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報2020-01-15 我要評論(0 )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ju) 辦了26次。

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ti) 廣泛報道後,在社會(hui) 上產(chan) 生了強烈反響,使公眾(zhong) 進一步了解國內(nei) 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宣傳(chuan) 、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麵艾特肯盆地馮(feng) •卡門撞擊坑,在“鵲橋”號中繼星的支持下,嫦娥四號著陸器與(yu) “玉兔二號”巡視器分別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勘察。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麵的工作時長已超過300天,遠超設計壽命;“玉兔二號”巡視器克服各項障礙,行駛裏程也已超過300米,實現了“雙三百”的突破。

根據搭載科學載荷所取得的數據,科研團隊重構了嫦娥四號月球背麵下降軌跡,對著陸點進行了精確定位;獲取了著陸區形貌、構造、成分等地質信息,發現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等礦物組分為(wei) 主的岩石,並對其來源作出初步判斷,對揭示艾特肯盆地地質演化乃至月殼早期演化曆史、月球深部物質結構及形成機理等科學問題具有重要價(jia) 值;另外,在中性原子、月表中子與(yu) 輻射劑量及低頻射電頻譜等領域獲取了大量數據,並取得了初步分析結果。

2.我國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恒星級黑洞

2019年11月28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發現。

依托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wei) 止質量最大的恒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you) 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

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men) 對恒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據悉,在發現迄今質量最大恒星級黑洞的基礎上,研究團隊的下一步工作將實施“黑洞獵手”計劃,未來5年預計發現並測量近百個(ge) 黑洞。

3.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霍爾效應描述了當磁場加載到金屬和半導體(ti) 上時,電力與(yu) 磁力之間的一種相互關(guan) 係。近140年來,國際科學界相繼發現了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喬(qiao) 振華課題組與(yu) 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等合作,首次在毫米級的碲化鋯(ZrTe5)塊體(ti) 單晶體(ti) 材料中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明確證據,並指出該效應可能是由於(yu) 磁場下相互作用產(chan) 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於(yu) 2019年5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據悉,自從(cong) 1980年發現量子霍爾效應後,學界把注意力集中在二維體(ti) 係。這次發現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補全了霍爾效應家族的一個(ge) 重要拚圖。

4.我國科學家研製出新型類腦計算芯片

曆經多年努力,我國科學家研製成功麵向人工通用智能的新型類腦計算芯片——“天機芯”芯片,而且成功在無人駕駛自行車上進行了實驗。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團隊的相關(guan) 論文《麵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天機芯”芯片架構》,2019年8月1日在國際期刊《自然》雜誌以封麵文章的形式發表。

據悉,“天機芯”第一代、第二代產(chan) 品分別於(yu) 2015年、2017年研製成功。經過不斷改進設計,目前的第二代“天機芯”具有高速、高性能、低功耗的特點。

未來“天機芯”的發展方向,是為(wei) 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提供高能效、高速、靈活的計算平台,還可用於(yu) 多種應用開發,促進人工通用智能研究,賦能各行各業(ye) 。

5.世界首台百萬(wan) 千瓦水電機組核心部件完工交付

脫氧核糖核酸(DNA)中存儲(chu) 著遺傳(chuan) 代碼,它由4種核苷酸組成,以4個(ge) 不同字母表示。美國研究人員最新合成出一種由8個(ge) 字母組成的新型DNA結構,信息存儲(chu) 密度加倍,未來有望應用於(yu) 合成生物等領域。

美國應用分子進化基金會(hui) 史蒂文•本納領導的科研團隊在2019年2月《科學》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men) 合成的新型DNA分子係統與(yu) 天然DNA最大的不同是,它擁有8個(ge) 而非4個(ge) 生命信息組分。

除了包含腺嘌呤等4種天然核苷酸,同時還包含另外4種結構相似的人造信息單元,它們(men) 共同構成了雙螺旋結構,能夠存儲(chu) 和傳(chuan) 遞信息。

7.人體(ti) 生理年齡首次成功逆轉

一項在美國加利福尼亞(ya) 州進行的小型臨(lin) 床研究首次表明,逆轉人體(ti) 的表觀遺傳(chuan) 生物鍾是可能的。表觀遺傳(chuan) 生物鍾可用來測量一個(ge) 人的生理年齡。

在為(wei) 期1年的時間裏,9名健康誌願者服用了3種常見藥物——生長激素和兩(liang) 種糖尿病藥物。通過分析人體(ti) 基因組的標記,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受試者的平均生理年齡減少了2.5歲。

與(yu) 此同時,這些受試者的免疫係統也顯示出恢複活力的跡象。該研究結果於(yu) 2019年9月5日發表在《老化細胞》雜誌上。

8.艾滋病治療奇跡再現 “倫(lun) 敦病人”或被治愈

據英國《自然》雜誌2019年3月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一名被稱為(wei) “倫(lun) 敦病人”的艾滋病患者,經幹細胞移植治療後已18個(ge) 月未檢測到艾滋病病毒。

他可能成為(wei) 繼“柏林病人”之後艾滋病被治愈的第二人,但專(zhuan) 家們(men) 謹慎認為(wei) 療效尚需持續監測。為(wei) 治療癌症,兩(liang) 位患者還分別接受了放療和化療,這可能也有助於(yu) 消滅艾滋病病毒。不過,放療和化療均有副作用。

與(yu) “柏林病人”接受全身放療相比,“倫(lun) 敦病人”接受了相對溫和的化療。研究人員認為(wei) ,“倫(lun) 敦病人”的經驗可能更好推廣。

9.科學家培養(yang) 新型大腸杆菌能以二氧化碳為(wei) 食

北京時間2019年11月28日,在發表於(yu) 《細胞》的一篇新研究中,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men) 改造了一種通常以單糖為(wei) 食的細菌,使其可以像植物一樣通過吸收二氧化碳來構建細胞。

據悉,研究人員向大腸杆菌基因中添加一種轉化二氧化碳的酶,並去除了用於(yu) 代謝糖的其它酶,最終成功改變了它們(men) 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為(wei) 了證明它們(men) 真的不需要糖來維持生存,科學家們(men) 把這些細菌放在實驗室裏200天。

當再次對這些細菌進行研究時,研究人員發現它們(men) 已經成功地"進化"了,而且能夠在不需要糖的情況下生長。這一成果為(wei) 利用工程細菌將我們(men) 視為(wei) 廢物的產(chan) 品轉化為(wei) 燃料、食品或其他感興(xing) 趣的化合物開辟了令人振奮的新前景。

10.全球首支埃博拉疫苗獲歐盟批準上市

2019年11月12日,歐洲監管機構批準了一種疫苗,這種疫苗已經幫助控製了埃博拉病毒的致命暴發——這是針對埃博拉病毒的免疫接種首次通過這項審查。埃博拉病毒是一種烈性傳(chuan) 染病病毒,主要通過體(ti) 液傳(chuan) 播,可引發致命性出血熱。

此前,醫學研究人員已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埃博拉疫苗的研發,但大多停留在臨(lin) 床試驗階段,而Ervebo成為(wei) 了首支正式獲批用於(yu) 人體(ti) 的埃博拉疫苗。默沙東(dong) 公司也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遞交了申請,該疫苗有望於(yu) 2020年第一季度在美國獲批上市。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