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將“3D打印”賦能到“建築領域”不僅成為了行業中熱議的話題,同時也成為了國家造福民生的重要戰略方向。2015年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製造2025”倡議,3D打印技術成為了該倡議發展目標的重要推動者。2017年,十二個國家部委聯合發布的《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再次為“3D打印建築”領域指明了發展方向。
然而,由於多種技術原因,“3D打印建築”多年來卻一直處在實驗研發階段。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3D打印技術在建築領域的應用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代表未來發展趨勢,但同時需要加快在油墨技術、現場打印、標準化等方麵進行一係列的突破。

基於此,華商陸海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發,不僅在“油墨技術”方麵實現了“標準化”的突破,同時更是解決了困擾行業多年的“現場打印”難題。
其中,在“油墨技術”方麵。之前多年,全球3D打印建築普遍使用的“油墨”的構成主要是難以回收的“高標號水泥”和對人體有害的“玻璃纖維”。近年來,工業垃圾、礦石尾料等又作為3D打印建築“油墨”的新寵。不過,由於這兩部分材料在“成分構成”方麵的不確定性,3D打印建築仍無法實現“標準化”的商用普及。
麵對如此的產業困局,華商陸海經過不斷的研究、試驗,終於成為了全球唯一一家能夠以世界各國都認可的“普通標號的鋼筋混凝土”作為油墨材料的3D打印建築企業。
在解決“油墨材料”的同時,華商陸海還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大型3D打印建築“現場整體施工”的技術應用。
據了解,目前全球使用“3D打印機”打印大型建築的普遍形式是先打好部件後再進行現場組裝,這種工序流程不僅會加大施工單位的運輸成本和施工人員投入,同時組裝而成的建築在“抗震性能”等結構穩定性方麵與現場整體打印也有著較大的差距。
而華商陸海所推出的擁有多項專利技術的“龍門式”和“塔吊式”兩種不同體量的建築3D打印機,以“現場整體打印”的技術優勢不僅大幅提升了施工速度;無需過多人工幹預的施工流程,在大量節省勞動人員的同時,又極大降低了用於施工安全措施的費用。與此同時,由於是整體結構成形,建築抗震性能方麵也大大增強。

正是基於以上的種種技術優勢,華商陸海在今年10月現場打印出了一座麵積超過600平米的建築——新溫莎城堡。通過相關部門的現場檢驗,該建築完全符合現有的國家施工規範和標準。由此,華商陸海成為了“首家實現3D打印建築‘商用化’企業”。
2014年,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預言,3D打印建築這項新技術的實驗室研究成果可能在3年後才能進行實踐,而要推廣到一線,則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華商陸海的3D打印建築設備實現“商用化”,不僅大幅提升了該領域快速普及的步伐,同時對超過10兆美元的全球建築市場也將產生具有“顛覆意義”的衝擊。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