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先寺數字回歸的佛首、三大石窟聯展上古陽洞的四大龕、雲(yun) 岡(gang) 石窟長達9米多的七立佛……您可知這些讓千年石窟從(cong) 崖壁上“走”下來的數字展品,其實都出自一個(ge) 地方?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yu) 深圳市的美科圖像(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美科),發現這裏不僅(jin) 有龍門石窟的數字化文物展品,包括敦煌、雲(yun) 岡(gang) 、青州博物館、永樂(le) 宮壁畫等不少文博界的數字展品,都是從(cong) 這裏製作出來的。
![]()
石質不同,3D打印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在深圳市寶安區一個(ge) 並不起眼的工業(ye) 園區內(nei) ,記者走進深圳美科,這裏仿佛是一座濃縮的石窟寺博物館,來自龍門石窟、雲(yun) 岡(gang) 石窟等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造像”比比皆是。不同的是,工作人員們(men) 有的正在給這些造像上色,有的正在組裝,還有的十米左右的造像剛打印出來,連上麵的一個(ge) 鑿痕都和文物本體(ti) 毫厘不差。
生產(chan) 車間內(nei) ,20台2米高的超大型FDM 3D打印機正在同時作業(ye) ,隨著打印噴頭一圈一圈打印,3D打印的產(chan) 品逐漸成型。不過,3D打印的過程屬於(yu) 慢工出細活,以雲(yun) 岡(gang) 石窟第12窟的整窟打印為(wei) 例,20台打印機24小時不停作業(ye) ,一直打印了半年多才完成,而上色又花費了8個(ge) 月時間,這座寬度11米多、高度9米多的洞窟,整體(ti) 打印下來花費時間在一年半以上。
然而,為(wei) 龍門石窟打印的展品,卻並不適用於(yu) 這種打印方式。該公司3D打印技術的負責人陳少康介紹,雲(yun) 岡(gang) 石窟的岩石為(wei) 砂岩,顆粒較粗,在雕刻時無法塑造微小的細節。而龍門石窟的岩石為(wei) 石灰岩,石質細膩,雕刻細節極為(wei) 豐(feng) 富,尤其是一些淺浮雕的細節,用這種打印方式可能會(hui) 造成微小細節的丟(diu) 失,不能完美展現造像的精美。因而對於(yu) 龍門石窟的數字化展品,他們(men) 選擇的是光固化技術,這種3D打印技術是目前在文物應用領域最先進的技術,也是精度最高的一種。
![]()
為(wei) 了將展品做出質感,千裏背回龍門山上的岩石
在該公司的另外一個(ge) 工作間,記者看到了光敏樹脂激光打印機,一件剛打印好的龍門石窟的天王頭像正在從(cong) 乳白色的液體(ti) 中緩緩而出,原件是海外回歸的一件文物。
工作人員介紹,這種乳白色的液體(ti) 是一種光敏樹脂,通過激光進行固化,工作台每次下沉0.05毫米,打印一個(ge) 橫截麵需要20秒,像這樣一尊高度在20多公分的天王頭像,打印完成大概需要24小時。
此前打印的龍門石窟古陽洞始平公、楊大眼、魏靈藏和134號龕四大龕,都是用這種方式打印出來的。不過四大龕加起來長度近10米,高度在2.75米左右,僅(jin) 一塊塊打印出來就耗費3個(ge) 月時間。
等到打印出來後,隻是完成了整個(ge) 工作的第一道工序,下來還需要進行模塊拚接、設計製作支撐結構、表麵缺陷精細化處理、質感賦予以及色彩紋理還原等多道工序,成品才能最終呈現出來。
“不同的石窟雕刻的石材不一樣,質感也是不同的。”陳少康說,此前他專(zhuan) 門從(cong) 龍門山上把石頭背回來,通過儀(yi) 器分析其成分,配置特殊的塗料,讓做出來的成品表麵呈現出和龍門造像一樣的質感。
有了質感,上色做舊同樣重要。楊木蘭(lan) 是一名上色師,她手裏正拿著一尊高約30公分的菩薩頭,旁邊放著各種上色工具和顏料,她通過ipads裏數十張文物本體(ti) 的多維度高保真圖片,一點點為(wei) 原本是普通石灰岩顏色的3D打印展品上色。
楊木蘭(lan) 說,這尊小件的菩薩頭,全部上色做舊就需要一周時間,有時候半天可能也就隻能做舊指甲蓋大小的麵積。這也是3D打印的最後一道工序,因為(wei) 材料是一種樹脂,全部完成後重量可能隻有原件的十分之一還不到。
![]()
海外回歸的文物,未來將全部進行打印
此次與(yu) 我們(men) 同行的還有來自浙江大學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副院長、文物數字化團隊負責人李誌榮,她說,3D打印的前提是實現文物的三維數字化,得到的數據越準確,後期做出來的展品才越精準。當下我們(men) 對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利用不僅(jin) 僅(jin) 是原址的保護,更要通過進行數字化,進而活化走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聽到,龍門石窟在這方麵已經進行了諸多有益的嚐試,這也是古跡文物數字化保護的有效手段。
龍門石窟研究院信息資料中心副主任高俊蘋說,從(cong) 去年開始,研究院和浙江大學以及深圳美科合作,已經打印出來了古陽洞四大龕和高樹龕,以及奉先寺數字回歸的佛首和佛身,目前正在打印的是部分海外回歸的文物。
“目前海外回歸的8件文物,我們(men) 已經打印了兩(liang) 件,下來計劃全部打印出來。”高俊蘋說,將這些海外回流的文物進行3D打印,對於(yu) 下一步進行虛擬複位研究、身首合一的完整呈現以及愛國主義(yi) 教育等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yi) 。另外去年龍門石窟舉(ju) 行的兩(liang) 次大規模外展都非常受歡迎,為(wei) 了讓更多來自龍門石窟的精美造像可以走出去,他們(men) 會(hui) 打印更多的數字化展品,此舉(ju) 既是對文物本體(ti) 的保護,也是對世界文化遺產(chan) 進行保護傳(chuan) 承弘揚的手段。
今後,隨著龍門石窟更多的對外巡展,越來越多的數字展品可以走進世界各地,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就可以欣賞到這一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魅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