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從(cong) 2010年起連續十年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在中國經濟的崛起過程中,中國製造業(ye) 的表現尤為(wei) 搶眼:擁有41個(ge) 工業(ye) 大類、207個(ge) 工業(ye) 中類、666個(ge) 工業(ye) 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當中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那麽(me) ,中國製造為(wei) 什麽(me) 成功?中國市場的生存法則是什麽(me) ?中國製造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對於(yu) 這些疑問,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郭斌在其所著《大國製造:中國製造的基因優(you) 勢與(yu) 未來變革》一書(shu) 中,基於(yu) 自己提出的“追趕階梯理論”做了明確的解答。
解讀中國製造的優(you) 勢來源
對於(yu) 中國製造的競爭(zheng) 力來源,一些中外學者和媒體(ti) 歸納為(wei) 三點:一是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you) 勢;二是作為(wei) 後發國家所具有的模仿優(you) 勢;三是製度性的優(you) 勢。作者雖然也認可這三點優(you) 勢的作用,但認為(wei) 總結得還不夠全麵。作者在書(shu) 中直截了當地提出了自己對這個(ge) 問題的思考:“我們(men) 需要一種與(yu) 以往不同的理論來解釋中國製造崛起背後的關(guan) 鍵因素,因為(wei) 那些普遍的因素無法完全解釋一些與(yu) 眾(zhong) 不同的現象――雖然我們(men) 並不否認上述因素對於(yu) 中國製造崛起所產(chan) 生的影響。這種新的解釋框架,必然與(yu) 中國情境的特殊性有關(guan) 。”
於(yu) 是基於(yu) 這樣的認識,作者在書(shu) 中補充了一種對中國製造業(ye) 優(you) 勢來源的解讀方式――追趕階梯理論。
作者“追趕階梯理論”的產(chan) 生前提是,中國製造業(ye) 的發展過程是伴隨著中國經濟和中國製造業(ye) 的追趕過程,這包含了市場追趕過程和技術追趕過程。作者將中國企業(ye) 所形成的市場結構看作是一個(ge) “階梯”,形成了“市場階梯”的概念,其含義(yi) 為(wei) :一方麵,每個(ge) 企業(ye) 都會(hui) 出現在這個(ge) 市場階梯的某個(ge) 定位上,而這個(ge) 定位取決(jue) 於(yu) 它當前的質量水準和技術水平。由於(yu) 追趕過程中企業(ye) 都會(hui) 不斷通過學習(xi) 沿著市場階梯向上遷移,因而這個(ge) 過程就非常像我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爬樓梯的情形。另一方麵,處於(yu) 這個(ge) 市場階梯中的任何一家企業(ye) ,它們(men) 與(yu) 階梯中鄰近的企業(ye) (處於(yu) 相鄰的上端或下端)之間的知識差距是它們(men) 與(yu) 整個(ge) 階梯中任何其他企業(ye) 之間的知識差距當中最小的,因而這些鄰近的企業(ye) 也是它們(men) 易於(yu) 進行知識引入、學習(xi) 和模仿的對象。由於(yu) 這些鄰近的企業(ye) 都會(hui) 從(cong) 它們(men) 各自鄰近的上端企業(ye) 進行學習(xi) 和模仿,這樣就導致市場階梯頂端的企業(ye) 所帶來的先進知識,包括技術知識和管理經驗,都可以逐級地被吸收消化,轉換為(wei) 下一級企業(ye) 所能夠理解和吸收的知識,從(cong) 而使整個(ge) 市場階梯中的企業(ye) 都有可能從(cong) 中獲益。
作者認為(wei) 中國的市場階梯具有三個(ge) 特性:龐大的本土市場規模、高度分割的市場結構以及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而這三大特性推動了中國製造業(ye) 的進步。比如,“高度分割的市場結構”使中國企業(ye) 在追趕的早期階段,可以避開跨國企業(ye) 盤踞的高質高價(jia) 市場,較為(wei) 容易地開發那些被忽視的低端市場、邊緣市場等以求得生存和發展。例如,華為(wei) 就是從(cong) 邊緣市場出發,通過“農(nong) 村包圍城市”策略來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技術體(ti) 係,為(wei) 未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技術追趕過程是對作者“追趕階梯理論”的另一個(ge) 重要的解讀視角。作者在解讀中提出了“技術階梯”的概念,即如果我們(men) 把一個(ge) 特定的產(chan) 業(ye) 當中存在於(yu) 中國市場的企業(ye) ,包括本土企業(ye) 和外國企業(ye) ,按照它們(men) 的技術能力水平從(cong) 低到高進行排列,它們(men) 將會(hui) 形成一個(ge) 類似於(yu) 市場階梯的技術階梯。對此,作者還吸收了美國經濟學教授加裏·H·傑弗遜和托馬斯·G·羅斯基的研究成果。在1994年,他們(men) 就已經關(guan) 注到中國的創新係統存在著一個(ge) 相對較為(wei) 連續的技術階梯,他們(men) 把這個(ge) 階梯稱為(wei) “質量階梯”。他們(men) 還提到,在當時的中國,如果以技術水平劃分的話,由上至下存在著跨國公司、合資企業(ye) 、大型國有企業(ye) 、小型國有企業(ye) 、鄉(xiang) 鎮企業(ye) 、私人企業(ye) 這樣的一個(ge) 階梯。由於(yu) 這個(ge) 階梯具有較高的連續性,每一階梯都從(cong) 外部為(wei) 它的下一階梯起到技術吸收和傳(chuan) 遞的作用。具體(ti) 到現實而言,合資企業(ye) 在吸收和轉換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後,通過一種技術溢出機製把該技術傳(chuan) 遞到大型國有企業(ye) ,而大型國有企業(ye) 通過產(chan) 業(ye) 關(guan) 聯、技術外溢機製把技術轉換成小型國有企業(ye) 以及私人企業(ye) 能夠接受的方式。比如,許多鄉(xiang) 鎮企業(ye) 的技術就是來源於(yu) 國有企業(ye) ,以至於(yu) 在一些研究文獻中把鄉(xiang) 鎮企業(ye) 中來自國有企業(ye) 的技術人員稱為(wei) “星期天工程師”,因為(wei) 他們(men) 是利用周末去鄉(xiang) 鎮企業(ye) 提供技術指導、開發產(chan) 品,或者是現場解決(jue) 鄉(xiang) 鎮企業(ye) 所麵臨(lin) 的生產(chan) 工藝和技術問題。一些地方政府為(wei) 了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也很鼓勵這樣的技術轉移形式。
追逐中國製造奇跡的法則
作者在自己提出的“追趕階梯理論”基礎上,還歸納了9條中國製造業(ye) 的“中國市場的生存法則”,如“捕捉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以低成本製造能力為(wei) 基礎”“整合本地化創新”……這9條法則並不是作者的原創,它們(men) 都來自企業(ye) 的實際經營過程,是作者對企業(ye) 發展有效經驗的“歸納”。
比如,“整合本地化創新”。一些人對中國製造業(ye) 有一個(ge) 誤解,以為(wei) 中國製造業(ye) 很少創新,其競爭(zheng) 力主要來源於(yu) 低廉的價(jia) 格。作者對此不僅(jin) 做了正麵否定,還引用刊登在2012年《麥肯錫季刊》上一篇名為(wei) 《給CEO的一份在中國創新的指南》作為(wei) “旁證”。這篇文章有這樣一個(ge) 觀點:許多來自發達國家的高管誤解了“山寨”現象,以為(wei) 這隻不過是對來自其他市場中的創新所做的單純複製。盡管這種做法確實存在,但是那些采取山寨模式開發的產(chan) 品實際上也包含了不少專(zhuan) 門針對中國市場情景而開發的產(chan) 品特性。為(wei) 了進一步說明,作者在本書(shu) 中還舉(ju) 了DVD超清糾錯功能的例子。在2000年之前,中國市場中視頻碟盤的生產(chan) 質量常常存在著瑕疵,因此在播放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卡死的現象。針對這種中國市場的特定需求,一些VCD和DVD播放器的生產(chan) 企業(ye) 就研發了“超強糾錯”功能,從(cong) 硬件或軟件層麵解決(jue) 了這個(ge) 播放問題,用戶也因此獲得了流暢的觀看體(ti) 驗。
又比如,作者將“捕捉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視為(wei) 中國市場生存法則的前提。由於(yu) 中國本土企業(ye) 的整體(ti) 實力尚遜於(yu) 西方跨國公司,所以本土企業(ye) 一方麵要避開跨國公司的鋒芒,不與(yu) 其硬碰硬地直接競爭(zheng) ,另一方麵則要利用自己對中國市場需求的天然的理解優(you) 勢,積極出擊,捕捉那些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在這方麵突出的一個(ge) 例子就是杭州娃哈哈於(yu) 1998年5月投產(chan) 的“非常可樂(le) ”。由於(yu) 當時可口可樂(le) 和百事可樂(le) 在一二線城市已經形成了極強的品牌影響力,因此,娃哈哈利用小城鎮和農(nong) 村地區的消費者尚未形成穩定的品牌認知的時機,將“非常可樂(le) ”推向這些地區銷售,成功地使“非常可樂(le) ”成為(wei) 當時中國碳酸飲料市場排名第三的品牌。
作者認為(wei) ,這9條法則並非不可更改,但是理解這些規則可以幫助這個(ge) 市場中的參與(yu) 者更好地理解所麵對的競爭(zheng) ,以及需要思考的原則,從(cong) 而提高自己在這個(ge) 市場中生存和成功的概率。
重圍下的負重追趕
“追趕階梯理論”不僅(jin) 可以解釋中國製造輝煌的過去,它對中國製造的未來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這還是因為(wei) “追趕階梯理論”賴以發揮作用的兩(liang) 大撒手鐧――“市場階梯”下的市場追趕和“技術階梯”下的技術追趕。相對技術層麵,市場層麵的情況較為(wei) 簡單明確。作者借助諸多的統計信息作出判斷:由於(yu) 消費者數量的增長以及消費的升級,將使整個(ge) 市場階梯各個(ge) 層次的需求被不斷釋放出來。所以,“市場追趕”下的發展“紅利”還比較豐(feng) 厚,“市場追趕”穩步開展即可。
但是,在技術層麵上,形勢就比較嚴(yan) 峻了。一方麵,目前中國製造在技術鏈的廣度和底層核心方麵,與(yu) 技術先進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對外依賴度很高,備受製約。另一方麵,作者在寫(xie) 作該書(shu) 時就已看到中國的一些高科技公司因受到外國政府的打壓而處境被動。在這種嚴(yan) 峻的形勢下,希望依靠“技術階梯”以技術溢出、外溢機製來實現技術追趕,已然有些力不從(cong) 心了,需要補充其他實現技術追趕的利器。對此,作者認為(wei) ,一方麵中國要更好地融入全球產(chan) 業(ye) 鏈,以此來實現“技術追趕”,另一方麵也希望中國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無疑,在現今的外部壓力下,中國製造業(ye) 更迫切希望通過自主創新來開發出自己的高科技產(chan) 品、技術、工藝、材料等。作者就此提出了很多有益的看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三點:一是研發經費要提高投入的產(chan) 出效率;二是中國的大學科研機構要“重回象牙塔”,承擔起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上的支撐責任;三是針對技術鏈上的短板,需要采取產(chan) 業(ye) 政策與(yu) 市場機製結合的方式支持一些次優(you) 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在技術鏈的底層技術領域上。這些我們(men) 稱之為(wei) 次優(you) 的‘備胎’技術,它們(men) 存在的意義(yi) 並不完全是最終在市場中成為(wei) 實際應用的技術或產(chan) 品,它們(men) 存在的最大意義(yi) 是讓我們(men) 在全球產(chan) 業(ye) 博弈中擁有替代選項和博弈籌碼。
作者的三點建議,現在看來還是很有現實指導意義(yi) 的,比如他提到的“備胎”技術,就會(hui) 讓我們(men) 聯想到當今中國最著名的本土手機生產(chan) 商在遭受外國政府打壓後所憤然喊出的“備胎轉正”……
逆水行舟、負重前行,中國製造正步入轉型升級的關(guan) 鍵期。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