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研究員袁開軍(jun)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團隊與(yu)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N. R. Ashfold合作,利用大連自由電子激光研究硫化氫分子光化學取得新進展,此工作是該團隊在硫化氫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方麵又一項新的成果。
硫是宇宙中較為(wei) 豐(feng) 富的元素之一,而硫化氫又被認為(wei) 是硫化物撞擊星際塵埃的優(you) 先產(chan) 物。由於(yu) 氫元素豐(feng) 度高且在星際冰中的遷移率高,所以硫化氫的豐(feng) 度SH(X)/H2S便成了科學家們(men) 研究的目標。處於(yu) 基態的硫化氫自由基和硫化氫分子都能在星際介質中被探測到,但是星際介質中探測得到的硫化氫分子的豐(feng) 度值(13%)遠遠低於(yu) 天體(ti) 化學模型的預測值。最近該團隊利用大連化物所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大連相幹光源)對這一課題開展了係統研究。研究人員測量了硫化氫在極紫外波段(122至155納米)的光解產(chan) 物,結果表明SH(X)產(chan) 物的量子產(chan) 率(Γ)有著明顯的波長依賴性。將Γ、硫化氫分子吸收譜和星際輻射場進行卷積,得到約26%的光解會(hui) 產(chan) 生SH(X)產(chan) 物,上述結果忽略了三體(ti) 解離通道產(chan) 生的SH(X)產(chan) 物,所以得到的結果偏大;若考慮三體(ti) 解離通道,那麽(me) 得到13%的光解會(hui) 產(chan) 生SH(X)產(chan) 物則成為(wei) 可能。這些結論表明有必要修正相關(guan) 的天體(ti) 化學模型。
相關(guan) 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動態化學前沿研究中心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zhuan) 項B類“能源化學轉化的本質與(yu) 調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等的支持。
大連化物所利用自由電子激光研究硫化氫分子光化學獲進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