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天馬”、江蘇“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浙江之江實驗室量子精密測量科學裝置、安徽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出自各地的“重器”,列陣在“原始創新”展區,幾乎可以代表國家級前沿水準。5月23日,第一屆長三角一體(ti) 化創新成果展在安徽蕪湖拉開帷幕,展示了318件長三角地區創新一體(ti) 化最新重大科技成果,“區域貢獻”在這個(ge) 展覽中被淡化,從(cong) 展區設置——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產(chan) 業(ye) 創新、共享合作即可看出,化爭(zheng) 奪為(wei) 競合,彼此需要的“一體(ti) 化”已經成為(wei) 鮮明導向。
改革開放40年來,江蘇構建了全國規模最大的製造業(ye) 集群,若以GDP論英雄,江蘇堪稱長三角的老大哥。然而站在產(chan) 業(ye) 轉型的“新起點“上,江蘇迫切需要上海的國際化牽引,需要浙江的創新協同,也需要安徽的分工合作……融入長三角一體(ti) 化,江蘇勢在必行,既為(wei) 國家賦予的“使命擔當”,也為(wei) 自身發展的“內(nei) 生需求”。
引領前沿——科技創新的“策源地”
原始創新展區集結了長三角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基本可以代表國家創新的高度。“長三角在轉型發展、對外開放、科技創新策源地打造等方麵都是先行示範區。” 日前,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信息研究所所長王振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表示,把長三角區域一體(ti) 化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
展區內(nei) 記者看到,上海亨通海洋裝備有限公司研發的“水生態感知網係統”已率先應用在蘇州吳江東(dong) 太湖水域,並為(wei) 江浙交界水域“清水長流”提供生態環境監測和保障。由浙江大學傳(chuan) 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傳(chuan) 染病防控技術體(ti) 係”,在發現新病原、確認傳(chuan) 染源、研發新型疫苗等方麵取得技術突破,成功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並在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疫情中取得成效,被世界衛生組織評價(jia) 為(wei) “國際典範”。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牽頭完成的“大氣環境立體(ti) 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為(wei)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氣候變化應對提供戰略科技支撐。
“希望我們(men) 自主研發的‘國產(chan) 服務器’能率先在長三角地區的企業(ye) 間推廣運行,提振業(ye) 界對於(yu) 國產(chan) 係統、芯片的信心。”現場,來自江蘇無錫的神威太湖之光推廣部負責人楊雍提到,長三角產(chan) 業(ye) 發達、門類豐(feng) 富,聚集了眾(zhong) 多龍頭企業(ye) ,他期待,隨著長三角一體(ti) 化的推進,太湖之光“小型機”以及“平台化”設備能在更為(wei) 豐(feng) 富的行業(ye) 內(nei) 布局。
原始創新展區是長三角科技發展的一個(ge) “縮影”,在這裏你可以看到,創新資源跨區域流動,並在積聚、碰撞中形成“合力”,成為(wei) 科技創新的策源地,為(wei) 長三角甚至國家發展提供重要科創“引擎”。
立體(ti) 生長——全局性改革的“試驗田”
實體(ti) 企業(ye) 和產(chan) 業(ye) ,是江蘇融入長三角一體(ti) 化的最大憑借,也是實現自身轉型升級的內(nei) 生需要。“上海有國際化的視野,先進的技術優(you) 勢,而江蘇製造業(ye) 基礎雄厚,產(chan) 業(ye) 集群豐(feng) 富,兩(liang) 地協同創新,往往能迸發意想不到的成果火花。”在共享合作展區,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術有限公司企發中心主任陶紅告訴記者,該公司就是“蘇滬”牽手的典型,公司依托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技術支撐,2012年落地在南京棲霞的經濟開發區,近年來不斷將激光焊接、3D打印落地在開發區內(nei) 的各大企業(ye) 中,為(wei) 前沿科技成果市場化按下“快進鍵”。“經開區聚集了AO史密斯、西門子、熊貓電子等大型電子企業(ye) ,電子零部件在這裏率先實現了向‘精密製造’的轉型。”陶紅感慨,來自上海的激光技術,在江蘇找到了更多“應用場景”,在電子製造、新能源汽車、國產(chan) 大飛機零部件製造等領域成功找到落腳點。
立體(ti) 生長,尋找整合的內(nei) 生動力,是長三角一市三省共同的發展“訴求”,創新要素的流動,將不斷降低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ti) 化發展的交易成本。在G60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記者看到,來自蘇州的企業(ye) ——綠的諧波,做精機器人關(guan) 鍵技術,成功打破“減速器”長期由日本企業(ye) 壟斷的局麵,而共享這一技術成果的是來自安徽蕪湖的機器人製造企業(ye) ——奧一精機。“機器人關(guan) 節、腰腹部位的轉動,都依賴於(yu) 減速器。”在展區,奧一精機企業(ye) 負責人告訴記者,有了蘇州自主研發的減速機,降低了企業(ye) 30%的製作成本。據悉,蘇州綠的諧波已與(yu) 來自安徽、上海、浙江等地企業(ye) 達成戰略合作,服務型機器人、問診機器人、智能識別人體(ti) 機器人等新型成果不斷湧現市場。
長三角一體(ti) 化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不僅(jin) 利於(yu) 區域資源整合,也可能對全局性的改革帶來諸多啟發,在中國經濟轉型的新起點上,它必將發揮“試驗田”的重要作用。
國際視野——期待成為(wei) “世界級城市群”
長三角地區,以占全國1/26的地域麵積,創造了國家近1/4的經濟總量。然而,更為(wei) 珍貴的是,這裏有科教文衛資源的積澱,這必將釋放出區域發展的更大潛能,成為(wei) 中國對接世界的舞台。
在共享合作展區,記者看到,創新要素在長三角區域內(nei) 快速流動,縮小成果轉化周期,最終形成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超級集群”。上海鬆江區企業(ye) 超矽,對石英砂進行提煉,得到純矽製作成矽棒;蘇州企業(ye) 晶方半導體(ti) 科技公司再對其進行切割得到晶圓,清洗、封裝形成芯片;而杭州企業(ye) 嘉楠耘智以此為(wei) 基礎,研發出了全球首個(ge) 7nm量產(chan) 芯片。展區工作人員介紹,挖掘各地“所長”,集結長三角區域內(nei) 的“創新因子”,往往可以為(wei) 國際視野下的“核心技術”研發爭(zheng) 取時間,也可以盡可能地延長產(chan) 業(ye) 鏈,讓產(chan) 業(ye) 價(jia) 值“再放大”。
擁有國際視野,是上海作為(wei) 長三角“龍頭”的天然優(you) 勢,江蘇也一度因上海外資企業(ye) 的“溢出效應”而獲得發展機遇。隨著一體(ti) 化的推進,未來,江蘇與(yu) 上海將更好的化競爭(zheng) 為(wei) 合作,進一步明確產(chan) 業(ye) 鏈上分工,共同對接“全球產(chan) 業(ye) 鏈”。
依托信息技術的發展,江蘇和浙江應運而生了世界級“平台”,並有極大的互動和碰撞空間——江蘇有世界物聯網大會(hui) ,浙江有世界互聯網大會(hui) ,可以預見,隨著一體(ti) 化的縱深發展,兩(liang) 大平台、兩(liang) 大產(chan) 業(ye) 將交相輝映,相互成就,帶來更多世界級訂單、國際化合作。除此之外,南京都市圈與(yu) 合肥都市圈在地理上相連,交通上互通,必將在一體(ti) 化中形成優(you) 勢互補、文化相通的“都市生活圈”典範。
“未來,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要不斷突破行政壁壘,在城市合作中帶來新的發展增量,通過技術進步與(yu) 創新的管理體(ti) 製機製,形成名符其實的更強、更巨、更聚的世界級城市群。”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學良接受采訪時談到,當下,長三角一體(ti) 化正經曆從(cong) 1.0版本上升到2.0版本的階段,對城市群發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必須站得更高,才能看的得更遠。
交匯點記者 王夢然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