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再回神壇,將美國踢出前三,位列第二,第一名依舊沒變。前不久聯合國發布了世界製造業(ye) 排行榜,中國從(cong) 之前的第五名回升到了第二名,美國則掉出了前三名。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名居然穩坐了好多年,究竟是誰能夠一直在製造業(ye) 領域超越中美兩(liang) 國呢?
![]()
國產(chan) 製造業(ye) 成功逆襲
要說到中國的製造業(ye) ,世界上幾乎無人能夠超越,然而殊不知中國製造業(ye) 規模大,但是綜合實力與(yu) 其他國家還略有差距。
這份榜單裏上榜的國家有中國、美國、韓國、日本等老牌製造強國,還有一個(ge) 一直高居榜首的國家引人注目,它就是德國。
本次榜單中排名上升的國家有中國和愛爾蘭(lan) 等國,其中我國位列第二可以說是當之無愧。曾幾何時,我們(men) 憑借中國製造的招牌叩開了世界各國的大門。
小到螺絲(si) 釘,大到飛機船隻的製造,都有中國工人忙碌的身影。
排名發布的報告表示,早在2012年,中國製造業(ye) 的綜合實力排名位列世界第五,此次躍居第二意味著我們(men) 已經成為(wei) 了全球製造業(ye) 規模最大的國家,各製造業(ye) GDP高達4萬(wan) 億(yi) 美元。
![]()
中國勇奪多個(ge) 第一
這個(ge) 數據是什麽(me) 概念呢?
美國、德國和日本的製造業(ye) 規模總和加起來也沒有中國的規模大,例如國內(nei) 製造業(ye) 在汽車行業(ye) ,手機等電子產(chan) 品行業(ye) ,空調家電行業(ye) ,甚至是鋼鐵領域的產(chan) 品都奪得了世界第一。
而且國內(nei) 還是世界上出口商品量排名第一的大國,可以說國內(nei) 的製造業(ye) 發展規模不僅(jin) 能夠滿足14億(yi) 的市場需求,還能夠實現對全球幾億(yi) 消費市場的供應。
中國逆襲成功毫無疑問,韓國也緊隨其後,排到了第三。
不過最受人關(guan) 注的還是美國,這個(ge) 一直以來自視甚高的製造業(ye) 大國,如今卻跌出了前三名,排到了第四。原來是一場疫情將美國拉下了水,大規模停產(chan) 導致了各類商品的產(chan) 能出現縮水。
![]()
相比之下,國內(nei) 卻沒有慌亂(luan) 迅速做好了相關(guan) 充分準備,沒有過多地影響到生產(chan) 製造業(ye) 的發展,這才是真正的大國風範。
在複工複產(chan) 的帶動下,工業(ye) 產(chan) 能和出口量大幅上升,變成了2020年中國經濟回暖的重要支柱。
據之前的數據顯示,國內(nei) 平均每天的休息時間隻有2.27個(ge) 小時,然而美國德國等休息時間卻是中國的兩(liang) 倍,可見基建狂魔的稱號不是憑空得來的。
德國,全球精尖設備
此次榜單中比較亮眼的是德國的表現,憑借其自身的尖端科技和德國製造的品牌競爭(zheng) 力,德國多年來一直穩居榜單第一名。
德國製造的名聲,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從(cong) 航空技術領域到醫藥化學領域,德國一直走在各國前列,如今又在半導體(ti) 和集成電路行業(ye) ,人工智能等方麵都開始了大規模布局。
諸如英飛淩、拜爾等多家企業(ye) 紛紛開始了助力德國製造業(ye) 的發展規劃。
![]()
如今在世界高科技產(chan) 業(ye) 的領域內(nei) ,德國企業(ye) 占據了優(you) 勢地位,同時在中小微企業(ye) 的發展道路上,德國也緊追世界先進水平,甚至在不少行業(ye) 內(nei) 德國已經形成了壟斷地位。
通過看德國的發展,我們(men) 可以感受到自身發展的不足,由於(yu) 缺乏在中高端科技領域的競爭(zheng) 力,我們(men) 的製造業(ye) 才規模大但不強。盡管國內(nei) 製造業(ye) 的產(chan) 量和性能有了不小的改觀。
但是在一些核心技術方麵還是沒有取得突破,而整體(ti) 製造業(ye) 的發展偏向中低端產(chan) 品,沒有足夠的科技含量,也就沒有競爭(zheng) 優(you) 勢。
憑借人口眾(zhong) 多的優(you) 勢,我們(men) 的製造業(ye) 得以迅速發展,但是隨著人口逐漸趨於(yu) 老齡化,用工難等問題也隨即暴露出來。
如何加快製造的智能化,是我們(men) 要考慮的問題。
盡管國內(nei) 已經開始部署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但是想要替代發展了幾十年的傳(chuan) 統製造業(ye) ,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
希望未來國產(chan) 製造業(ye) 能夠擺脫低端的標簽,將自己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挪到高精尖科技領域,實現對德國等競爭(zheng) 對手的趕超。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