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靈巧的“蟲子”,牢牢地抓住圓形管,一伸一縮中蜿蜒前行。其實,這隻靈活的“蟲子”是一款采用了天津大學科研人員左思洋、劉建彬課題組研發的新型模塊化柔性驅動方法3D“打印”出來的軟性機器人,可應用於(yu) 人工肌肉和管道爬行機器人中。該成果今年1月初在線發表在《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hui) 機器人和自動化快報》上。
軟性機器人因其較高的柔性、對人體(ti) 安全等優(you) 點,近年來得到廣泛關(guan) 注。3D打印的優(you) 勢在於(yu) 製造複雜形體(ti) 、複雜結構可一次成型,不需要後續加工。打印免組裝結構,是3D打印技術製造軟性機器人比較典型的應用。
左思洋、劉建彬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yu) 薄膜氣缸的新型模塊化柔性驅動方法,可根據具體(ti) 應用改變排列組合方式以及合理布置連接方案,將其應用於(yu) 人工肌肉和管道爬行機器人中。
“每一個(ge) 薄膜氣缸就好比人體(ti) 的一小塊肌肉,或者爬蟲的一個(ge) ‘節’,隻不過是用熱塑性聚氨酯材料做的。”劉建彬解釋說,如果把這個(ge) 新型薄膜氣缸結構比喻成一個(ge) 基本的肌肉單元,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對這些單元的連接方式進行組合,就像是把一個(ge) 個(ge) 肌肉單元連接起來形成一整塊肌肉,然後再應用於(yu) 不同場景。
整塊“肌肉”的製造過程采用了3D打印技術,一次成型,省掉了傳(chuan) 統機電設備加工製造中的裝配流程,大幅降低了驅動模塊的製造成本和周期,且具備耗氣量小、動態響應高、可靠性高、對應用場景適應性強等特點。
基於(yu) 此創意,課題組首先提出了一種新型氣動人工肌肉,可應用於(yu) 柔性外骨骼等人機交互裝備的驅動中。氣動即以壓縮空氣為(wei) 動力源,帶動機械完成伸縮或旋轉動作。與(yu) 傳(chuan) 統氣動人工肌肉相比,該設計最突出的特點是不會(hui) 產(chan) 生厚度方向的膨脹,從(cong) 而避免了對人體(ti) 的擠壓。
此外,課題組還提出了一種新型氣動管道爬行機器人,可應用於(yu) 工業(ye) 管道設施的檢查和實時監控。該管道爬行機器人采用仿生尺蠖原理,通過巧妙布置薄膜氣缸單元之間的連接,實現機器人在管道內(nei) 、外壁麵爬行。柔性驅動方式的應用使該機器人能夠適應大範圍管道直徑的變化,並可應對直管、彎管、豎管、水平管以及各種角度傾(qing) 斜管的應用場景,同時機器人可承受自重80倍以上負載。
因為(wei) 采用了氣動方法驅動,軟性機器人隻能拖著長長的氣管尾巴工作。如果將傳(chuan) 感器集成到設備中,就能去掉這些氣管尾巴,使機器人更獨立精致。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