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cong) 設立一個(ge) 學科,
到建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從(cong) 老一輩的開創,
到新一代的傳(chuan) 承。
今天,讓我們(men) 來聽聽朱曉老師講述繼承者們(men) 如何接過火炬,一路向前。

他說
曆史給了我們(men) 這代人將激光繼承和發揚光大的任務,讓激光成為(wei) 主角——這是工程中心和華工激光需要共同致力實現的。
師從(cong) 華中工學院激光第一代、第二代開創者,
在技術領域他突破多項科研攻關(guan) ,
在教學領域他的學生亦在行業(ye) 內(nei) 發光發熱。
他是謙遜的激光學子,
也是積極推廣激光應用的布道師,
他,就是朱曉。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華工激光副董事長。
01從(cong) 猴子到激光

1981年,我進校時,光學工程係有三個(ge) 專(zhuan) 業(ye) :光學儀(yi) 器、紅外和激光。每個(ge) 專(zhuan) 業(ye) 隻有一個(ge) 班。
那個(ge) 年代,激光是一個(ge) 非常嶄新的詞兒(er) ,我對激光也是一無所知。選擇激光專(zhuan) 業(ye) ,是受了一部電影的影響:《珊瑚島上的死光》。受崇尚數理化的氛圍影響的我,那時一心想當科學家。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對事物的認識也會(hui) 不一樣。
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想的是基本功,是掌握知識。畢業(ye) 後,通過研究市場經濟的需求,才真正體(ti) 會(hui) 到學知識是要幹什麽(me) ,學東(dong) 西還是要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搞科研也是一樣。讀了很多書(shu) ,寫(xie) 了很多公式,目標還是為(wei) 了解釋問題、解決(jue) 問題。
激光也有一個(ge) 發展過程,我們(men) 這代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激光從(cong) 物理現象變成實用工具的發展史。
從(cong) 1971年到2000年,再從(cong) 2000年到現在,後麵這17年的激光技術和應用發展,比前麵30年還要快。說明激光的應用技術是一個(ge) 遞進式的發展,而且發展速度越來越快。
作為(wei) 華中工學院第三代激光人,我們(men) 理應接過前輩的接力棒。將激光技術和應用發揚光大就是曆史給我們(men) 的任務。
以激光工程中心為(wei) 例,從(cong) 最初的研發定位到第二階段走向產(chan) 學研結合(一個(ge) 中心兩(liang) 個(ge) 基地,一個(ge) 研發基地一個(ge) 華工激光產(chan) 業(ye) 化基地),再到第三階段一個(ge) 中心三個(ge) 基地(研發基地、產(chan) 業(ye) 化基地、成果孵化與(yu) 推廣基地),現在我們(men) 在成果孵化與(yu) 推廣方麵,還在宿遷、寶雞等地都建設了展示中心,這是踐行使命所必須要做的事情。
從(cong) 2006年到現在,我提出了三個(ge) 口號,從(cong) “激光產(chan) 業(ye) 到了井噴式爆發的前夜”到“從(cong) 猴子到激光”再到“激光到了應用的時代”,我們(men) 也因此獲得科技部支撐計劃、國家發改委光電器件與(yu) 激光產(chan) 業(ye) 積聚發展試點項目及國家重大研發計劃“增材製造與(yu) 激光製造”的多個(ge) 課題。
我作為(wei) 該國家研發計劃總體(ti) 組專(zhuan) 家,要做的就是讓激光應用起來,成為(wei) 促進社會(hui) 生產(chan) 力進步和發展的有效工具。我們(men) 在前輩的基礎上,開創了新的激光研究領域,成立了華工激光公司,並還將繼續堅持下去,因為(wei) 激光應用的領域很廣,前景非常好。
“從(cong) 猴子到激光”,工具是人類進化的標誌,現在代表人類進化標誌的是互聯網、計算機,以後是激光,光計算機、光互聯、光加工,激光將成為(wei) 人類進化的標誌性工具。激光的發展史也體(ti) 現了人類的進步。
02迷茫、堅持和發展

畢業(ye) 後留校,我的第一個(ge) 課題對我的鍛煉很大。當時跟著我的導師李再光老師,做激光探測潛艇的課題,把激光器放在飛機上,再探測海裏的潛艇。這個(ge) 課題我做了10多年。
選擇做激光技術的研發,這一點至今我從(cong) 未動搖過。激光技術在中國要解決(jue) 的問題非常多,值得我投入畢生精力去推動它向前邁進。
我也曾遇到過難關(guan) ,有過迷茫。以前剛開始工作都是“跟著走”,跟著導師走。那個(ge) 時期的我不知道自己以後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哪裏,自己到底想做什麽(me) 。
1999年,我有幸得到了去德國做訪問學者的機會(hui) 。雖然隻有半年,但對我的影響很大。當時前往的機構是德國研發固體(ti) 激光器最有名的教授Weber Harst的激光研究所,在柏林工業(ye) 大學。除了技術,產(chan) 業(ye) 模式上我們(men) 也有很多需要向德國學習(xi) 的地方,例如Weber Harst的課題組就是產(chan) 學研結合,他的課題組的人自己就有公司。
回國以後,從(cong) 2000年起我將研究方向定在固體(ti) 激光器,2007年開始找到碟片激光器研究這個(ge) 方向。
為(wei) 什麽(me) 會(hui) 選擇碟片激光器這個(ge) 方向?
固體(ti) 激光器最早是晶體(ti) 棒狀,但因為(wei) 熱量散不出來,光束質量不好;為(wei) 了將熱量散出來,大家想了兩(liang) 個(ge) 極端的方法,一種是將棒拉得很長,也就是現在的光纖激光器,一種是將棒壓得很扁,也就是碟片激光器。
光纖和碟片都好散熱,這十多年來學術界也一直在爭(zheng) 論兩(liang) 者優(you) 劣。對此,工業(ye) 界給出的答案是光纖激光器在連續運轉的時候有優(you) 勢,因為(wei) 光纖結構簡單、效率更高,還記得早些年學術界的結論是光纖激光器的光纖不會(hui) 超出100瓦,但現在工業(ye) 界已經做出了萬(wan) 瓦光纖激光器。和光纖激光器一樣,碟片激光器也有萬(wan) 瓦級,但在高峰值功率下,碟片激光器的優(you) 勢更加明顯,對於(yu) 碟片激光器市場反饋也不錯。
目前,在這個(ge) 研究領域裏,我也堅持了十多年。從(cong) 全球來看,目前隻有德國通快在做碟片激光器,國內(nei) 還沒有企業(ye) 將它實際應用。在國內(nei) ,我們(men) 的碟片激光器技術是最高的,並且激光器也是自主研發的,與(yu) 德國相比我們(men) 也不差。
03激光的未來就在眼前

同樣,做產(chan) 業(ye) 也要有堅持,一個(ge) 產(chan) 品的成熟必須經曆市場的幾個(ge) 循環。以打標機的發展為(wei) 例,最早也曾出現過不少問題,研究單位在與(yu) 器件商的合作中經曆了市場的鍛煉,產(chan) 品才能最終實現發展、真正滿足市場需求。
對於(yu) 未來,我相信激光的應用會(hui) 越來越多,我們(men) 需要做好最核心的就是兩(liang) 件事——光源和應用。光源支撐產(chan) 業(ye) 發展,可以幫助擴大市場、降低成本,這主要是企業(ye) 做的事;學校該做的就是去開發新的應用,幫助找到新的應用方向,並據此進行技術性科學研究。比如德國做的無菌不鏽鋼,在不鏽鋼上用激光做出微納結構,細菌就無法粘在上麵,這就是創新,而且這其中的創新空間非常大,除了工業(ye) ,還有醫療行業(ye) ,甚至在植物等不同材料(葉雕,花雕)上的應用等等方向領域。
對於(yu) 學校而言,科學問題大量集中在激光應用方麵,技術問題主要圍繞提高性價(jia) 比、開發新技術,這也是工程中心需要解決(jue) 的兩(liang) 個(ge) 問題。華工激光需要做的是工程問題,將科學和技術應用、推廣出去。讓激光成為(wei) 主角——這是工程中心和華工激光需要共同致力實現的。
後記
說起激光加工技術時,朱曉老師拿出最新的激光加工樣品:打標在一片樹葉上的人像圖。那一刻他顯得特別開心和興(xing) 奮。
從(cong) 華工學子到中心主任,從(cong) 單純的技術研發到機構的運作管理,伴隨著激光技術的高速發展,朱老師一直保持著對激光技術的熱愛與(yu) 執著。連他的微信昵稱也是:從(cong) 猴到光。
對於(yu) 現在投身到華科大激光專(zhuan) 業(ye) 的年輕學子,朱老師抱有很大的期望。他說:“對於(yu) 我來說,我很希望年輕人能夯實基礎、有創新精神、敢想敢幹,讓激光技術產(chan) 業(ye) 在全球發揮更大作用、產(chan) 生更大的影響力。”
作為(wei) 華工激光的激光君們(men) 也應該如此要求自己,並且我們(men) 也要去傳(chuan) 承這種熱情與(yu) 執著,讓華工激光的產(chan) 品與(yu) 服務為(wei) 客戶創造更多的價(jia) 值。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