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明確了製造強國的路線圖。
《中國製造2025》明確,通過政府引導、整合資源,實施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製造、工業強基、綠色製造、高端裝備創新等五項重大工程,實現長期製約製造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突破,提升我國製造業的整體競爭力。
“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讓世界為中國製造點讚,這條路並不好走,振興實體經濟的根本之路在於改革創新。”日前,在由艾豐經濟發展研究院、廣東誌高空調有限公司等主辦的“2017中國製造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再次成為與會者的焦點。如何擺脫這種局麵?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家經濟體製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高尚全如是說。
“中國實體經濟正麵臨一場‘降稅衝擊波’,而且是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高尚全強調,因此必須慎重對待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關於在中國發展實體經濟成本較貴的意見,正確分析社會上的兩種聲音,政府、社會應當提供有利於為實體經濟健康成長的環境。
——新聞緣起——
我國製造業核心部件急缺
關注中國製造業的公眾,都會對去年初總理的“圓珠筆之問”印象深刻,一麵是我國鋼鐵產能嚴重過剩,一麵是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仍需進口,這其中就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如今,一年多過去了,山西太鋼終於找到圓珠筆尖製造“秘方”,並有望在未來兩年,實現完全替代進口。
事實上,“圓珠筆之問”更是“中國製造業之問”。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大國,為何卻無法實現一個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發和生產?圓珠筆尖問題解決了,但很多核心零部件依然依賴進口。工信部資料顯示,我國高端芯片與通用芯片的對外依存度高達95%,也就是說幾乎95%的高檔數控係統、高檔液壓件和發動機等都依靠進口。進口材料的成本上升、社會資產價格上漲等因素直接影響著我國製造業的成本,使其居高不下。
再就是製造業產出效率整體偏低,導致產品附加值不高,在全球產業鏈中處於中下遊的分工地位。以iphoness手機為例,我國是iphoness手機的組裝生產基地,但每生產一部手機我國僅獲取總利潤的3.63%,美國企業獲取近50%的利潤,日本企業獲取30%以上的利潤,韓國企業獲取10%以上的利潤。
有專家說,我國製造業規模大與產值小的不均衡現象,也折射出我國製造業存在產出效率與附加值偏低的問題。
——核心關注——
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
“中國製造業要改變大而不強的局麵,需要靠自主創新和整體勞動隊伍技能水平的提高。”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封凱棟說。
封凱棟表示,當前,中國製造正向“中國智造”轉變,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不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它們都嚐試著升級整個工業經濟平台來重新獲得對製造活動的控製權,而在新的平台中,係統控製權的爭奪會重新劃分智能製造的全球版圖及利潤分配。中國必須要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一轉變,因為新一輪後發國家以“低成本製造”模式的崛起,正在逐步地侵蝕中國已有的製造業領地。
“值得強調的是,‘智能製造’係統,不僅僅是一台機器、一個工位、一個工廠或者一個產品的智能化。”封凱棟強調,“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強調的都是“係統的係統”,也就是各個製造係統所集成的大係統,通過大數據、深度計算和智能網絡來形成決策,來半自動地指揮智能工廠、智能物流的運轉,完成從需求分析,到訂單形成,到物資調配,到製造及生產協作,最後形成智能運輸分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