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hui) 與(yu) 香港嶺南大學聯合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中的港資製造業(ye) 企業(ye) 數量、注冊(ce) 資本、從(cong) 業(ye) 人員總數等均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港資製造業(ye) 企業(ye) 對內(nei) 地及香港經濟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報告指出,從(cong) 2014年至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中的港資製造業(ye) 企業(ye) 數量從(cong) 20006家升至21345家,注冊(ce) 資本從(cong) 3016億(yi) 元人民幣升至3177億(yi) 元人民幣,從(cong) 業(ye) 人員總數從(cong) 257萬(wan) 人增至約271萬(wan) 人。這類企業(ye) 的營業(ye) 利潤從(cong) 2015年的451億(yi) 元人民幣增至2017年的540億(yi) 元人民幣。
研究項目主持人、香港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周文港表示,港商在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開設工廠,擴大了就業(ye) 崗位,幫助相關(guan) 城市積累一定的經濟和技術基礎,有力推動地區工業(ye) 化和城市化進程。
根據該報告調查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中的港資製造業(ye) 企業(ye) 對香港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報告指出,不少港商在香港和內(nei) 地的業(ye) 務均采用由香港服務業(ye) 提供的專(zhuan) 業(ye) 服務,進而帶動了與(yu) 貿易相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服務需求。
據報告估算,粵港澳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中,港資製造業(ye) 企業(ye) 在內(nei) 地及香港使用香港專(zhuan) 業(ye) 服務的開支,以“融資貸款及其他金融服務”及“物流、物料或零件采購及倉(cang) 儲(chu) 管理”方麵的金額最高,分別合共約117億(yi) 港元及114億(yi) 港元,其次為(wei) “生產(chan) 機組安裝設計和保養(yang) ”“會(hui) 計、財務及審計”等。這表明雖然目前許多港商的生產(chan) 基地已遷至內(nei) 地,但仍然與(yu) 香港經濟體(ti) 係保持聯係,為(wei) 香港本地服務業(ye) 的發展作出貢獻。
報告指出,隨著經營環境不斷改變及政策的推動,港資製造業(ye) 企業(ye) 的經營方式已發生改變。有別於(yu) 早年大多數港商以“三來一補”形式進駐珠三角,目前76.8%的受訪企業(ye) 為(wei) 獨資經營,業(ye) 務市場也由以往依賴出口改為(wei) 兼營出口和內(nei) 銷。有超過60%的受訪企業(ye) 在內(nei) 地進行生產(chan) 的同時,還兼顧原創設計、品牌生產(chan) 等。上述數據反映不少港商已投入內(nei) 銷市場,銷售策略逐漸向內(nei) 外需兼顧的結構轉型,企業(ye) 主要業(ye) 務的運營模式也愈趨多樣化。
據介紹,此次研究由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hui) 委托香港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耗時逾一年完成。除在2019年3月至7月以問卷形式訪問400家在粵港澳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設廠的港資企業(ye) 外,研究團隊還進行了15次深入訪談和3場焦點小組對話,對象包括廠商代表、公營機構人員和專(zhuan) 家學者等。同時,研究團隊通過挖掘大數據等方式,希望更全麵地反映出港資製造業(ye) 企業(ye)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nei) 的經營狀況。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