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技嘉公司稱“選擇低成本、降低質量的方式請中國代工製造”引發軒然大波。低端、廉價(jia) 、大而不強等刻板印象仍然困擾著我們(men) 。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然而,更普遍的現象是,中國號稱是世界工廠、製造大國,老百姓卻熱衷海淘,或舍近求遠去海外、海南免稅店搶購和掃貨,國產(chan) 品牌常常處於(yu) 尷尬境遇中。
作為(wei) “中國製造”的比較,人們(men) 常常提及的是“德國製造”“瑞士製造”“日本製造”,讚歎他們(men) 在汽車工業(ye) 、電子產(chan) 品,乃至廚具、馬桶蓋、護膚品上的卓越工藝,工人身上具有嚴(yan) 謹細致的匠心精神。
但無論德國,還是日本,在工業(ye) 化早期都是假冒偽(wei) 劣、粗製濫造橫行,也被更早的發達國家英美視為(wei) 劣質品、剽竊專(zhuan) 業(ye) 戶,並非像今天這樣受人尊敬。
可見,製造業(ye) 從(cong) 低端粗放到高端精良的演進,是一個(ge) 普遍過程,跟“民族天性說”關(guan) 係沒那麽(me) 大。
而且,在全球製造業(ye) 中心的遷移史上,德國製造超過英國製造,日本製造超過美國製造,一浪接一浪,後浪超前浪的故事不斷上演。
雖然“中國製造”整體(ti) 上仍有差距,質量、安全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在與(yu) 全球合作中反複訓練、與(yu) 高手過招、不斷習(xi) 得,在遊泳中學會(hui) 了遊泳,進步速度是驚人的。
當前,從(cong) “製造”到“質造”和“智造”,提升質量,做強品牌,是重新定義(yi) “中國製造”的必由之路。
我們(men) 也正在這條路上加速奔跑、緊追快趕。以家電、手機、新能源車這三大件為(wei) 例,家電與(yu) 德、日家電相比,質量差距縮小了、價(jia) 格還低不少,更符合中國人客廳升級、廚衛升級的需求;比亞(ya) 迪、蔚來等造車勢力比起特斯拉的差距,遠遠小於(yu) 中外油車的差距;華為(wei) 、小米、OV等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超過了90%。
更令人稱奇的是,潮玩手辦、國潮服飾、美妝、智能小家電等小件生猛崛起,幾乎是國外沒有的“新製造物種”。
“中國製造”正從(cong) 簡單粗暴、代工組裝,越來越多地變成更係統的、更高質量的、更智能的製造,我們(men) 麵對的其實是高、中、低端製造多元共存景象。
還有一個(ge) “怪現象”提供了反麵的佐證,同樣是“Made in china”的運動鞋、玩具、小家電、大米、速食品等等,外銷的質量就是比內(nei) 銷的同款或類似款好。所謂“一流製造外銷、二流製造內(nei) 銷”。
也就是說,我們(men) 達到了一定層次的製造能力,但眼見的製造業(ye) 問題某種程度上還掩蓋了非能力問題,比如標準差異、觀念歧視,等等。
因此,重新定義(yi) “中國製造”,不能就工業(ye) 看工業(ye) ,更深層次上還得聚焦人文問題。如果不關(guan) 注背後的人的所思所慮,就難以把握本質。
質量基於(yu) 生產(chan) ,生產(chan) 成於(yu) 技藝,特別是高端製造,工藝的精密性和標準的嚴(yan) 苛性,必須基於(yu) 對規則的敬畏、對產(chan) 品觀的恪守來“往縱深走”。簡單說就是“工匠精神”。
這方麵德日兩(liang) 國有很多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借鑒之處。德國中小企業(ye) 員工年流動率低至2.7%,平均在職33年;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一生隻做一件事”,這種榮譽感會(hui) 促成工藝手藝的精進,飽含著機械化和智能化生產(chan) 無法取代的、書(shu) 本和理論無法傳(chuan) 承的“隱性知識經驗”,從(cong) 而在標準化大生產(chan) 產(chan) 品麵前具有較高的溢價(jia) 。
與(yu) 之對比,我們(men) 不少企業(ye) 的理解是,員工是“人力資源”,是“零件”,往往以保持勞動力便宜為(wei) 目標,實現“成本-效益”最大化,996、007般地使用,習(xi) 慣性認為(wei) 給一線員工漲工資就會(hui) 失去成本優(you) 勢,這是很多企業(ye) 認為(wei) “成本上升”“招工難”的邏輯起點。
如果被壓在生存線上的員工無法自發產(chan) 生對質量的追求,甚至在生產(chan) 線和廠房裏還有尊嚴(yan) 受損害的情形,那麽(me) 製造業(ye) 的發展也將被壓低在生存線上。
我們(men) 一直在學習(xi) 德、日的精密製造,甚至成體(ti) 係地引進理論和設備,卻忽視了精髓,正如豐(feng) 田創始人所說:“我們(men) 生產(chan) 的不是汽車,而是‘人’。”
“德國製造”“日本製造”背後雖然有終身雇傭(yong) 製、強大工會(hui) 等支撐,但擺脫“抄襲者”標簽更為(wei) 底層的推動力在於(yu) 成功的職業(ye) 教育,在就業(ye) 市場上,大學生和職業(ye) 畢業(ye) 生收入、晉升、地位相當。
我們(men) 不必然走同樣的道路,但觀念結構、教育結構怎麽(me) 樣,最終將映射到就業(ye) 結構和產(chan) 業(ye) 結構上。
未來,製造業(ye) 將不以人的意誌為(wei) 轉移地邁向高端,構建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必要而急迫,隻有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有效銜接,“人口紅利”才能在更廣的意義(yi) 上解釋為(wei) “人才紅利”,從(cong) 而去重新定義(yi) “中國製造”。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