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的“脫虛向實”需要更多人才回歸到需要沉下性子的製造業領域。
以激光器為基礎的激光產業在全球發展發展迅猛,已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通訊、信息處理、醫療衛生、軍事、文化教育以及科研等方麵。
近年來,激光行業則呈現以光纖激光器、皮秒、飛秒等超快激光技術、以及紫外激光加工為亮點的發展態勢。激光精密微細加工在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醫療、新材料、電子及航空航天等產業獲得越來越多的應用,其中包括精密鑽孔、刻線、劃槽、表麵紋理化、表麵改性、內部改性、修整、清洗、增材製造等工藝。此外,智能製造、新能源等概念為激光器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以中小功率切割機市場為例,我國中小功率激光切割設備行業尚處於成長初期階段,主要市場被大族粵銘、金運激光(300220)、博業激光、開天科技等企業占領。
其中根據大族激光(002008)此前披露的半年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度營業收入達51.07億元,營業利潤11.13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10.19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7.85億元。
報告期內公司總體經營情況保持平穩,顯示麵板、新能源電池、大功率激光智能裝備、PCB業務同比實現快速增長,消費類電子業務上半年同比降幅較大。
而位於東莞的廣東大族粵銘激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高新技術企業。
挖掘更多價值
據大族粵銘激光向記者介紹,其已成為全球小功率激光切割設備中全球最大設備製造商。生產能力約為8000台/年,基本能夠滿足產能需求,而鬆山湖的廠區由2013年七月份開始運營,主要負責華南以及東南亞區域的貨品供給。目前公司海外營業額占到40%左右。公司通過不斷的自主研發,隨著市場的變化不斷適應市場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大族粵銘激光副總經理王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光學器件成本提高,進口材料成本的上漲成為困擾發展的因素之一。而在激光行業我國具有一定的優勢,唯一的劣勢還是在更高精端的領域。近期下遊3C產品對於訂單量盡管有一些影響,但公司還是會繼續加強基礎設備布局,實現穩步發展。”
王軍對記者表示,公司將不僅僅聚焦於賣產品,而是更多地去發掘圍繞設備更高的價值業務,對於新型商業模式的探索仍在繼續。
製造業之困
對於國內現階段激光行業的發展現狀,王軍表示目前國內真正能在激光領域投入研發公司很少,高功率激光切割市場的現狀仍是遍地開花。“這幾年國內激光領域競爭領域競爭激烈,整個行業毛利持續壓低。”王軍說道。
但由於知識產權、營商環境等多方麵的因素,很多時候布局研發成為企業不得不背負的“包袱”。
大族粵銘激光人力資源總監趙偉林對記者表示,除了注重產學研結合和高校做基礎研究,企業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製造業人才回歸到行業中來。因為仿冒成本的低,專利保護配套較弱的現狀,研發風險的增加使得原本就高昂的科研投入成為民營企業的痛。然而為了長期發展,企業隻得一邊痛,一遍向前走。
“除了知識產權保護體係的不完全,稅收成本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科研成本。作為企業來說,希望國家層麵更多支持合規企業,形成更加良性的營商環境,良幣驅除劣幣才能使得製造業能夠更健康穩步的發展。”王軍說道。
對於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即人才,王軍則向記者坦言,越來越多的製造業相關人才投向了更能“掙快錢”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某種意義上碼農不能稱作是創新,製造業相比互聯網企業,需要整個閉環的開發,舉例來說涉及到電壓、電流,線條曲線平衡等各個環節,在這個行業裏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需要科研人員不斷突破而不像互聯網產品製作平台APP那樣迅速便捷,也就造成了人才的外流嚴重。”
另一方麵王軍向記者說道,資本來的時候大家都浮躁了。“國內的資本某種意義上來說有嫌貧愛富的特點,不乏一些企業利用資本包裝自身,獲得了股票的上漲但是脫離了發展製造業的本質。而對於製造業發展來說,更多的遵循市場的規律,讓市場正常優勝劣汰或許會起到更好的效果,發揮起市場這汪大海的自我淨化功能,讓製造業重新獲得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