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或浦江創新論壇主會(hui) 場,有股蓬勃的青春力量撲麵而來。十幾位傑出青年科學家的照片被藍色聚光燈照亮,醒目而提神。他們(men) 在會(hui) 場、展館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發出真實、迫切和最直接的聲音。大江東(dong) 發現,這是麵對內(nei) 卷、拒絕躺平,麵對困惑、敞開心扉,麵對國家重大需求、勇於(yu) 揭榜掛帥的一群人。
“青年,曆來是浦江創新論壇關(guan) 注重點。”浦江創新論壇主席、中科院院士徐冠華引出2021浦江創新論壇最熱話題之一——青年科學家的生存狀態。
5月31日開場的浦江創新論壇,仿佛延續了全國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的餘(yu) 緒。這個(ge) 高規格科技論壇走到第14個(ge) 年頭,青春朝氣,不遺餘(yu) 力,把年輕科技工作者推上競技前台。無論是辦了四屆的科技創新青年峰會(hui) ,還是今年首次嚐試的院士與(yu) 青年科學家對話會(hui) ,都圍繞年輕科研人員的關(guan) 切,讓他們(men) 有活力、有創造性的見解,交流碰撞、擦出火花。
減負鬆綁,讓青年科學家專(zhuan) 心致誌做科研
6月3日上午,科技部部長王誌剛和兩(liang) 位年過八旬的院士徐匡迪、徐冠華,領銜院士“天團”,與(yu) 一眾(zhong) 80後、90後年輕科學家麵對麵,傾(qing) 聽他們(men) 成長的煩惱——
“有的項目組幾百萬(wan) 元的國家下撥經費,可在經費管理、審計驗收等方麵效率過低,影響企業(ye) 參與(yu) 國家項目的積極性”。
“大科學裝置與(yu) 其他科研不同,是科研和工程的結合。我們(men) 既做科學家、工程師,又兼項目經理,目前還沒有科學合理的評價(jia) 體(ti) 係來評價(jia) 我們(men) 的科研產(chan) 出”。
……
30位青年科學家代表,分別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ye) ,最年輕的29歲。有的正在攻克相關(guan) 領域的世界性難題,有的在冷門學科開拓創新,立誌要把冷板凳坐熱。他們(men) 暢所欲言,開誠布公。
麵對他們(men) 的困惑,80歲的徐冠華院士頗有感觸:“你們(men) 很幸福,也很迷茫。一年不知要填多少表,申請這個(ge) 評比那個(ge) ,消磨了大量時間。今天科技部、高校領導在這裏,能不能下個(ge) 決(jue) 心,想想辦法,讓年輕人省出精力多做一點科學事業(ye) 。”
85歲的徐匡迪院士直言不諱:“我擔任上海市市長時就反複強調,尖端科學人才不要都做係主任、校長。對人才的運用要考慮使用效益,讓他們(men) 集中精力把科研做好。”
他認為(wei) ,一線的年輕科技工作者也要客觀麵對各種評價(jia) 。“當年,愛因斯坦得了諾獎,還有幾個(ge) 著名物理學家和他辯論,不同意相對論。直到有了航天以後,一些觀念才改過來。現在,國家發展這麽(me) 快,需求這麽(me) 迫切,希望大家集中所有注意力,安下心來做好科研”。
王誌剛則一一回應年輕科學家的提問。他勉勵他們(men) 以積極心態不負時代使命,研究"四個(ge) 麵向"的真問題、大問題。
“科技體(ti) 製改革正不斷推進,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深化改革也將繼續推進。”他透露,科技部正聯合相關(guan) 部委梳理名目繁多的考評項目,要真正減下來。“科技創新靠年輕人,我們(men) 要在法律政策、服務支持等多方麵創新,讓中國科研工作者更溫馨、更方便”。
6月3日,2021浦江創新論壇舉(ju) 辦青年科學家座談會(hui) 。
不論“土鱉”還是“海龜”,鼓勵青年人揭榜掛帥
“我是土博士,畢業(ye) 時也有海外研究機會(hui) ,我還是選擇留在上海。我可以用項目和成績證明,和海歸相比,沒有發展的差別。”在科技創新青年峰會(hui) 對話環節,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田野的一席話,引起在場年輕科研人員的共鳴。
田野本科畢業(ye) 於(yu) 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光學專(zhuan) 業(ye) ,興(xing) 趣驅使他“追光”。到中科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超強激光——一個(ge) 相對狹窄而且枯燥的領域。他對光的熱愛和堅持,終是迎來了國家在上海部署發展大科學的“曙光”。近10年裏,大批國之重器、大科學裝置落戶上海。
上海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的建設,為(wei) 田野們(men) 開辟出一個(ge) 全新的科研高地。他們(men) 可以模擬極端的研究條件,比如宇宙環境,去探索隻有仰望星空時才能遐想的科學問題。一些新技術、新裝置,還可以用於(yu) 腫瘤治療。
“國家、上海市、中科院,都在鼓勵青年人揭榜掛帥,不唯學曆,不論出身,隻要有能力,隻要敢接任務,就可以獨立攻克科學難題,這給了我們(men) 非常好的平台。”田野道。
29歲的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在青年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分享了成長經曆。6年前,她師從(cong) 施一公攻讀博士,接手新課題,頗為(wei) 忐忑,沒有信心向結構性生物學領域的世界級難題發起挑戰。
“施教授說,我們(men) 清華人要做就做世界級難題,我被深深震撼,強烈的責任感油然而生。”她潛心研究利用結構生物學手段,探究RNA剪接的分子機理,博士期間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8篇,引用次數600餘(yu) 次,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
“上世紀80年代,我大學畢業(ye) 不久就被推薦擔任一個(ge) 90多萬(wan) 元經費的課題組組長,組裏總工程師、副總工程師都是1960年以前的大學生。副總工程師還是前蘇聯留學生,他說,讓王誌剛當組長,出了問題我們(men) 擔責任。”王誌剛認為(wei) ,為(wei) 年輕科研人員壯膽、撐腰,寬鬆的科研環境能夠激發其創造力。
“科技部、自然基金委都有專(zhuan) 門的青年項目,這還不夠,還要加大支持力度。”王誌剛表示。
青年科學家在2021浦江創新論壇上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及創業(ye) 經曆。
“理想之城”,青年科學家最愛哪座城
說到創新,有人戲謔,比起活力四射的後起之秀,上海更像一位優(you) 雅的中老年人。甚至有人認為(wei) ,上海經濟結構轉向以金融、貿易和現代服務業(ye) 為(wei) 主,在硬科技產(chan) 業(ye) 以及科研創新能力方麵,已經被一些城市超越。優(you) 雅的上海,還能吸引年輕人,尤其是從(cong) 事高尖端科研人員麽(me) ?
浦江創新論壇發布的《2021“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學家調查》,給出肯定回答。
這份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與(yu)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合作開展的調查報告披露,上千名全球一線青年科學家的評價(jia) 是——在20座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中,上海對全球青年科學家的吸引力排名第四,居中國城市之首,充分體(ti) 現上海的科技創新開放窗口和網絡樞紐地位。特別是對全球30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的吸引力,上海位居所有20座城市之首。
受調查青年科學家根據自身體(ti) 驗,提名了最能體(ti) 現所在城市特征的關(guan) 鍵詞。上海的科技、創業(ye) 兩(liang) 大概念最為(wei) 凸顯。多元化、國際化、創新和機遇等城市特色,也在上海獲得鮮明體(ti) 現。
上海是青年科學家心目中的多元發展之地、科技創業(ye) 之都,是他們(men) 留下來創新創業(ye) 的“理想之城”。
另一份調查報告《上海科技金融生態年度觀察2020》也給以佐證。“在科創板效應和營商環境改善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創投行業(ye) 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上海企業(ye) 募資金額位列第一,2020年上海企業(ye) A股IPO募資金額以1197億(yi) 元位列第一,中芯國際在科創板上市募集金額超過532億(yi) ,成為(wei) 2020年A股最大IPO項目。”
“目前,上海聚集了全國50%以上的5G人才,40%以上的集成電路芯片人才,30%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20%以上的創新藥人才,越來越成為(wei) 青年才俊點燃夢想、收獲成功的創新熱土。” 上海市委副書(shu) 記於(yu) 紹良說。
“這些年,一直在討論大數據怎樣為(wei) 我們(men) 服務。但別忘了,最核心的問題是人才。你有再多數據、再強算力、再好算法,沒有人才也沒用。”複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yu) 技術研究院院長馮(feng) 建峰,以複旦未雨綢繆於(yu) 5年前成立國內(nei) 第一個(ge) 大數據學院為(wei) 例,闡明人才培養(yang) 、人才儲(chu) 備要與(yu) 科研創新同步推進的觀點。
“我們(men) 研究院每年吸引100多名優(you) 秀本科生、研究生,累計培養(yang) 六、七百人。”他很自豪。
於(yu) 紹良表示,上海將傾(qing) 力打造創建連接全球創新的一流平台、完善支持創新創業(ye) 的政策體(ti) 係、營造宜居宜業(ye) 宜創的良好生態,助力科技創新人才更好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獲得創新資源,找到合作夥(huo) 伴,讓科技人才在上海生活無憂,創業(ye) 無憂。
2021浦江創新論壇主會(hui) 場,以“青年力量”為(wei) 主題的照片牆,展示十幾位青年科學家的照片及他們(men) 的科研成就。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