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團隊發布消息,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麵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中,棉花種子首先成功發芽了,網友也紛紛留言。負責嫦娥四號生物模塊研製的重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專(zhuan) 家說,和棉花種子一起上去的還有六種生物,它們(men) 都是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會(hui) 選擇這六種生物?最先發芽的又為(wei) 什麽(me) 是棉花種子呢?這個(ge) 實驗又有什麽(me) 意義(yi) ?
地麵同步試驗揭秘棉花先發芽的原因
1月17日,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團隊發布信息,在地麵封閉環境1:1對照試驗中,目前已經有四顆種子萌發,一顆棉花種子在注水三天後萌發,目前長勢良好,莖稈粗壯,另外三顆油菜種子在注水七天後萌發,目前已經能看到綠油油的葉子長出來。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是棉花先發芽呢?
重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 鄭先喆:從(cong) 月球表麵載荷罐傳(chuan) 回來的實時溫度顯示,已經持續了幾天的高溫,35度以上的高溫,高溫下棉花是非常開心的,棉花就是一個(ge) 喜高溫的植物,他在高溫下種子萌發速度更快。
在月球表麵上搭載生物的罐體(ti) ,內(nei) 部溫度可達到35度以上,像馬鈴薯這類生物在低溫環境下才能發芽生長,但為(wei) 什麽(me) 還要被放進去?
生物科普載荷試驗載荷總設計師 謝更新:我們(men) 就從(cong) 人類的必需品來進行選材,土豆有可能成為(wei) 我們(men) 的太空主食,那麽(me) 棉花穿衣服,油炒菜,所以我們(men) 也是有這方麵考慮,也為(wei) 我們(men) 國家甚至世界上在月麵做生存或者建立月球基地做一些技術的積累。
最終搭載的棉花、油菜、土豆、擬南芥是項目團隊曆時三年,對三四十種在極端條件下生存的物種進行實驗、篩選的,與(yu) 同時搭載的酵母和果蠅構成一個(ge) 含有生產(chan) 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微型生態係統。
重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邱丹:盡可能多地帶一點生物在裏麵,就會(hui) 形成這麽(me) 一個(ge) 微型的生態圈,展示一個(ge) 生物的多態性。現在的實驗結果也證明多帶的這些東(dong) 西,這幾種生物,反而在一起能夠生長得更好。
種子在太空顛簸中如何不散落
月球上的重力隻有地球重力的六分之一,晝夜間大約有300度的溫差變化,這些種子需要在發射場待兩(liang) 個(ge) 月,太空飛行需要一個(ge) 月時間,那這些種子都是如何保存,才不會(hui) 在旅途中散落,在達到月球後被“喚醒”呢?
重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邱丹:這個(ge) 是一個(ge) 3D打印的模塊,月球上放的是這樣一個(ge) 完全一模一樣的模塊,就放置生物在裏麵,然後蓋上水溶棉,然後固定好,封上膠,確保它不會(hui) 泄漏或者溢出。
密封好的模塊會(hui) 放在由特殊鋁合金製成的罐子裏,雖然總重量隻有3公斤,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罐子穿上“保溫衣”,能經受月表劇烈溫差的考驗,同時還裝置了“空調係統”、光導管等。
生物科普載荷試驗載荷總設計師 謝更新:用光導管把太陽自然光導入到我們(men) 的罐子裏,進行光合作用,為(wei) 了開這個(ge) 孔,我們(men) 采用了最先進的光導技術,用一個(ge) 小點就可以把光散射到罐子裏。
在種子到達月球後,用水泵加壓放水的環節也非常重要,項目團隊在實驗室演示了對種子進行放水的過程。
重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 鄭先喆:找一個(ge) 水溶棉,把它蓋在種子上麵,蓋緊以後在振動的過程當中,土和石頭就不會(hui) 飛出來,就達到一個(ge) 很好的固定效果,而且水溶棉遇水就會(hui) 溶化,當我們(men) 在注水以後,水把水溶棉溶化以後,就可以空出來。植物也會(hui) 吸水,然後開始生長。
帶到月球的生物對月球環境有影響嗎
那麽(me) 這些生物結束本次科普試驗的使命後,會(hui) 對月球表麵環境有影響嗎?
生物科普載荷試驗載荷總設計師 謝更新:不產(chan) 生任何汙染,這是我們(men) 始終貫徹的理念,比如溫度地麵用製冷劑,效率好、快,又簡單,但是我們(men) 沒有用任何的化學製冷劑,就是不想在上麵產(chan) 生任何的汙染,同時我們(men) 的罐體(ti) 密封性非常好,這些生物會(hui) 分解成無毒無害的殘餘(yu) 物,慢慢地化解。
本次試驗除了實現在月球表麵環境下植物種子發芽,更重要的是基於(yu) 未來進一步開展太空生物學研究的長遠考量,也是為(wei) 以後人類進入月球乃至地外星球生存提供保障。
重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邱丹:你做這些試驗是為(wei) 了未來讓人類在月球上去定居,去建立基地,然後你能夠自給自足,能夠去滿足你糧棉油的需求,至少(可能以後)食物方麵的需求就不用從(cong) 地球上帶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