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hui) 議,審議《關(guan) 於(yu) 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提到,“促進長江中遊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發展”。
長江中遊城市群涵蓋31個(ge) 城市,人口數量約1.7億(yi) 人,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chan) 總值約9.4萬(wan) 億(yi) 元,GDP超2000億(yi) 元城市達18個(ge) 。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代表團均圍繞“長江中遊城市群一體(ti) 化發展”,以代表團名義(yi) 向大會(hui) 提出建議,支持湘鄂贛三省構建“中三角”創新共同體(ti) ,共同建設“中三角”中部科學城,與(yu) 成渝地區的西部科學城相呼應。
3月中旬,湖北省黨(dang) 政代表團先後到訪江西、湖南,推動三省深化合作交流,完善常態長效交流合作機製,推進長江中遊城市群協同發展,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湖北省委書(shu) 記應勇在兩(liang) 地都提出,“以體(ti) 製機製為(wei) 保障,以基礎設施為(wei) 支撐,以產(chan) 業(ye) 協作為(wei) 基礎,以長江大保護為(wei) 重點,以平台載體(ti) 為(wei) 紐帶,以公共民生服務為(wei) 抓手”,以此作為(wei) 湖北與(yu) 江西、湖南深化務實合作的具體(ti) 路徑。
據介紹,近年來,三省之間密集互動,相繼出爐《武漢共識》《長沙宣言》《南昌行動》等一係列重要框架協議和具體(ti) 合作文件,旨在“握緊拳頭,加強合作”,攜手打造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級城市群。
記者從(cong) 長江中遊城市群城市合作秘書(shu) 處獲悉,接下來,長江中遊城市群合作會(hui) 越來越多。辦事,跨區域政務服務網將加快互聯互通、電子證照信息共享,探索營商環境重點領域、民生領域等“一地受理、一次辦理”;創新,正在推進長江中遊城市群大型儀(yi) 器共享平台與(yu) 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數據共享;評標,“5G+區塊鏈”遠程異地評標將合作開展,共享優(you) 質專(zhuan) 家資源;生活,長江中遊城市群“一碼通域”正在推動,多碼互認將為(wei) 市民提供數字身份認證、交通出行、公共服務、互動服務等多元化服務內(nei) 容;看病,異地就醫醫保直接結算範圍進一步擴大,擴展定點醫院和醫療機構名單,費用結算便利。
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ye) 的觸角最為(wei) 敏銳。2020年,在長沙拚搏7年的茶顏悅色,將出省第一站選在武漢,並且一口氣簽下20多家門店。創始人孫翠英的理由是,武漢和長沙離得近,方便管理,有什麽(me) 問題,一個(ge) 半小時的高鐵就到了。
2015年,三省交界處還有18處“斷頭路”需要打通;2016年,武漢、長沙、南昌之間形成“兩(liang) 小時城際高鐵交通圈”;如今,三城之間的時空距離縮短至1.5小時。
在江西九江港,碼頭上車輛穿梭,貨場上堆滿集裝箱,一派繁忙。“今年港區集裝箱吞吐量預計突破70萬(wan) 標箱。”上港集團九江港務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周雍記介紹,“今年九江港將修建鐵路專(zhuan) 線,直接對接京九線,助推‘中三角’城市群的武漢、鄂州、黃石、九江等地‘鐵轉水’‘公轉水’,打通內(nei) 循環,實現貨物自由流動。”
共築“中三角”,武漢、長沙、南昌是“領頭羊”,三城聚力創新驅動發展。正在加快打造“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武漢,啟動了光穀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7個(ge) 湖北實驗室揭牌,全麵提升武漢原始創新能力,催生武漢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為(wei) 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發展帶來廣闊輻射效應。長沙抓住“卡脖子”“斷鏈點”,聚焦新一代半導體(ti) 及集成電路、工程機械、碳基材料、人工智能及機器人、區塊鏈等核心領域,推進十大技術攻關(guan) 項目。南昌規劃建設中國(南昌)科學島,重點服務江西、南昌各大主導產(chan) 業(ye) 的新能源新材料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技術、航空智能製造技術轉型升級。
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協同,三城共同打造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在南昌江鈴汽車集團改裝車間,總部位於(yu) 武漢的華工激光為(wei) 江鈴汽車公司提供的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正在趕工。該款切割設備精度堪比繡花針,運行時定位精度可達0.03毫米,能實現7天24小時連續運行。華工激光與(yu) 這家江西龍頭企業(ye) 組成了汽車智造的產(chan) 業(ye) 上下遊。
三省還攜手做好長江生態修複、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大文章”,共同推進以長江及其主要支流、鄱陽湖、洞庭湖為(wei) 重點的大江大湖綜合治理等環境重點合作領域。同時,就健全完善生態環境合作協商機製、推動構建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ti) 係等7個(ge) 方麵合作達成共識,共同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記者 柳 潔)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