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Germany:有著生產高質量醫療器械的曆史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北部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麵積為35.7萬平方公裏,人口約7980萬。
在世界上,德國是醫療器械第三大市場,占全世界市場大約6%,排在美國和日本之後。估計2009年德國醫療器械市場值在183億美元,相當於人均221美元。德國有生產高質量醫療設備的曆史,特別在診斷圖像、齒科產品和光學技術方麵。德國有少量醫療器械大生產商,如西門子、費森尤斯和布朗公司。
醫療費用約占GDP的10.6%,處在一個高水平上,但近些年政府給醫院的資金沒有什麽變化,因此醫院隻能保持現有的這些設備,沒有足夠資金投資於新設備的添置,這使得國內生產廠家不得不越來越依賴出口市場。
現在的經濟下滑已經在一些方麵衝擊了德國。在醫療支出上出現緊張,特別反映在對待新的昂貴的設備和治療上。
2004年1月和2007年7月德國引入了重大的醫療改革。目標之一是減少醫療保險公司的平均付款率。另一個目標是減少總的藥費,特別是由法定醫療保險支付的藥費(德國的醫療保險製度由法定醫療保險(GKV)與私人醫療保險(PKV)兩部分組成)。政府稱,兩個目標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法國France:依賴貿易的醫療器械市場
法國的醫療器械越來越多由跨國公司的國外銷售子公司提供,一些跨國公司收購了法國當地的一些較小的公司並在法國當地生產。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麵積為674,843平方公裏,人口6,693萬,在歐盟各國中人口數量排名第二,僅次於德國。
在世界上,法國的醫療器械市場位居第五,排在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之後。法國的醫療費用大部份由國家醫療保險基金提供,國家醫療保險基金連續出現赤字催生了醫療上一係列改革方案的出台。最新的改革方案是2007年5月尼科拉斯·薩科奇總統上任後提出的。
新措施控製了醫療器械上的費用支出,類似於已在實施中的對藥物的費用控製。由於這些控製措施,醫療器械市場隻會有輕微的增長。2009年的醫療器械市場值估計在86億美元,2014年增加到119億美元。醫療器械製造商的前途還是很有希望的,因為一些提案希望允許法國彌補它在某些醫療設備領域的不足,尤其是成像和放療設備,希望作為百億歐元醫院投資計劃的一部分。
法國醫療器械製造業看到了國外公司在進入法國,大多數較大的製造商現在成了跨國集團在法國的子公司。跨國公司對當地公司的收購為國外製造的產品進入法國市場打開了渠道,增加了進口產品在法國市場上的份額。轉口貿易也增加了。不是所有的進口產品都留在法國當地,有些產品是經法國的轉口貿易,最顯著的是起搏器。
意大利Italy:與德國並列為歐洲兩大醫療器械出口國
意大利醫療器械市場銷售額高達80多億歐元,略低於法英等西歐國家,在歐盟居第四位。意大利擁有相對完備的醫療器械產業,其出口額大大高於進口額。年出口額約有40億歐元,意大利與德國並列為歐洲兩大醫療器械出口國。
1943年建立了強製醫療保險製度。1978年,這一保險製度被意大利國民健康保險體係所取代。國民健保體製的創立是為了實現意大利憲法第32條的目標,該條款宣布意大利政府有責任把每個公民的健康作為個人財產和社區利益予以保障。
此外,32條還提出意大利政府要保障貧困公民享有免費的醫療服務。意大利國民健康保險體係效仿的是英國國民健康保險製度的模式,全民的醫療保健服務均由意大利政府買單。
2000年實施的改革使意大利國民健康保險體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提供醫療保健服務方麵賦予了20個地區在政治、行政和財政上的責任。意大利政府保留了有限的監督控製權,並且繼續對意大利國民健康保險體係總負責,確保在全國各地開展較為統一的基本醫療服務。全民覆蓋指全體公民,無論社會階層都平等地享有基本醫療保健服務,這些服務對於促進、保持和恢複全民的健康是必要的而且是適宜的。
基本醫療服務是免費提供的,或者是最低收費,包括一般的醫療服務和兒科專科服務、慢性疾病的基本用藥、住院治療、康複和急性期後住院病人的長期護理、檢查和實驗室診斷、以及其他早期診斷和預防的專項服務。最後,意大利國民健康保險體係在國家、地區和地方接受民主監督。意大利國民健康保險體係是由3個不同層次的公共機構組成的:中央政府,地區和地方的醫療保健機構。
中央政府是意大利國民健康保險體係的主要機構,衛生部負責製定國家的衛生規劃,包括總體目標、每年的衛生財政支出,以及根據歐盟的規定製定購買藥品和醫療器械的規則。另外,衛生部還負責監督、采取措施改善全民的健康狀況,並確保所有國民獲得統一水平的服務、治療和救助。衛生部還負責協商和監督有關醫務人員和輔助人員的勞動合同。
英國UK:世界上最大進口醫療器械國家
英國的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大致與法國相當,其醫療器械產品進口額遠高於出口,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發達國家。英國堪稱是世界上最大進口醫療器械國家,2012年進口醫療器械總值高達118億美元。
英國衛生部統管全國的醫療衛生事務,但具體隻管理英格蘭的國民醫療服務係統,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國民醫療服務係統由各自政府自己負責實施管理。
英國的國民醫療服務實行政府采購,衛生部每年招標采購醫療服務,公立醫療機構、私立醫療機構、個體開業醫生都可以投標。需要說明的是,英國除了醫院雇用的醫護人員外,多數全科醫生、牙醫、驗光配鏡師等都屬於自雇職業者,用中國話說就是個體戶,他們可以自己單幹,也可以雇幾個醫生和護士,多數就在居民區內,是英國的基層醫療單位。政府對他們規模沒有要求,主要是醫生根據自己的財力情況決定是單幹還是雇一些人將規模擴大。
當然,如果規模大,來登記的人就多,政府給的報酬也就多。其實有的全科醫生的門診就相當於中國的小醫院,雇用幾十名醫護人員,配置很多醫療器械。中標提供服務的醫療單位不會對患者收取費用,而是定期向國民醫療服務委托機構結算。所以,英國衛生部下設10個醫療管理機構,負責招標采購醫療服務,簽訂合同,管理中標的醫療單位,與合同醫療單位進行醫療費用結算。
這麽龐大的醫療開支不收費,那錢是從哪裏來的呢?答案是來自政府財政,也就是稅收,這和警察和消防部門一樣,由政府財政撥款。病有所醫,這是最基本的人權保障,也是百姓納所要享有的社會福利。在英國醫療總開支中,90%來自政府財政撥款,其他10%則來自社保基金、自費醫療收入、慈善捐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