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航空航天行業已成為3D打印技術的率先受益者,通過使用3D打印技術和快速成型技術,可以降低航天器的生產成本。3D打印通過大量使用基於金屬粉末和絲材的高能束流增材製造技術生產飛機零件,從而實現結構的整體化,降低成本和周期,達到“快速反應,無模敏捷製造”的目的。
同時,3D打印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新應用也層出不窮,不僅能夠打印醫療模型、醫療器械,還可以根據患者需要打印出相應的器官,精準指導手術。而且,國內3D打印牙齒、骨骼修複技術已經成熟,並在各大骨科醫院、口腔醫院快速普及;而3D打印細胞、軟組織、器官等方麵的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研發。國內3D打印在醫療領域的已有案例包括假肢、氣管支架、肝髒、牙齒等。
雖然我國3D打印產業的發展前景一片向好,但仍然存在著諸多難以逾越的障礙,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去重新梳理,進而找到較為正確的解決辦法,找到一條真正能讓3D打印產業健康發展的道路。
首要障礙就是3D打印打印耗材的瓶頸。眾所周知,耗材是目前製約3D打印技術廣泛應用的關鍵因素。目前已研發的材料主要有塑料、樹脂和金屬等,而3D打印技術要實現更多領域的應用,就需要開發出更多的可打印材料。為此,要根據材料特點深入研究加工、結構與材料之間的關係,開發質量測試程序和方法,建立材料性能數據的規範性標準等。在一些關鍵產業領域,尋找合適的材料也是一大挑戰。例如空客概念飛機的仿真結構,要求機身必須透明且有很高的硬度。為符合這些要求就需要研發新型的複合材料。目前對金屬材料進行3D打印的需求尤為迫切,如工具鋼、不鏽鋼、鈦合金、鎳基合金、銀和金等,但目前這些打印技術尚未完全突破。
其次是打印機本身。世界上目前隻有一種3D打印機能夠同時打印出多種材料的產品。由於3D打印工藝發展還不完善,快速成型零件的精度和表麵質量大多不能滿足工程直接使用要求,隻能做原型使用。3D打印產品由於采用疊加製造工藝,層與層之間連接得再緊密,目前也很難與傳統鍛件相媲美。但最近,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發團隊研究出了“鑄鍛焊一體化3D打印技術”,雖很有前景,但真實的效果還需用時間來考量。
再者是3D打印的價格。目前,3D打印不具備規模經濟的優勢,價格方麵的優勢尚不明顯。目前,1kg打印材料少則幾百元,多則要4萬元左右。因此,3D打印技術在一段時間裏還無法全麵取代傳統製造技術。但是在單件小批量、個性化訂製和網絡社區化生產方麵,對於大多數產品來說,不管打印1件還是100件,價格都相差無幾,因而3D打印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然後就是知識產權保護和安全問題。3D打印技術的意義不僅在於改變資本和工作的分配模式,而且也在於它能改變知識產權的規則。該技術的出現使製造業的成功不再取決於生產規模,而取決於創意。然而,單靠創意也是很危險的,模仿者和創新者都能輕而易舉地在市場上快速推出新產品,極有可能就像當初的音樂領域一樣麵臨盜版的威脅。這就是3D打印技術所麵臨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而且,近期也不斷曝出黑客對國際3D打印平台的惡意入侵,這在未來都是需要認真審視的問題。
最後就是政策方麵,3D打印技術的研發需要大量的政府投入或產業界的資金支撐。如在醫療領域,可能會因缺少食品和藥品監管部門的許可,造成許多臨床醫療產品應用的滯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