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chan) 業(ye) 鏈至少包括矽料、矽片、電池、組件、輔材、電站等主要環節,每一個(ge) 環節又有少則三五家,多則數十家的參與(yu) 者,任何一個(ge) 環節的不平衡都能牽動整個(ge) 行業(ye) 。
去年以來,光伏行業(ye) 百億(yi) 元級別的擴產(chan) 項目頻頻登場,“雙碳”目標的提出也進一步撩撥著資本市場的神經。上市光伏企業(ye) 在一輪輪的融資中股價(jia) 不斷被推升,讓“融資、擴產(chan) 、股價(jia) 上漲”的循環遊戲得以延續,人人都成了這場資本盛宴的得利者。
行業(ye) 前景向好毫無疑問,但行業(ye) 的盲目擴產(chan) 已經愈演愈烈,光伏行業(ye) “水桶腰”的格局越來越顯著。行業(ye) 預測顯示,到今年底,國內(nei) 矽片產(chan) 能將超過360GW,電池產(chan) 能將超過450GW,這不僅(jin) 遠超矽料供應上限,也遠高於(yu) 終端實際需求。
站在企業(ye) 的角度,如果競爭(zheng) 對手擴產(chan) 了,而自身不擴產(chan) ,競爭(zheng) 對手就更有實力爭(zheng) 奪新的訂單;未來市場需求擴大了,自身跟不上,很有可能導致市場份額的下降。在這樣的邏輯下,單獨一家企業(ye) 都沒有改變行業(ye) 的力量,但企業(ye) 又不得不被裹挾著向前走。
這就像是每一家企業(ye) 都列出了各自的生產(chan) 函數,並據此找到了各自的最優(you) 解。然而,對每一家企業(ye) 最優(you) 的解合起來並不構成行業(ye) 整體(ti) 的最優(you) 解。這就很像博弈論裏的經典模型“囚徒困境”,隻有合作才是行業(ye) 效益最大化的路徑,但拒不合作隻會(hui) 導致資源的低效配置。
上述“囚徒困境”正是光伏行業(ye) 內(nei) 卷的表象之一,行業(ye) 內(nei) 卷的另一大表象就是垂直一體(ti) 化的盛行。最近兩(liang) 年,隆基股份在電池、組件環節屢次加碼,去年組件出貨量達到全球首位;其他垂直一體(ti) 化布局的擁躉還有晶科、晶澳等。
垂直一體(ti) 化布局的基本邏輯是企業(ye) 為(wei) 了保障自身供應鏈的安全,亦或者是為(wei) 了吃幹榨盡全產(chan) 業(ye) 鏈的利潤。由於(yu) 部分企業(ye) 搶跑一體(ti) 化布局,這使得原先與(yu) 其有采購關(guan) 係的專(zhuan) 業(ye) 化廠商不安全感倍增,一旦對方斷供豈不影響我的生產(chan) ?
於(yu) 是,過去專(zhuan) 業(ye) 化布局的光伏企業(ye) 也越來越向著全部或者部分垂直一體(ti) 化布局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當下光伏技術迭代期,每家企業(ye) 都有著不同的思路,都想著扶持各自的供應鏈或是技術標準,局部的過剩導致了全行業(ye) 的整體(ti) 過剩。
光伏當前還存在的一個(ge) 問題在於(yu) 部分環節的毛利率過高,而頭部企業(ye) 又不肯讓利。最近兩(liang) 年,行業(ye) 經驗一再推演了這一點,矽片毛利率高達30%,數百億(yi) 資金湧入;玻璃短缺價(jia) 格飆漲,大量資金湧入;現在矽料緊缺價(jia) 格翻了近兩(liang) 番,又造就了新產(chan) 能的大舉(ju) 攻入。
然而,光伏玻璃的命運已經驗證了瘋狂背後必然是一地雞毛。今年3月底,光伏玻璃報價(jia) 由高點的42元/平方米直接縮水30%,到了現在,價(jia) 格已經接近腰斬;連帶的,幾家主要光伏玻璃供應商的股價(jia) 也幾近腰斬。
現今矽料短缺固然是一方麵,但矽片龍頭攜貨自重,最近幾個(ge) 月以來,調價(jia) 頻率從(cong) 一個(ge) 月一次增至每半個(ge) 月一次,上遊施壓中遊,而中遊又向下遊施壓,一旦有一天壓力傳(chuan) 導玩不下去了,恐怕又會(hui) 迎來一場雪崩式的價(jia) 格斷崖。下一個(ge) 崩盤的會(hui) 是誰,矽片?矽料?
在不久前的SNEC光伏展上,一家光伏龍頭企業(ye) 的老總公開談到,當前供應鏈失衡有光伏從(cong) 業(ye) 者的責任,“明明這個(ge) 環節已經不均衡了,我們(men) 卻還在投資,希望大家今後在投資評估方麵更加精準一些,免得出現無米下鍋的情況。”或許,這是一個(ge) 好的主意,但在實踐過程中,行業(ye) 主管部門、協會(hui) 、大企業(ye) 、小企業(ye) ,各方要承擔怎樣的行業(ye) 責任都有待進一步理清。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