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量體數據采集已由之前的二維變成三維,3D數據采集中心可掃描到身體的每個部位,耗時不到1分鍾。采集數據定製的衣服自然特別合身。”湖南省忘不了服飾有限公司戰略總經理蔡力強介紹,這一整套工序下來,到最後完成衣服成品,僅需兩個小時。
不僅如此,自動化的控製單元已將所有數據錄入,通過電腦對整個製作工藝進行操控,不再單純依靠工人個人的加工技藝,確保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在智能化西裝生產流水線一端的LED顯示屏上,每個環節所需的時間以及產量一目了然。
“智能製造”讓這個傳統的服裝製造企業產業升級後,不僅使其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產品更受市場歡迎,以計件方式取酬的一線工人的工資也隨之增長。
事實上,作為中部工業基地的長沙,在中國發布“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要三個月之後的2015年7月,便率先推出了《長沙智能製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以實際行動搶占製造業智能化轉型發展先機。
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易煉紅表示,《長沙智能製造三年行動計劃》推出這一年多來,長沙製造在轉型升級中按下了“快進鍵”、提升了競爭力,傳統產業煥發生機,新興產業加快崛起。
在易煉紅看來,“頂天立地”的大企業與“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將一起開拓長沙智能製造的“新藍海”。
“智能製造”成傳統產業升級“引擎”
產能翻番了,員工數量卻縮減了三分之一——這是加加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醬油生產全流程智能工廠項目的“最新成果”。
在加加醬油年產20萬噸的自動化生產廠區內,記者隔著車間玻璃看到,17萬平方米的車間內,僅有數名工作人員來回巡視著自動化機器的運行情況。
加加集團新建的年產20萬噸優質醬油項目,是中國首家采取全自動化進行發酵溫控攪拌、充氧控製與過程管理的生產線。
加加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總監楊曉雲介紹,20萬噸優質醬油項目智能製造創新了傳統產業,園區內建設的高標準工業網絡,從原料蒸炒、圓盤製曲、發酵時間與溫度的自動采集與控製、醬油生產後處理過程自動化到自動化包裝係統,灌裝、防偽標示、批次跟蹤一體化管理,多菌種適溫發酵全自動控製係統為國內醬油行業獨創。既傳承了古法工藝,又結合了智能製造的有效手段,為實現加加醬油開啟中國醬油工業4.0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得益於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發酵過程全封閉式,灌裝過程無需手動接觸,消除了傳統工藝上的原材料裸露、細菌汙染等弊端。”楊曉雲說。
嚐到了智能製造“甜頭”的蔡力強也表示,未來五年,該公司將加大創新能力建設的力度,繼續開展“人工轉機械,單機轉單元,單元轉自動,自動轉智能”裝備再升級,爭做行業樣板。
按照長沙智能製造三年行動計劃,到2018年底,長沙製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範企業、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多支撐”格局初步形成
作為長沙四大千億產業集群的電子信息產業,亦通過智能製造,駛向了發展快車道。
“過去患者到醫院看病時,掛號、繳費、取藥時間長,真正看病的時間卻很短,為解決‘三長一短’這一詬病,我們率先推出‘銀醫一卡通自助服務模式’,為患者開辟了快捷的、全程自助應用通道——自助發放診療卡、自助充值、自助掛號和自助打印檢驗報告單等,解決了病人長時間排隊等候和資金安全等問題,讓患者看病時間有了保障,‘三長一短’逐漸轉變為‘三短一長’。”長城信息金融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華榮介紹。
吳華榮說,該公司生產的醫療自助設備和銀行自助設備分別占到了中國市場的70%和40%。
目前,長城信息製造“智能化”,不僅實現了對關鍵業務流程的全程管控,更完成了對核心關鍵參數的自動調節、自動預警、自動糾偏。
長沙的傳統產業煥發出新活力,智能製造功不可沒。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新材料和食品煙草產業平穩增長;汽車、電子信息產業迅速補位,保持了高速增長,增速分別達到10.7%和16.7%;生物醫藥產業增速達到18.3%;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型戰略性產業蓬勃發展,“多支撐”格局初步形成。
“幹在實處 走在前列”
“我們在近年來的轉型創新發展中,始終堅持一個導向,就是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易煉紅近日在接受“中國製造2025調研行”中央媒體集體采訪時說,推進智能製造,尤其需要如此。
過去十年,長沙的GDP增長了460%,在全國33個重點城市中增速居首。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仍然保持了9%以上的增速,經濟總量上升到全國省會城市第6位。
圍繞智能製造,長沙打出了一係列“組合拳”。在頂層設計上,該市於去年10月成立了長沙智能製造研究總院。該院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和長沙市政府共同建立。
長沙智能製造研究總院院長鄧子畏介紹,作為長沙市推動智能製造的頂層機構,研究總院以推動長沙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進培育智能製造新興產業為主要宗旨,以推進《長沙智能製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為首要任務,通過產業研究和孵化、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工業雲平台建設運營等核心業務,致力於為政府、企業提供工業轉型升級服務。
目前,該院有2名院士、14名高校教授、8名科研機構高工等,組成了智能製造專業智庫。
長沙智能製造研究總院還通過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業企業在智能製造技術領域的優勢,為長沙製造企業提供共性關鍵技術,引進、培養人才和核心團隊服務,引領智能製造協同創新體係建設。
今年7月,長沙智能製造研究總院建設的長沙工業“雲平台”進入上線試運營階段。在該平台上,通過“互聯網+”,深度整合政府資源、企業資源、金融資本、人才智庫,構建開放、融合的信息化技術服務平台,幫助工業企業打造從設計、研發、生產、營銷到售後等產品全生命周期鏈條,提升工業企業的協同創新力、整體競爭力。
在智能製造的推動下,各行業巨頭正在向長沙的園區聚集。2015年,長沙市各園區共有1161家規模工業企業入駐,占該市規模工業企業總數的45.6%;該市規模工業企業前100強中,園區企業有90家;億元以上企業已達741家;引進的世界500強企業和投資50億元以上重特大項目均落戶園區。
易煉紅表示,“中國製造2025”戰略實施中,長沙的定位就是要打造國家智能製造中心,該市將通過加快建設智能製造強市、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到2021年工業總產值實現兩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