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產業互聯網、行業信息化的應用需求增長旺盛;但如何喚醒沉睡的工業大數據,為企業找到直觀效益點,恐怕是我國工業互聯網平台發展重點。
互聯網+製造業等於什麽?
“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共同驅動下,互聯網時代開始從消費者個體逐步過渡到各個行業,預計行業市場發展空間將是基礎電信業務的40倍。”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雲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麥肯錫的調研報告顯示,工業互聯網有可能會在2025年之前每年帶來高達11.1萬億美元的紅利;埃森哲也預計,到2030年,工業互聯網能夠為全球經濟帶來14.2萬億美元的經濟增長。
“振華重工擁有全球250多個碼頭客戶,占世界碼頭總數的82%。再配合全球海運船舶調度數據,如能全部聯網,將形成全球標誌性海運工業互聯網平台,數據價值無可估量。”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說。
有敢於“吃螃蟹”的探路者已經嚐到甜頭。去年,上汽集團在整車方麵,推出大規模個性化智能定製開發的車型大通D90,運用互聯網平台,與300多萬名“粉絲”實現直聯與交互,用戶可以深度參與座椅等各類車用產品的定義、開發、定價、選配,實現定製化選購。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虹說:“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效果遠超預期。用戶對自己參與設計的‘專屬汽車’有極高認同感,現在基本不跟你還價了,產品附加值大大提升。”
數字化網絡化水平有待提高
整個產業界已經認識到工業互聯網對企業的轉型升級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作用。“但目前我們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生態的構建,以及人才、資金安全保障方麵,還是麵臨著挑戰。”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說。
“目前,我國有很多大型互聯網公司,但來自製造業的客戶還較少;很多製造業企業信息化隻覆蓋到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等業務,而核心業務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依然較低。”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邵誌清說,目前國內製造業、互聯網產業的總體發展還遠未滿足“中國製造2025”的要求。
“產業政策和管理措施不配套、資金支持不足、工業企業內生動力不足三大共性問題致使這項融合艱難。”貴州醫科大學副校長孫誠誼表示,大部分省、市推動互聯網+工業融合發展的方式是引導互聯網企業與工業企業合作,由政府管理部門通過項目形式予以適當資助,但缺少完善的正向激勵和約束措施,對企業的支持性政策不完善。
“大量中小企業仍處於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初級階段,內部大數據平台尚未實現整合和標準化,更談不上對企業外部數據的開發和利用。而且,工業企業在不同產業間差異性明顯,融合發展的方式難以簡單複製。”孫誠誼說,互聯網+工業的預期收益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加之能源、原材料價格與用工成本持續走高,企業利潤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工業企業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
推進融合亟待補上短板
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興山認為,當前企業信息化建設已經進入以數據為中心的3.0時代,但是傳統企業從“製造”到“智造”轉型的程度參差不齊。對於領先者來說,要創新業務模式,建立可持續的生態體係;跟進者需要進一步互聯網化,實現業務流程的數字化,建立企業大數據中心;而對於落後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補短板,夯實企業在自動化、信息化方麵的基礎管理。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推進工業互聯網、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的經驗可以上升為獨具特色的中國經驗,也是一個中國方案。”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未來消費互聯網會滲透到工業互聯網,這也是目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可以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