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和製造業深度融合

星之球科技 來源:光明網2020-07-06 我要評論(0 )   

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wei) 基礎的數字經濟已成為(wei)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但相較於(yu) 在消費領域的應用和推進速度,我國企業(ye) 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仍處於(yu) 起步期,特別是製造業(ye) ...

      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wei) 基礎的數字經濟已成為(wei)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但相較於(yu) 在消費領域的應用和推進速度,我國企業(ye) 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仍處於(yu) 起步期,特別是製造業(ye) 領域數字化程度亟待提高。製造業(ye) 為(wei) 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應成為(wei) 推動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發展的主攻方向和關(guan) 鍵突破口。


  當前,數字經濟與(yu) 製造業(ye) 融合麵臨(lin) 幾個(ge) 方麵的問題:一是核心技術仍然掌握不足。在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製造業(ye) 領域,缺少長期的實踐檢驗和經驗沉澱,在賦能後如何獲取價(jia) 值創造方麵仍在摸索前進,在傳(chuan) 感器、芯片、控製器等核心元器件,設計開發工具、仿真測試工具、製造執行係統等工業(ye) 軟件,工業(ye) 互聯網、工業(ye) 雲(yun) 、工業(ye) 大數據等網絡應用方麵的核心技術實力和自主創新水平亟待提升,在標準、檢測和服務體(ti) 係方麵急需加快建設完善。國產(chan) 基礎軟件對核心技術掌握不夠深入,產(chan) 品功能、用戶體(ti) 驗、穩定性和成熟度等與(yu) 國外主流產(chan) 品仍存在一定差距,基礎軟件、核心工業(ye) 軟件的外資壟斷程度較高。二是融合程度有待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ye) 與(yu) 傳(chuan) 統製造企業(ye) 對融合的認知存在差異。很少有企業(ye) 能夠意識到在製造全生命周期產(chan) 生的大量數據資源具有提升生產(chan) 效率、降低成本損耗等戰略價(jia) 值,依然存在著重硬件輕軟件、重製造輕服務、重規模輕質量的觀念,企業(ye) 間及內(nei) 部部門間也缺乏數據互通的有效機製,數據價(jia) 值難以有效挖掘利用。另一方麵,部分信息技術企業(ye) 雖然了解深度挖掘數據資源的重要性,但對製造企業(ye) 的主要業(ye) 務流程及工藝流程缺少掌握,難以準確、有效地滿足製造企業(ye) 的實際運營功能需求。三是專(zhuan) 業(ye) 技能人才及跨界人才缺乏。高素質人才的結構性短缺成為(wei) 製約融合發展的關(guan) 鍵瓶頸。當前,大多數人才分布在傳(chuan) 統的產(chan) 品研發和運營領域,深入掌握工業(ye) 大數據采集與(yu) 分析、先進製造流程及工藝優(you) 化、數字化戰略管理、製造業(ye) 全生命周期數據挖掘等領域專(zhuan) 業(ye) 技能人才的總量還是相對較少。同時,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領域,也嚴(yan) 重缺乏深入了解傳(chuan) 統製造業(ye) 運作流程與(yu) 關(guan) 鍵環節,能夠在細分垂直領域深度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改造的跨界人才。


  數字經濟包括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兩(liang) 大部分,前者主要指信息通信產(chan) 業(ye) ,包括電子信息製造業(ye) 、電信業(ye)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互聯網行業(ye) 等;後者主要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由於(yu) 應用數字技術所帶來的生產(chan) 數量和生產(chan) 效率提升,其新增產(chan) 出構成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經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重要領域,建立產(chan) 業(ye) 互聯網優(you) 勢,推動數字經濟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需要在以下幾個(ge) 方麵聚力:


  聚力頂層設計,營造良好環境。一是統一標準。數字經濟在製造業(ye) 領域的滲透推廣,必須要有統一的製造標準。我國目前已完成首批7項智能製造標準立項,建議加快立項進程,盡快構建較為(wei) 完善的智能製造標準體(ti) 係,培育本土智能製造綜合解決(jue) 方案提供商。同時,應積極參與(yu) 全球智能製造標準製定,發揮製造規模、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綜合優(you) 勢,與(yu) 德國等開展合作,尋求在全球框架中的參與(yu) 權和話語權。二是財稅和金融支持。引導財政資金積極投向符合條件的數字經濟關(guan) 鍵技術研發及示範應用領域。積極探索有利於(yu) 數字經濟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對處在起步階段、規模不大但有發展潛力的新經濟形態,落實好相關(guan) 稅收減免和扶持政策,逐步清理不合理的、阻礙數字經濟發展的收費項目。鼓勵科創板和創業(ye) 板在實施注冊(ce) 製的基礎上,為(wei) 數字經濟企業(ye) 從(cong) 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提供便利。支持符合條件的數字經濟企業(ye) 發行公司債(zhai) 券,開展知識產(chan) 權質押融資,探索股權和債(zhai) 權相結合的融資服務。完善信用支撐體(ti) 係建設,加強對數字經濟企業(ye) 有關(guan) 信用記錄、風險預警、違法失信行為(wei) 等信息的在線披露和共享。三是改善環境。積極引導企業(ye) 逆勢求變、迎難圖新,加快數字化轉型,鼓勵企業(ye) 解決(jue) “不敢轉”“不會(hui) 轉”“不能轉”等一係列製約發展的現實問題。大力推進區域數字化、行業(ye) 數字化和企業(ye) 數字化等促進中心建設,引導建設數字化轉型開源社區,加強平台、算法、服務商、專(zhuan) 家、人才、金融等有利於(yu) 數字化轉型的公共服務的建設,降低數字產(chan) 業(ye) 化與(yu) 產(chan) 業(ye) 數字化的轉型門檻和成本。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建立包容審慎的監管製度,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製化營商環境,著力激發企業(ye) 創新活力。


  聚力自主可控,助推數字產(chan) 業(ye) 化。一是培育壯大核心引領產(chan) 業(ye) ——大數據和物聯網產(chan) 業(ye) 。突破海量數據存儲(chu) 、數據清洗、可視化、邊緣計算等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支持數字工廠、數字醫療等新產(chan) 品新產(chan) 業(ye) 發展。二是超前布局前沿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新一代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積極發展新型芯片、基礎軟件、智能硬件,支持開展智能建模和自然語言處理等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大力發展高端數控機床和工業(ye) 機器人,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ye) 領域的應用。三是加快發展關(guan) 鍵基礎產(chan) 業(ye) ——新一代信息技術製造業(ye) 。支持發展基於(yu) IPv6、5G商用的信息網絡設備和信息終端產(chan) 品及係統應用,積極推進第三代北鬥導航高精度芯片、太赫茲(zi) 芯片等產(chan) 業(ye) 化及應用,加快開發智能器件等基礎軟硬件產(chan) 品。


  聚力智能製造,促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一方麵,引導和支持企業(ye) 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力度,推動數字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產(chan) 業(ye) 鏈環節全流程應用,形成協同設計、雲(yun) 製造、虛擬製造等新製造模式。積極推進工業(ye) 互聯網、5G技術、人工智能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廣泛利用新技術對企業(ye) 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積極促進技術革新和設備更新,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加快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加速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脫胎換骨”,推動我國製造業(ye) 向智能、高端、綠色、服務方向轉型升級。另一方麵,聚焦產(chan) 業(ye) 智能化和智能產(chan) 業(ye) 化,積極拓展“智能+製造”的表現形式,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量子科技、5G商用、生物和海洋技術等戰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育一批智能製造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此外,圍繞自動控製與(yu) 感知、核心軟件、工業(ye) 雲(yun) 與(yu) 智能服務平台、工業(ye) 互聯網等,強化新型基礎能力和平台設施建設,為(wei) 數字工廠、智能工廠提供信息基礎支撐,以適應數字經濟時代對製造業(ye) 基礎設施網絡的要求,降低企業(ye) 數字化成本。


  聚力融合發展,構建良好生態。一是打造國家級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加快啟動國家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建設,依托行業(ye) 協會(hui) 、大型互聯網企業(ye) 等,圍繞優(you) 勢行業(ye) ,優(you) 先建設一批開放性、共享性、公益性的國家級工業(ye) 互聯網平台。依托工業(ye) 互聯網統籌部署“產(chan) 業(ye) 大腦”開放平台,引導並支持各骨幹製造企業(ye) 與(yu)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領軍(jun) 企業(ye) 形成戰略合作,以工業(ye) 互聯網的部署、連接及實施為(wei) 導向,共建和推廣“產(chan) 業(ye) 大腦”開放平台,完善製造業(ye) 創新基礎設施。二是引導優(you) 勢企業(ye) 建設行業(ye) 互聯網平台。支持有能力的製造型企業(ye) 發展大型工業(ye) 雲(yun) 平台,鼓勵互聯網公司搭建第三方工業(ye) 雲(yun) 平台,引導現有工業(ye) 電子商務平台向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轉型,支持中小企業(ye) 把業(ye) 務向雲(yun) 端轉移,引導工業(ye) 數據、信息係統、管理軟件等向雲(yun) 平台遷移。積極培育數字經濟的領軍(jun) 企業(ye) ,打造數字虛擬產(chan) 業(ye) 園和數字虛擬產(chan) 業(ye) 集群,突破傳(chuan) 統物理邊界限製,充分發揮企業(ye) 間的協同倍增效應。三是積極開展跨界人才培育的示範工作。以前瞻性培育既具備數字化思維和能力,又熟悉製造業(ye) 發展模式及流程的跨界人才為(wei) 導向,在持續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體(ti) 製機製的同時,選擇一批國內(nei) 重點高校,開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學科的教學試點工作,以本科生教育為(wei) 主,適度適時地向研究生教育延伸,並根據實踐需要再向繼續教育、成人教育、遠程教育延伸,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立體(ti) 化的跨界人才教學培育體(ti) 係。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