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五金刀剪產(chan) 業(ye) 的技術瓶頸
位於(yu) 陽江高新區平岡(gang) 鎮277省道旁邊的市五金刀剪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瑞華安排全院的工作、指導學生試驗、監督進度、分析結果……忙碌的工作充實了他在陽江的每一天。
2014年12月,市政府和鋼鐵研究總院本著“優(you) 勢互補、互利互惠、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聯合建立了陽江市五金刀剪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組建了以清華大學教授張瑞華為(wei) 帶頭人的技術團隊。圍繞陽江市五金刀剪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研究院在廣東(dong) 省匯集各方力量,成為(wei) 了共同組建集原創技術研發、高端人才培養(yang) 、成果孵化等功能的產(chan) 學研綜合平台。兩(liang) 年多的時間裏,研究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完成了多項技術的革新。
來到陽江,隻因一把法國刀
2014年,張瑞華從(cong) 清華大學帶著6名學生來到陽江,開始了在陽江的研究之旅。來陽江的機緣巧合,要追溯到幾年前。
市科技局局長譚堅華拿著一把法國做的熔覆刀,找到張瑞華。關(guan) 於(yu) 這把刀,法國人曾傲慢地說過,中國人不能掌握這項工藝。而張瑞華在日本做訪問學者的時候曾經跟著老師研究激光熔覆技術,並且在清華大學做研究的時候做過這個(ge) 工藝。在後續的實驗中,張瑞華在工藝上有了突破,但是如果要在材料上取得突破,還需要大量財力、人力的投入。張瑞華掌握了激光熔覆的核心技術,但是受材料的製約,研究停滯不前。
陽江是刀剪之都,如果將激光熔覆技術運用到生產(chan) 線上,將會(hui) 造福陽江五金刀剪行業(ye) ,譚堅華說服了張瑞華。想到自己研究的技術能夠得到運用,造福一方,於(yu) 是張瑞華來到陽江,完善之前的研究。
紮根陽江,一切從(cong) 零開始
初到陽江,張瑞華是有巨大的心理落差的——在清華大學做研究所用硬件、軟件都比較高端、完善,而陽江隻有一棟空蕩蕩的辦公樓和宿舍樓,環境比較偏僻、簡陋,衣食住行、工業(ye) 用電等工作和生活方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張瑞華說,剛到陽江時,吃飯的問題還沒有解決(jue) ,他親(qin) 自給學生們(men) 做了一桌子菜,這比工作一整天還耗費體(ti) 力。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台風天氣,風從(cong) 門縫裏灌進來,呼呼的風聲就像恐怖片的配音一樣,大家嚇得睡不著,一晚上盯著手機,在群裏互相安慰。
來自西北的張瑞華適應能力比較強,艱苦的環境在他眼裏並不算什麽(me) ,讓他傷(shang) 腦筋的還是辦公環境——工業(ye) 用電不方便,電壓也不穩定,加上南方的空氣潮濕,研究院使用的高精尖設備很容易短路……設備是做研究的基礎,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jue) ,將影響研究進度。
在市政府、高新區的領導的關(guan) 懷下,研究院生活和工作的難題逐一解決(jue) 了,細致裝修後的辦公區,設施配備齊全的生活區,都讓研究團隊感受到來自政府的關(guan) 愛,全心投入技術研究工作。“事在人為(wei) ,地方簡陋不是問題,做事的人才是關(guan) 鍵。”張瑞華和記者分享了激勵研究團隊的一句話。
研究高精尖設備,推進生產(chan) 加工機械化
當初到陽江,張瑞華一心想做熔覆刀,但是事實並沒有那麽(me) 簡單。
參觀調研陽江五金刀剪行業(ye) 後,張瑞華發現,行業(ye) 技術相對落後分散,研發設計水平仍然偏低,產(chan) 業(ye) 鏈仍處低端,缺乏國際競爭(zheng) 力;有的工廠還停留在十分原始的生產(chan) 條件,粉塵、噪音充斥著整個(ge) 生產(chan) 車間,喂料、切割、打磨等高危工藝需要人工操作。“國外的企業(ye) 已經‘工業(ye) 4.0’了,我們(men) 連自動化都還沒實現。工廠裏的工人大部分是70後、80後,如果這些人退休了,90後、00後還會(hui) 接棒做這些高危工作嗎?”張瑞華十分感慨,有的工廠出現了“用工荒”,如果不在技術上革新,以後還有人願意當工人嗎?
在張瑞華的帶領下,研究團隊對陽江五金刀剪、鎳合金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凝練科學方向,大幅度地實現設備的自動化、工藝革新,圍繞五金刀剪製造鏈的主要環節,研發了五金刀剪刀刃激光熔覆增材製造裝備、激光3D打印(增材製造)裝備、激光切割下料裝備、刀剪機器人焊接設備等,組建了刀剪產(chan) 品分析測試中心。“每項工藝、每個(ge) 設備都是有聯係的,之前做的每一步都是在布點,我們(men) 現在要做的就是將各個(ge) 點串起來,從(cong) 下料到焊接、打磨再到檢測,實現刀剪生產(chan) 加工一條龍的機器化管理。”張瑞華介紹。
準備資料、申報項目、修改數據、觀察實驗……研究院的工作忙碌而有序,有的時候觀察實驗過程就是一整夜,不分黑夜白晝,也沒有節假日之分,研究團隊的生活就在辦公區和生活區之間,好像研究院就像是他們(men) 的“世外桃源”,大家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耕耘,忘記了外界的熱鬧和誘惑。忙起來就充實了,科學研究就是要耐得住寂寞,這是研究團隊的共識。“要研究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科技,首先要沉下心來,沉澱自己,專(zhuan) 注這項研究。”張瑞華這樣要求自己並教育學生。
■來源/陽江日報 本報記者/陳子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