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廠商紛紛擁抱3D打印給3D打印行業增加了現象空間。不過,汽車行業隻是3D打印應用的一個分支。在近日召開的“跨界融合,創新永動”——第二屆3D打印產業創新發展論壇暨2018年增材製造全球創新大賽頒獎典禮上,業內人士表示,3D打印雖然發展緩慢,但是在某些垂直行業裏麵爆發很快。今後,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3D打印的應用領域還將進一步拓寬。
行業取得長足進步
近年來,我國3D打印產業發展快速。從產業規模來看,近幾年我國3D打印產業規模持續擴張。從2015-2017年,我國3D打印產業規模實現了翻倍增長,年均增速已經超過了30%。就2017年而言,我國3D打印產業規模已經達到了14.5億美元。
從應用領域來看,目前,國內的3D打印應用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家電及電子消費品、模具檢測、醫療及牙科正畸、文化創意及文物修複、汽車及其他交通工具等領域。尤其是在航天航空、醫療器械等精密儀器製造方麵,3D打印所具有的技術優勢幾乎無可替代。
而從應用形式來看,功能件占比逐漸提高,2017年達到33.8%。“說明3D打印在工業化、商業化應用方麵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中時資本創始人、董事長吳西鎮表示,從材料來看,近年來以粉末材料為基礎,SLS(選擇性激光燒結)和SLM(選擇性激光熔化)這樣的技術使用率也有了很大提升。
種種現象都表明,3D打印行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據吳西鎮介紹,目前國內上市公司大都把3D打印作為一個新增業務來培育,從各個層麵參與和推動3D打印發展。而在新三板,則出現了很多以3D打印為主營業務的公司。
3D打印前景被廣泛看好。甚至國際巨頭通用(GE)、西門子都在3D打印方麵做了很多投入和布局。如通用並購了德國3D金屬打印機廠商concept laser公司和瑞典3D打印公司Arcam AB。
業內人士表示,實際上,無論是在工業應用領域,還是在個人消費領域,3D打印都存在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對於工業領域而言,國內在激光熔覆技術方麵具有一定的優勢,這有助於推動3D打印設備製造工藝的進一步提升和3D打印設備質量的提升。
近年來,除了應用領域和材料工藝的進步,我國3D打印專利也有了較大增長。目前,我國3D打印專利數量占全球的1/3。
細分領域蘊藏大機遇
雖然行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吳西鎮看來,3D打印整個行業仍然處在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初級發展階段。創業者要深刻理解和發掘應用場景,在已經產業化的細分應用領域能夠提供相對領先和完整的解決方案。“這可能是創業團隊和企業的立足和生存之道,而且要盡快實現平台化和智能化。”
“3D打印的應用正從軍工向小家電、通信電子、汽車以及模具等多種細分領域拓展。”吳西鎮表示,這給創業者提供了很多機遇。隨著每個細分領域的導入,創業者要尋找不同的應用場景,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種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不僅表現在工藝上,未來也要有每個細分領域的針對性裝備,“希望我們的創業者要盯住市場、盯住應用場景。”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關注。吳西鎮認為,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發展節奏,作為投資人,要以產業的思維去投資,要理解產業,以產業思維去投資,以投行的思維去整合。“整個3D打印行業我認為可能會經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個是細分領域創業企業的培育;第二個是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產業整合,這種產業整合肯定是龍頭企業跟金融機構共同推動實現的。”
雖然3D打印“風景這邊獨好”,但是吳西鎮告誡從業者,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充分預估到企業可能麵臨的不確定的市場環境和艱辛的路程,要有心理準備。
目前3D打印行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難題。北京森迅兄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新亮表示,目前3D打印還存在兩大難題需要解決:一是材料,二是技術。
材料方麵,鄭新亮結合自己所從事的領域表示:“對於我們所從事的專業FDM打印材料來講,現在需要解決的是耐耗性、耐高溫性這一係列的技術,我們也在多方麵和材料供應商、廠家、研究機構做這方麵的溝通和嚐試。我估計不遠的將來,這些材料問題能得到解決,同時材料成本也會大幅度下降。”
技術方麵,鄭新亮認為,3D打印不是萬能的,應該發展一種在多種產業鏈環節能夠起到有益補充,甚至提升和突破作用的技術。“3D打印技術現在發展已經非常多了,就FDM模式技術,它已經發展到什麽程度呢?不是單純打印,應該叫做增材和減材製造的複合體,是3D打印加CNC(計算機數字化控製)加固模式,製造出來的產品既能夠高效成型,也能達到CNC的精度,森迅兄弟公司目前正在追求這方麵的信息和技術路徑。”
3D打印的應用正從軍工向小家電、通信電子、汽車以及模具等多種細分領域拓展。這給創業者提供了很多機遇。業內人士表示,3D打印雖然發展緩慢,但是在某些垂直行業裏麵爆發很快。隨著每個細分領域的導入,創業者要尋找不同的應用場景,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