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疫情之下,工業智能化提升傳統製造業“免疫力”

星之球科技 來源:工人日報2020-03-24 我要評論(0 )   

數字大腦賦能、智慧工廠上線……疫情之下,工業(ye) 智能化提升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免疫力”  紡織車間興(xing) 起“新基建”,工人溫度仍不可替代  閱讀提示  智能機械火力全開,人...

數字大腦賦能、智慧工廠上線……疫情之下,工業(ye) 智能化提升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免疫力”


  紡織車間興(xing) 起“新基建”,工人溫度仍不可替代


  閱讀提示


  智能機械火力全開,人工智能品控識別,數據挖掘深度改造……傳(chuan) 統紡織企業(ye) 年產(chan) 20萬(wan) 噸錦綸,至少要1100名工人,在恒申控股集團,這個(ge) 數字僅(jin) 為(wei) 420人,一場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ye) 互聯網為(wei) 核心的“新基建”在紡織車間裏加速推進,助力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在疫情之下“逆襲”。


  運抵碼頭的上萬(wan) 噸原料,無須裝卸、不用車輛,通過專(zhuan) 用管道就可直達廠區;原料庫存多少、消耗多少、投放多少催化劑、有沒有“跑冒滴漏”……當不少紡織企業(ye) 還在忙著尋找工人複工的時候,位於(yu) 福建省福州市的恒申控股集團生產(chan) 線上的各個(ge) 環節都已實現“智能大腦”全流程操控。如今,該公司董事長陳建龍已經開始計劃下一階段的產(chan) 能布局和生產(chan) 車間的智能化改造。


  綜合加權開機率92%、職工返廠率97.4%,產(chan) 能恢複超過110%……看著“智慧中心”大屏上實時跳躍著的數據,陳建龍感歎:“車間裏興(xing) 起的‘新基建’,讓恒申跑在了疫情前麵!”


  “智能化”化解複工難題


  3月20日,在恒申控股集團旗下的力恒錦綸聚合生產(chan) 車間,3條高速紡切片生產(chan) 線正高效運轉,5000多平方米車間裏的生產(chan) 設備都通過中控室的操作人員控製和監控。現場,15名工人戴著口罩,利用智能化生產(chan) 設備實現“零接觸”。


  同一天,在距離力恒錦綸聚合生產(chan) 車間6公裏之外的恒申合纖科技有限公司後紡車間裏,紗線在機器間“拉伸、加撚、解撚、卷繞”,30名工人穿著防靜電服來回穿梭,傳(chuan) 統紡織車間裏上百名工人大汗淋漓的場麵在這裏不見蹤影。


  在恒申控股集團,自動纏膜機、機械手臂、自動包裝線等智能設備在生產(chan) 線上得到廣泛運用,這讓疫情期間緊缺的勞動力迅速補充到生產(chan) 缺口,保證生產(chan) 線的平穩運行。


  “是智能化幫助我們(men) 將恢複產(chan) 能的勞動力需求降到了最低。”恒申合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梅震告訴記者,傳(chuan) 統紡織企業(ye) 年產(chan) 20萬(wan) 噸錦綸,至少要1100名工人,而在恒申,這個(ge) 數字僅(jin) 為(wei) 420人。


  眼下,疫情雖然尚未解除,梅震已經著手推動智能化帶來的產(chan) 能加速度。


  上午9:30,在成品絲(si) 車間,梅震正忙著和一旁的技術人員討論剛剛立項的“新基建”項目——工業(ye) 智能相機。該工業(ye) 智能相機要加載數百萬(wan) 種產(chan) 品的品質外觀信息,實現產(chan) 品外觀集中一體(ti) 化檢測,以降低大量的人力投入。用梅震的話說:“產(chan) 品過不過關(guan) ,無須人工手檢,相機一掃便知。”


  據介紹,這個(ge) 即將上馬的智能化改造項目將用於(yu) 絲(si) 餅外觀檢驗等原本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品控環節。梅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項目建成後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480萬(wan) 元,而改造後產(chan) 品合格率預計將提高0.5%,每年將創造效益超過3500萬(wan) 元。


  “數字大腦”帶來全球協同


  反向收購“世界第一”的福邦特,晉升全球規模最大的己內(nei) 酰胺生產(chan) 商;率先打通“環己酮-己內(nei) 酰胺-聚合-紡絲(si) -加彈-整經-織造-染整”全產(chan) 業(ye) 鏈……近年來,在全球擁有21家分公司、7個(ge) 研發實驗室的恒申,儼(yan) 然成為(wei) 了一個(ge) “世界工廠”。


  然而,麵對跨越亞(ya) 歐大陸的產(chan) 業(ye) 協同難題,這個(ge) 由一家“蚊帳廠”起家的本土紡織企業(ye) 並沒有太多現成可參考的經驗。


  “就算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用機器代替人工,但並不意味著就實現了智能化轉型。”在恒申控股集團董事長陳建龍看來,隻有把產(chan) 業(ye) 協同的網絡架到“天上”,通過“新基建”向“數字大腦”取經,智能工廠才能擁有靈魂。


  陳建龍在平板電腦上向記者展示了恒申“數字大腦”智能管理平台的“雛形”。這套基於(yu) “SAP ERP”框架的管理係統,實現“IoT(物聯網)+SaaS(軟件集成)+AI(人工智能)”的係統深化應用,將生產(chan) 製造、研發設計、物流倉(cang) 儲(chu) 等各環節數據合為(wei) 一體(ti) ,實現了“產(chan) 、供、銷、人、財、物”數據的實時獲取和智能挖掘。


  記者發現,透過“數字大腦”,無論是位於(yu) 福建長樂(le) 連江、江蘇南京的子公司,還是位於(yu) 荷蘭(lan) 馬斯特裏赫特的工廠車間,陳建龍都能夠實時調取生產(chan) 畫麵和產(chan) 能、庫存等各類數據並生成智能化報表,這讓疫情期間企業(ye) 跨區域調節產(chan) 能結構、分配生產(chan) 指標、減少庫存消耗成為(wei) 可能。


  “過去歐洲研發中心每年投入研發資金約1700萬(wan) 歐元,現在通過‘數字大腦’,同樣的研發課題隻需要投入850萬(wan) 歐元,這就是協同帶來的效率。”據陳建龍介紹,以往跨地區的信息傳(chuan) 遞,要耗時五六天。有了“數字大腦”的智能分解,交貨周期從(cong) 以前的一兩(liang) 周,提速到現在的4天以內(nei) ,生產(chan) 效率大幅提升。


  機械背後是不可替代的工人


  每天上午7:45,在恒申合纖技術中心內(nei) ,工程師楊越都要準時出現在電腦屏幕前,察看由前方6個(ge) 後紡車間傳(chuan) 送來的產(chan) 品指標數據。數據加載在8份表格內(nei) ,記錄著車間裏每台機器生產(chan) 產(chan) 品的物性、染色、外觀3大類共計22個(ge) 小項的指標參數。恒申集團擁有的後紡設備有110台,平均每天需要楊越檢驗並處理的數據超過2200多個(ge) 。他告訴記者:“看完並整理這些數據就需要花上半天時間。”


  “產(chan) 品毛絲(si) 率數據異常,開紡1天後仍然居高不下,檢查機械配件是否磨損老化?”“僵絲(si) 或緊點現象的頻繁出現,可能生產(chan) 工藝需要微調。”有著9年紡織工作經驗的楊越要從(cong) 這些數據之中找到異常,並通過分析這些數據為(wei) 生產(chan) 車間裏的工人提供異常原因和改進建議,跟進整個(ge) 過程。


  在不少同事眼中,楊越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智慧工廠”裏的大腦,在海量的數據中挖掘數據的價(jia) 值。為(wei) 了提升數據挖掘的自動化水平,楊越和同事們(men) 正在研究異常數據的表達規律,試圖通過開發新的分析係統,讓生產(chan) 線上的異常能夠更加快速有效地被發現,降低人工檢驗的差錯率。


  “無論是智能機械還是‘數字大腦’,都是為(wei) 了幫助工人實現更高質量的生產(chan) 和勞動。”在楊越看來,他並不擔心自己會(hui) 被這套自動化係統所取代,也不擔心工人會(hui) 被生產(chan) 線上的智能設備所代替。


  他和技術中心內(nei) 的另外兩(liang) 名工程師都來自生產(chan) 一線,分別對聚合、前紡、後紡的生產(chan) 數據進行監控與(yu) 整理。“我們(men) 能在這裏,是因為(wei) 我們(men) 擁有機器所不具備的能力和經驗。”楊越告訴記者:“工人的溫度不可替代。”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