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2020年度光穀瞪羚企業(ye) 榜單正式出爐(名單見文末),中軟國際等460家企業(ye) 成功入選。其中,成長最快的快遊互動,近兩(liang) 年營收複合增長率達843%。
分析
26家瞪羚營收首次破億(yi)
光穀瞪羚呈現高速成長態勢。460家光穀瞪羚在2017-2019年的總營業(ye) 收入分別為(wei) 100.8億(yi) 元、149.5億(yi) 元和227.0億(yi) 元,2018、2019年同比增長率分別為(wei) 48.4%和51.8%,近兩(liang) 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0.1%。
460家光穀瞪羚中,2019年營收在5000萬(wan) 元以下的企業(ye) 有318家,營收在5000萬(wan) 至1億(yi) 元的企業(ye) 有90家,營收在1億(yi) 至3億(yi) 元的企業(ye) 有44家,營收超過3億(yi) 元的企業(ye) 有8家。2019年營收規模過億(yi) 元的光穀瞪羚共52家,較2017年數量增加38家,合計實現營業(ye) 收入103.6億(yi) 元,占光穀瞪羚總營業(ye) 收入的45.6%。其中,營業(ye) 收入首次突破1億(yi) 元的光穀瞪羚有26家。
小驢機器人公司產(chan) 品。
光穀瞪羚經營情況向好。2017-2019年,實現盈利的光穀瞪羚分別有219家、272家和348家,分別創造利潤達到11.2億(yi) 元、19.3億(yi) 元和30.4億(yi) 元,複合增長率為(wei) 64.5%。2019年實現盈利的348家光穀瞪羚,人均營業(ye) 收入超過60萬(wan) 元。
光穀瞪羚研發投入持續增長。2017-2019年,460家光穀瞪羚平均研發投入強度均高於(yu) 13.4%。2019年,460家光穀瞪羚的研發投入總計30.5億(yi) 元,平均每家企業(ye) 研發投入為(wei) 超過660萬(wan) 元,近兩(liang) 年研發投入的複合增長率為(wei) 45.0%。
光穀瞪羚分布於(yu)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460家光穀瞪羚分布於(yu) 國家、省市在東(dong) 湖高新區重點布局的產(chan) 業(ye) 方向,包括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和半導體(ti) 顯示、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且遍布各細分行業(ye) 。
武漢智象機器人研發的智能化車庫,通過抓取幫助司機停車。
新生代企業(ye) 不斷湧現。光穀創新創業(ye) 企業(ye) 群體(ti) 加速壯大成長,不斷有創業(ye) 企業(ye) 成長為(wei) 光穀瞪羚。460家光穀瞪羚中,成立時間在2014年至2016年的企業(ye) 數量位列前三,近三年成立的光穀瞪羚有72家,其中3家企業(ye) 成立於(yu) 2019年,28家企業(ye) 成立於(yu) 2018年,41家企業(ye) 成立於(yu) 2017年。新晉瞪羚培育成效顯著,2020年,新晉瞪羚數量達155家,超過光穀瞪羚總數的三分之一,合計實現營收57.2億(yi) 元,近兩(liang) 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30.9%。
惟景三維公司產(chan) 品
截至目前,共有12家光穀瞪羚先後登陸資本市場,占東(dong) 湖高新區近十年上市公司的六成。其中,2015年、2016年各有1家光穀瞪羚上市;2018年有2家光穀瞪羚上市;2019年有4家光穀瞪羚上市,2020年(截至11月)有4家光穀瞪羚上市。此外,今年7月,首批新三板精選層企業(ye) 微創光電順利掛牌。
光穀瞪羚從(cong) 入榜到上市平均需要5.5年。在資本的推動下,光穀瞪羚上市步伐加快,上市光穀瞪羚從(cong) 創立到上市平均需要12年。鬥魚是上市速度最快的光穀瞪羚,僅(jin) 用了4年。企業(ye) 從(cong) 首次進入光穀瞪羚榜單到上市普遍需要4至8年,其中有7家企業(ye) 在首次進入光穀瞪羚榜單後的5年內(nei) 即上市。
故事
多家企業(ye) 有“985基因”
武漢天際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yu) 2011年,9年前,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教授鄧非牽頭在光穀成立該公司,推動測繪、遙感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近年,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多個(ge) 攝影測量和建模係統,被廣泛應用於(yu) 國土測繪、軍(jun) 警防務、應急指揮等領域。目前,該公司已獲得軟件著作權25項,發明專(zhuan) 利8項。就在上月,該公司還獲得了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
與(yu) 天際航同樣有著“985高校基因”的,還有另一家上榜企業(ye) 。2016年,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教授王春明,在光穀創立武漢翔明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針對軌道交通車體(ti) 製造、航空航天裝備生產(chan) 等行業(ye) 的高精度、高效率清洗需求,該公司專(zhuan) 門研發了能直接安裝到焊接生產(chan) 線上的激光清洗機。目前,這一技術被廣泛應用到複興(xing) 號及多款軌道交通車輛的生產(chan) 線上。此外,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多款手持式、便攜式激光清洗設備廣受市場好評,近三年出貨量年均增長率超過50%。
武漢芘芘薇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an) 的魔芋潔膚棉
武漢芘芘薇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曉軍(jun) 創業(ye) 前,有著與(yu) 鄧非及王春明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2012年,曾在某國有進出口公司和某外資企業(ye) 擔任過負責人的王曉軍(jun) 來到光穀,搞起了魔芋纖維的深加工。經過數年研發,王曉軍(jun) 成功將“土疙瘩”開發成魔芋潔膚棉、魔芋麵膜等多款美妝產(chan) 品。目前,這些產(chan) 品被出口到美洲、歐洲、澳洲等數十個(ge) 國家和地區。
名單 看看有沒有你的企業(ye) ?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