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將“促進製造業(ye) 投資和民間投資盡快恢複”作為(wei) 擴大內(nei) 需的主要抓手之一。2021年一季度,中國與(yu) 生產(chan) 相關(guan) 的主要經濟指標的兩(liang) 年複合增速,均達到甚至超過了2019年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但固定資產(chan) 投資一季度兩(liang) 年複合增速僅(jin) 為(wei) 2.7%,顯著低於(yu) 2019年的5.4%。其中,又以製造業(ye) 投資拖累最大,一季度兩(liang) 年複合增速-1.5%,遠低於(yu) 2019年的3.1%。
當前製造業(ye) 投資依舊低迷的原因有三:
一是製造業(ye) 投資的修複本身具有滯後性。製造業(ye) 的終端需求對應出口、房地產(chan) 投資和基建投資。本輪疫後複蘇中,在出口帶動下,製造業(ye) 增加值同比在2020年4月就反彈到5%,9月達到7.6%,顯著超出疫情前水平;2020年四季度製造業(ye) 產(chan) 能利用率升至78.4%,僅(jin) 略低於(yu) 2017年四季度高位。從(cong) 上市製造業(ye) 企業(ye) 資本開支數據看,其同比增速在今年一季度的兩(liang) 年複合增速已出現顯著攀升。考慮到資本開支到固定資產(chan) 投資完成額之間,通常存在一到二個(ge) 季度的時滯,可以說中國製造業(ye) 投資的先行指標已出現上行信號。
二是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仍然影響企業(ye) 投資信心。觀察斯坦福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三位學者編製的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指數,截至今年4月該指數仍高達482,遠高於(yu) 1995~2011年間的平均值100。製造業(ye) 投資中民間投資占比超過80%,而民間投資對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頗為(wei) 敏感。曆史上,當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攀升時,製造業(ye) 投資往往表現不佳。相比擴大生產(chan) 、提高產(chan) 能利用率,民營企業(ye) 作出投資擴張的決(jue) 策要審慎許多,因為(wei) 從(cong) 投資決(jue) 策到新產(chan) 能落地往往需要一年左右時間,如果需求改善不能持續較長時間,企業(ye) 很可能在投資中受損。本輪製造業(ye) 景氣改善主要受出口拉動,出口改善又主要源於(yu) 國內(nei) 外疫情防控的差異。隨著歐美疫苗接種加速推進,中國出口市場占有率的提升能在何種程度上持續,是製造業(ye) 企業(ye) 投資決(jue) 策中必須考慮的一環。此外,“碳達峰、碳中和”的中長期硬性目標下,高碳產(chan) 能的退出以及清潔能源相關(guan) 投資百億(yi) 級的增長均可預見。但目前對其實現路徑缺乏細化部署,甚至在執行層麵有政策層層加碼的趨向,亦可能造成部分企業(ye) 現階段不敢貿然投資。
三是大宗商品價(jia) 格暴漲影響製造業(ye) 盈利能力。截至今年5月7日,南華工業(ye) 品指數較去年10月底漲幅達45.5%,鋼鐵、有色、煤炭、石油等工業(ye) 原材料價(jia) 格大幅攀升。這對下遊製造業(ye) 企業(ye) 造成雙重擠壓:一方麵,本輪出口外需主要對偏中上遊的裝備製造業(ye) 產(chan) 生拉動,而對下遊勞動密集型製造業(ye) 的拉動不明顯,其本身生產(chan) 擴張就較為(wei) 有限;另一方麵,大宗商品價(jia) 格上漲經由景氣較高的中遊行業(ye) 向下遊傳(chuan) 導較多,進一步削弱下遊企業(ye) 盈利。考慮到下遊勞動密集型製造業(ye) 中民營企業(ye) 占比更高,本輪大宗商品漲價(jia) 對製造業(ye) 投資信心的影響不容忽視。
綜上,本輪中國製造業(ye) 投資滯後修複的路徑明確,製造業(ye) 企業(ye) 資本開支和資產(chan) 擴張均已出現製造業(ye) 投資上行的信號。不過,近年來製造業(ye) 企業(ye) 投資對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更加敏感,中美經貿關(guan) 係的穩定演進,“碳達峰、碳中和”細化政策的加快落地,對增強製造業(ye) 企業(ye) 的投資信心會(hui) 大有裨益。盡管對所謂大宗商品“超級周期”須持謹慎態度,但工業(ye) 原材料價(jia) 格暴漲仍是製約製造業(ye) 投資潛能釋放的重要因素,政策上須積極研究應對方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