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三維圖,導入材料,設備運轉,激光照射……一件3D打印樣品即刻成形。9月4日,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國創中心)的激光先進製造實驗室內(nei) ,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幕“日常”。
自去年初獲批建設以來,這家國家級創新中心裏,“日常”進行著綠色節能技術、智能化關(guan) 鍵技術等七大技術領域的科研攻關(guan) 。領銜的,則是一群“雙創”的博士們(men) 。比如,中心裏的激光先進製造研究所和工業(ye) 智能研究所,四位博士構成的“科研F4”組合,就“創”出了一番新事業(ye) 。
自立門戶,讓3D打印“植入”軌道交通
早在三年前,畢業(ye) 於(yu) 華中科技大學的光學工程專(zhuan) 業(ye) 博士馬明明,就在琢磨一件事:增材製造(3D打印)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應用已如魚得水,但在軌道交通領域卻還較為(wei) 空白,是否這項先進技術能順利“嫁接”?
為(wei) 此,他先後到西安、上海等地調研考察。他發現,3D打印技術的引入,有望讓零件使用壽命提升20%,縮短研發周期30%,節省開模成本60%……這讓他激情澎湃,躍躍欲試“自立門戶”,創新創業(ye) 。
去年6月,激光先進製造研究所在國創中心成立,並確立了增材製造、激光清洗和激光焊接三大主研方向。此後,研究所還迎來了材料研究的博士張月,和十餘(yu) 名雙一流本碩畢業(ye) 技術人員。
算上疫情影響期,到現在也就一年零三個(ge) 月時間,團隊啟動的增材製造項目,已搭建好了生產(chan) 基地,受電弓部件、受流器配件等樣品快速“打印”麵世,並實現了市場推廣。“產(chan) 品較小,但能助力軌道交通裝備行業(ye) 關(guan) 鍵部件擺脫傳(chuan) 統工藝製約。”馬明明說。
此外,他們(men) 還建立了麵向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激光清洗實驗室,開發了從(cong) 高功率到低功率、從(cong) 短脈衝(chong) 到連續光、從(cong) 短聚焦到長聚焦的激光清洗裝備,並實現了軌道交通裝備檢修中輪軸激光清洗、電機外殼激光清洗和鋁型材焊前激光清洗等技術應用場景。
在這裏,參與(yu) 博士創新項目的新秀廖寧寧,則推動了激光焊接實驗室的建設,組團自主研製了麵向解決(jue) 軌道交通裝備部件焊接熱變形難題的激光複合焊接工藝與(yu) 裝備……
為(wei) 軌道交通裝備“聯”上工業(ye) 互聯網
除了引入時髦的3D打印,國創中心還有一群博士,瞄準了智能製造界“新寵”——工業(ye) 互聯網。工業(ye) 智能研究所,在基礎研究深耕多年的機械專(zhuan) 業(ye) 博士劉翊的領隊創建下,應運而生。在誌同道合的留美“海歸”博士劉凱,和十餘(yu) 名計算機與(yu) 軌道交通學科專(zhuan) 業(ye) 背景的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他們(men) 從(cong) 打造全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ye) 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著手,瞄準智能感知硬件和智能分析軟件研發的目標出發。
很快,劉翊帶領下,第一個(ge) 科研攻關(guan) 項目“基於(yu) 運行狀態預測的城軌車輛轉向架可視化協同維修方法”,就入選了湖南省重點研發項目。研究所也形成了第一個(ge) 進入市場的“中車株機設備信息化係統”,上線運營半年多,已實現對超2萬(wan) 台設備的實時管理,提高設備管理效率和安全透明度的同時,化解了以往依賴人工電話報修,無法實時觀察所有設備故障的尷尬。
而基於(yu) 工業(ye) 互聯網平台的建設優(you) 勢,新型動車組狀態監控係統項目、地鐵車輛診斷係統項目等訂單相繼獲簽。
“作為(wei) 行業(ye) 和湖南省唯一一家國家級創新中心,在創立之初,我們(men) 就將自身定位為(wei) 不與(yu) 高校爭(zheng) 學術之名,不與(yu) 企業(ye) 爭(zheng) 產(chan) 品之利,站在行業(ye) 巨頭肩膀上,集合現有技術優(you) 勢資源,通過自主創新、協同創新、聯合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的發展模式,著力突破核心技術、國際壁壘,發展四新四基。現在看,開局良好。”國創中心主任李林肯定。
而截至目前,“博士F4”領銜下,國創中心已先後斬獲了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一項國家工業(ye) 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兩(liang) 項湖南省重點研發計劃和一項長株潭重大標誌性創新示範工程,一項湖南省重點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培育計劃……
這裏的雙創氛圍,越來越濃鬱。這不,今年6月,中心又來了新創業(ye) 者——專(zhuan) 注機器學習(xi) 、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博士後王彧弋,新的雙創故事,即將上演。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