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參考俄羅斯和西方的裝備發展路徑,結合各方需求研製的。從筆者此前通過采訪掌握的情況來看,“藍箭”係列導彈和GP125、GP105炮射導彈的技術源頭都與引進俄製型號有關。當然,由於激光半主動製導和激光駕束製導技術都是上世紀70年代前問世的技術,中國軍工工業體係很早就對這些技術進行過基礎性研究。在了解到當年美蘇兩個大國都在大力研發相關型號之後,我國決定通過引進國外成熟型號的生產線來獲取這一製導武器關鍵技術。但是由於美蘇兩國對這一領域的技術進行封鎖,因此中國引進的生產線而獲得末製導炮彈係統不附帶有關彈藥設計原理和技術資料,中方隻能自行攻關。

俄製“紅土地”激光末製導炮彈俄製“紅土地”激光末製導炮彈
既然叫攻關,實際上自然會有一層層突破的過程。國內在工業設計方麵很少使用西方工業技術管理中常用的“技術路線圖”工具,但實際上攻關一定是有一定流程。在激光半主動尋的和駕束製導上,中國都是首相突破尋的器、多象限探測器等關鍵元件的研發,掌握炮彈上使用的滾轉穩定體製。然後,再將滾轉穩定體製的炮彈修改為傾斜穩定的導彈,不過這個“跨界”的過程絕不像我們說的這麽簡單,而且與西方部分國家突破激光製導技術的路徑完全相反,頗有點“逆練武功”的意思。據筆者了解,在攻關過程中,國內不少人,包括部分專家都曾質疑實現的可能性,希望再引進西方成熟的導彈型號。
國內提出質疑的另一派,認為中國同時發展激光駕束製導和激光半主動尋的是否胃口有些太大了?因為美國近年來主要是發展以激光半主動製導為主,結合其他製導技術的多模製導方式,但對於激光駕束製導的導彈敬而遠之。而俄羅斯正好相反,雖然研製了“紅土地”係列激光半主動末製導炮彈,但在炮射、機載甚至單兵便攜式反坦克導彈上都堅持采用激光駕束製導方式。

“銅斑蛇”激光末製導炮彈“銅斑蛇”激光末製導炮彈
當然美俄這兩種不同的選擇更多是基於自身軍隊的特點。美方強調導彈進行非瞄準線攻擊,打擊體係更多圍繞航空器進行,激光半主動製導更為適合。而俄製武器受限於自身軍事電子和光學技術的限製,加上力量強調武器係統設計簡潔,控製彈重和彈藥直徑,而激光駕束製導雖然需要指示器始終引導導彈,但彈藥上不需要設置額外的導引頭,比較滿足俄軍的要求。
俄製短號反坦克導彈係統俄製短號反坦克導彈係統
而對於中國而言,軍方和軍工係統始終希望對國外型號形成不對稱優勢,因此主戰坦克需要炮射導彈在西方坦克打擊範圍之外實現狙殺。而陸航和無人機部隊的迅速擴張,又要求裝備適應固定翼飛機、直升機、無人機等平台的激光半主動製導反坦克導彈。加之陸軍甚至海軍也希望獲得美軍推崇的那種非瞄準線攻擊能力,在如此多需求牽引之下,中國軍工自然要走上激光半主動尋的和激光駕束兩架馬車齊頭並進的發展道路。
美軍“神劍”炮彈美軍“神劍”炮彈
霧霾防激光沒錯
在這次“裝甲與反裝甲日”上,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也展示了采用多模製導體製的新型“藍箭”導彈。很多人對於中國同時裝備外形尺寸和製導體製大同小異的多款導彈十分不解。實際上,無人機、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的平台特性不盡相同,固定翼飛機搭載的導彈發射速度較高,而直升機平台收到旋翼影響會出現有規律的連續振動,無人機平台的掛載能力有限,根據這些平台的特性,中國首先研製了藍箭7用於武裝直升機,隨後又研製了適應多平台要求的藍箭9,。據外媒報道,中國很可能開始在艦艇和陸地平台上適配藍箭係列導彈。考慮到激光駕束製導體製有利於大幅度降低導彈的外形尺寸和彈徑,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必然會研製便攜式激光駕束製導導彈,裝備輕步兵部隊。
除了進行多平台發展外,在本次“裝甲與反裝甲日”上,我們也看到激光半主動製導導彈家族在戰鬥部多用途化和多模製導方麵的進步。戰鬥部多用途化主要考慮對不同目標進行打擊的需要,同時從西方經驗來看,戰鬥部多用途化也有利於降低導彈攻擊可能造成的間接傷害。考慮到中國近年來的周邊局勢,尤其是在邊境與印度的對峙局勢,此時中國高調展示包括藍箭和紅箭12在內的多款具備堅固工事打擊能力的導彈,也是從軍工領域釋放一個明確的信號。
多模引導考慮的是在複雜戰場環境下保證導彈的作戰能力。例如在能見度不足1千米的情況下,激光半主動製導的精度將大幅度降低,甚至無法使用,而如果采用主動毫米波雷達和激光半主動的雙模導引頭,導彈仍可以保持較高的射擊精度。王所表示,多模製導雖然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發展方向,但各國在具體製導方式上卻有自己的選擇,有的國家選擇多種製導方式“接力”,另一些則選擇讓多種製導方式“同時工作,互相促進”。但中國軍工似乎還是選擇了多頭並進的“困難副本”。
藍箭21導彈係統藍箭21導彈係統
另外,多模製導也是提升激光製導武器射程的必然選擇。由於激光在大氣中傳播,除了會受到吸收衰減的影響外,大氣散射也會讓激光束向周圍散射,造成損失,這就是所謂大氣後向散射。因此想要提升激光半主動製導導彈的射程,就必須優化激光目標指示器的光束穩定性和光斑形狀。但是考慮到現有激光技術發展水平不可能在短時間大幅度提升,但是利用中繼製導方式,導彈可以在飛行較遠距離之後,由前方指示器進行末製導,這一流程與我國GP係列遠程製導炮彈的製導體製基本相同,未來必將成為國產遠程激光製導導彈係統的合理選擇。
氣凝膠煙霧發射器氣凝膠煙霧發射器
說到多模製導,我們可以順便聊一聊對於激光半主動尋的和激光駕束製導導彈的防禦問題。此前“霧霾防激光”已經成為大眾傳媒的熱詞,很多人懷疑其真實性。事實上這句話並沒有什麽錯誤,當能見度不足1千米的情況下,激光半主動製導的精度將大幅度降低,甚至無法使用。而激光駕束製導導彈也很難在能見度低於1千米的情況下對目標進行打擊,因為導彈在發射後需要飛行一段距離才可以開始飛行軌跡修整。通常炮射導彈的作戰距離都要超過兩千米,否則其與普通炮彈相比,無法體現自身的精度優勢。因此霧霾防激光一方麵是說氣凝膠煙幕能夠有效降低激光末製導精度,另一方麵也指適用者在判斷能見度過低之後放棄使用激光製導武器,轉而使用價格低廉的普通彈藥。
在本次“裝甲與反裝甲日”火力展示的最後一個環節,中國外貿主戰坦克曾發射了一組煙幕彈,但是由於射擊角度較低,似乎並沒有產生較為明顯的氣凝膠煙幕屏障。現實中,通過煙幕對來襲導彈進行欺騙是對抗激光製導導彈最有效的手段。當然,本次“裝甲與反裝甲日”上展示的GL5主動防禦係統也可以通過硬殺傷的方式直接來襲的激光製導導彈。不過考慮到現在GL5的射擊角度僅有20°,有外媒認為現有主動防禦係統對於從天而降的機載激光製導導彈的攔截能力有待提升。當然,考慮到我國已經發展出了一個龐大的激光製導反裝甲武器家族,防禦係統的研發絕對不會缺少“好陪練”,中國的主動防禦係統與飯裝甲武器一定會在未來繼續互相促進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