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日本製造”又出造假大案,斯巴魯“糊弄”安全檢查30年!

星之球科技 來源:網易財經2017-10-29 我要評論(0 )   

就在日產(chan) 汽車和神戶製鋼所的造假醜(chou) 聞不斷發酵時,其他汽車公司也被曝出檢驗工作同樣存在不合規問題,其中就包括斯巴魯。10月27日

 就在日產汽車和神戶製鋼所的造假醜聞不斷發酵時,其他汽車公司也被曝出檢驗工作同樣存在不合規問題,其中就包括斯巴魯。
 
10月27日,斯巴魯承認,過去30年間,公司下屬兩家工廠使用無資質檢驗員“糊弄”新車出廠前的整車檢查。
 
日本汽車的品質管理體製進一步受到質疑的同時,各國對曾經處在神壇上的“日本製造”也產生懷疑,進而發出這樣的疑問——是否還有更多日本企業造假?“日本製造”神話將徹底破滅?!
 
斯巴魯深陷“糊弄門”
 
10月27日,斯巴魯承認,公司下屬兩家工廠使用無資質檢驗員“糊弄”新車出廠前的整車檢查,此行為已成“常態化”,持續約30年。
 
日本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涉及“糊弄門”的兩家工廠分別為斯巴魯公司設在日本群馬縣的總工廠和矢島工廠,兩者均位於群馬縣太田市。
 
消息人士透露,斯巴魯公司約有250名正式檢查員,他們均擁有公司內部認定的檢查資格。根據相關規定,新車出廠前的整車檢查必須由正式檢查員完成,但涉事工廠把部分檢查工作交由尚未取得資格的實習員工負責。
 
斯巴魯高層管理人員透露,此行為已持續了30年。雖然這些實習員工均接受了一定時間培訓,但由非正式檢查員實施新車檢查工作仍然違反了日本國家規定。
 
10月27日,斯巴魯公司社長吉永泰之承認,公司存在上述違規行為,並鞠躬道歉。“我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表示歉意。我們都希望能按規定進行檢驗。”
 
吉永泰之還表示,斯巴魯公司將於10月30日把有關此問題的報告提交給日本政府。按他的說法,斯巴魯公司很可能在日本國內進行召回,涉及車輛總數達25.5萬輛,召回總費用預計將達50億日元(約合2.9億元人民幣)。
 
此前,日產公司使用無資質檢驗員等問題曝光後,國土交通省要求日本各車企進行內部排查,斯巴魯公司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發現了問題。
 
對此,法新社評論稱,兩家車企接連曝出醜聞,恐將再次重創日本汽車業。
 
 
 
“日本製造”怎麽了?
 
 
就在斯巴魯“糊弄門”被曝光的同時,神戶製鋼所產品數據造假還在進一步發酵。
 
10月26日,神戶製鋼所董事長兼社長川崎博在東京就日前曝出的造假醜聞向公眾進行第三次道歉。他表示,除目前發現的違規行為以外,還可能存在新的違規問題。
 
對於日企頻繁出現造假醜聞,業內將它視為日本製造業滑坡的縮影,並與日本企業近年來轉變經營管理模式不成功聯係起來。
 
那麽,“日本製造”究竟出了什麽問題?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的專家撰文稱,一是,近年來大量日本企業紛紛轉向突出強調股東利益的歐美經營模式。過去日本企業經營層的主要精力聚焦長期經營而不斷強調質量管理,如今那種曾經盛行的一點一滴式的質量改善活動(QC)已難覓蹤跡,企業管理者更加關注各種短期財務報表,千方百計地追求利潤上升。
 
二是,日本企業用工體製轉型瓦解了企業質量推進的基礎動力。大批派遣員工形成的非正式員工人數已經逼近全部就業者人數的40%,這使得他們很難對企業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對企業的技術進步、產品質量等也較為漠視。
 
此外,相關醜聞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社會成因,即過去支撐日本製造業不斷改善、走向強盛的社會根基已基本瓦解:其一,上世紀60、70年代以來在日本蓬勃興起的企業家精神已日漸消沉;其二,曾經領先世界的日本製造業生產方式也早已落伍於時代;其三,日本整體基礎研究水平不斷下降,各種人才轉向短缺。
 
《日本經濟新聞》也在題為《“日本製造”到底出了什麽問題?》的評論中,反思走向世界的日本生產經驗和模式存在極限。該報的另一篇文章則表示,社會對企業醜聞的態度越來越嚴苛,一個醜聞不但關係到企業自身的存亡,還會讓不知道產品有問題而采用的客戶企業失去信譽。日本製造業一向引以為豪的企業自律、自淨、自我糾偏能力正在受到嚴峻考驗。
 
人類社會已步入由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所營造的技術革命新時代,一場更深刻的生產方式革命以及新商業模式呼之欲出。以神戶製鋼所為代表的諸多日本企業,繼續躺在過去的光環之下,顯然已難適應時代發展節奏。而造假醜聞暴露出的種種問題,不僅給日本製造業帶來負麵影響,也警示各國製造業不要步其後塵。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相關文章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