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不明晰,認為機床發展智能製造“花頭”大於“搞頭”
什麽是智能製造,談起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說不清。在百度百科裏,對智能製造的描述為“智能製造應當包含智能製造技術和智能製造係統,智能製造係統不僅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地充實知識庫,而且還具有自學習功能,還有搜集與理解環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並進行分析判斷和規劃自身行為的能力。”
從上麵的描述來看,智能製造的界定非常抽象。因而在現實應用中,一般認為生產中應用到智能技術或包含智能技術的產品都可以稱為智能製造。這樣就導致出現了如“用機器人換人算不算智能製造”、“上部分自動化生產線算不算智能製造”等問題之爭。
其實從大眾角度來看,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都擁有一定的“智能性”,按照道理可以說是智能製造,或更準確的說是智能製造的一部分。但這樣的智能製造無疑含金量太低,有種噱頭大於真材實料的感覺。從小編與行業網友的交流中,發現其實很多人比並不反對智能製造,而是反對以智能製造為噱頭的炒作,或者說低質量的偽智能製造。
這些華而不實的智能製造很多都基於廠家對智能化的跟風,不僅無益於推動技術進步,反而讓整個圈子顯得浮躁。所以不少行業人士認為機床行業發展智能製造是一種“炒作”,不如踏踏實實做基礎技術提升,於是就有了認為機床行業發展智能製造是“花頭”大於“搞頭”的現象。
智能製造是整個製造行業的大趨勢,是一種技術進步的表現,利大於弊。機床行業作為製造業的一部分,自然要發展製造製造。而且不僅要在生產上發展智能製造,還要在產品中體現智能製造,以此來幫助下遊企業進行生產升級。但是,機床行業在發展智能製造的過程中,不能為了智造而智造,要拿出真本事,流於表麵的智能製造確實隻會讓人反感。
條件尚未成熟 認為機床行業發展智能製造為時過早
現在整體來看,我國機床行業主要占據中低端市場,處於向中高端市場的邁進階段。從企業構成來看,機床企業數量雖經過多年優化發展,但基數依然龐大,企業體量上以中小企業為主。當前,我國機床行業的主要任務仍然是調整產業結構,對產品進行優化升級。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認為機床行業發展智能製造時機尚未成熟,應該把重心放在提高技術、升級工藝等基礎方麵,發展智能製造是本末倒置。
對於這種觀點,它的核心爭議點有兩個。第一、現在發展智能製造是否為時過早;第二,發展智能製造會不會打亂行業原有發展步伐。對於第一個爭議點,筆者認為智能製造是一個牽涉多個技術領域的概念,現在從世界範圍來講都是一種新概念。所以,機床企業要考慮的是如果發展智能製造,相關技術是否能提供足夠的支持,也就是說硬件能否讓機床企業實現智能製造。現在,各個國家不同行業都在搶占智能製造先機,作為已經在發展初期就落於人後的機床行業,麵對新的技術革新更該勇往直前。雖然智能製造並不一定能幫助我國機床行業實現彎道超車,但在新的機遇麵前,比起思考抓住有沒有用,能否抓住它顯然更加重要。所以,機床企業發展智能製造不存在早晚問題,相反因為現在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更該積極抓住機遇。
對於第二個爭論點——發展智能製造會不會打亂行業原有發展步伐,筆者看來,持有這種觀點的朋友主要是擔心發展智能製造會造成行業發展的顧此失彼。實際上,現在很多機床企業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就是希望通過智能技術補齊行業短板。另外,從國家發布的一係列政策文件也可以看出,智能製造是作為我國製造業發展的助推器。所以,智能製造不是機床行業的阻礙,反而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但是就像上文筆者所說的,發展智能製造不能作為“花頭”,要有真材實料,不然縱然掛上“智能”兩字也和真正的智能製造不搭邊。
發展智能製造成本太高 企業難以承受
還有一部分機床網友不願談智造,是因為智能製造的成本太高了,企業難以承受。上文中也提到,我國機床行業企業分布上以中小企業為主,對於體量較小的企業,無論從生產上還是產品上實現智能製造都難度較大。特別對於一些出貨量不高、或是主營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的企業來說,發展智能製造反而是一種增負行為。而對於一些勞動力較密集的企業,一些網友也擔心發展智能製造會造成大量工人被機器替換,造成失業。
這些網友的擔心其實有一定道理,所以企業的智能製造之路一定要量力而為,結合自身情況穩步推進。確實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發展智能製造,但可以保有積極的態度看待智能製造,或者作為智能製造中的一環。
整體來說,發展智能製造是機床行業的總趨勢,其利遠大於弊。但是由於現在的智能製造尚處在摸索階段,缺乏可靠的樣本和參考,所以部分朋友心存疑慮非常正常。對於現階段機床企業,要做的就是對智能製造揚長避短,把疑慮當作問題解決,把優勢當作資源放大,用開放的心態迎接智能製造的到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