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在黨(dang) 的領導下,我國製造業(ye) 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曆史性成就。無論是高端裝備,還是航空航天、數控機床、軌道交通,中國製造業(ye) 體(ti) 係鉚足勁兒(er) 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競爭(zheng) 力與(yu) 日俱增。
製造業(ye) 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2020年,得益於(yu) 對疫情的有效防控,中國成為(wei) 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ti) 。2021年3月,工信部部長肖亞(ya) 慶介紹,過去五年,中國工業(ye) 增加值由23.5萬(wan) 億(yi) 元增加到31.3萬(wan) 億(yi) 元,連續11年成為(wei) 世界最大的製造業(ye) 國家。製造業(ye) 的占比比重對世界製造業(ye) 貢獻的比重接近30%。
當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大浪正在重新釋放巨大勢能。不斷加速的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5G、工業(ye) 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高質量發展,正讓高端製造成為(wei) 中國製造的主力軍(jun) 。
勾勒中國製造的未來藍圖,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挑戰下,高端製造業(ye) 勢必大規模崛起,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已成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大國重器凸顯硬核實力
在中國製造中,軌道交通裝備是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的典型代表,是我國高端裝備製造領域自主創新程度最高、國際創新競爭(zheng) 力最強、產(chan) 業(ye) 帶動效應最明顯的行業(ye) 之一。
時速350公裏的“複興(xing) 號”領銜中國軌道交通;時速400公裏可變軌高速列車也正在抓緊研發中;智能高鐵北京至雄安新區城際鐵路(京雄城際)智能化設計達70餘(yu) 項,成為(wei) 向世界展示中國製造的新名片。截至2021年4月,全國(不含港澳台)共計有45個(ge) 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路線237條,運營裏程約為(wei) 7546.9公裏。
工程機械領域,中國工程機械產(chan) 品和技術全麵提升,大噸位、高附加值、高技術產(chan) 品不斷湧現,在國內(nei) 市場全麵替代進口;在最新的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中,徐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3家企業(ye) 進入全球前五,徐工更是躋身前三。
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標誌著人類文明的最新發展,也標誌著一個(ge) 國家科學技術的先進水平。航空製造業(ye) 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大的杠杆效應,意義(yi) 遠超飛機本身。在這一領域,我國“天問一號”探測器飛向太空,成功登陸火星,國產(chan) 大飛機C919、AG600水陸兩(liang) 棲飛機相繼成功首飛。
除了大飛機、北鬥衛星精確導航,我國還有自主研發的“國之重器”——製造大飛機的關(guan) 鍵裝備大壓機,這一由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研發的8萬(wan) 噸級模鍛液壓機,目前已經成為(wei) 世界上等級最高的模鍛裝備;海洋之中,“蛟龍”“天鯤”各顯神通,世界最先進的“造島神器”——自航鉸吸挖泥船“天鯤號”由我國自主研製;全球坐底最深的潛水器之一“奮鬥者”號潛水器能做到萬(wan) 米深潛。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一大批裝備製造業(ye) 領域的國之重器精彩亮相,不僅(jin) 能上天攬月,還能下洋捉鱉;工業(ye) 互聯網、智能製造、集成電路、節能環保、海洋工程、人工智能、新能源、……一個(ge) “新”字凸顯中國製造的新氣象、新潛力,技術攻克背後毫無疑問是創造者們(men) 克服了諸多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我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從(cong) 55.3%提升到59.5%,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在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在全球131個(ge) 經濟體(ti) 的創新能力排名升至第14位。
對此,機械工業(ye) 信息研究院智能製造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朱輝傑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最近20年,基於(yu) 較為(wei) 完備的工業(ye) 體(ti) 係,在國家產(chan) 業(ye) 和科技政策的支持下,製造業(ye) 特別是裝備製造業(ye) ,采用“重點攻關(guan) 、技術協作、以整帶零”的方式,在航空航天、能源裝備、軌道交通、工程機械等資本、技術密集的行業(ye) 領域,實現了整機製造、係統集成、部分核心零部件的重大突破。
加速“智造”數字化升級
全球新一輪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是數字經濟的競爭(zheng) ,產(chan) 業(ye) 轉型勢不可擋。
產(chan) 業(ye) 變革與(yu) 技術創新也催化了中國“智造”,互聯網為(wei)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注入了新動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製造業(ye) 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
在“數字化轉型”已成為(wei) “必選項”的當下,中國製造企業(ye) 置頂“升級戰略”,正加碼構建全新數字化產(chan) 業(ye) 生態。
在無錫美的洗衣機事業(ye) 部小天鵝工廠裏,這兒(er) 從(cong) 原來傳(chuan) 統的大規模生產(chan) 、壓貨分銷模式,逐漸往訂單驅動的柔性化生產(chan) 方向轉型。在這個(ge) 過程中,將接受用戶訂單、工廠收集原料、生產(chan) 以及發貨四個(ge) 階段,通過全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勢優(you) 化製造流程,升級製造設備和工藝,產(chan) 供銷聯動,進一步壓縮供貨周期,將每個(ge) 周期由7天壓縮至3天甚至更短。
美的集團家用空調事業(ye) 部副總裁薑華方說,美的集團過去5年投入研發資金近450億(yi) 元,建立了“2+4+N”的全球化研發網絡,在全球擁有28個(ge) 研發中心。數智驅動下的美的集團,科研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單品的研發,而是平台化、標準化、模塊化的研發。
2021年4月14日,工信部發起的《“十四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中提到,到2025年,規模以上製造業(ye) 企業(ye) 基本普及數字化,重點行業(ye) 骨幹企業(ye) 初步實現智能轉型,並以建成120個(ge) 以上具有行業(ye) 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轉型升級成效顯著等為(wei) 具體(ti) 目標。
記者注意到,目前,中國已經擁有70多個(ge) 有影響力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連接工業(ye) 設備的數量達到4000萬(wan) 套,工業(ye) APP突破25萬(wan) 個(ge) ,超過35萬(wan) 家工業(ye) 企業(ye) 已接入雲(yun) 平台。在珠三角,目前已有1.5萬(wan) 家企業(ye) 實現轉型,50萬(wan) 家企業(ye) “上雲(yun) 上平台”,培育出一批工業(ye) 互聯網“雙跨”平台。
美的集團IT總監周曉玲介紹,在工業(ye) 互聯網數字化平台的建設上,依靠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研發,美的已與(yu) 華為(wei) 及運營商合作落地了11個(ge) 5G+智慧安防、柔性製造、智能檢測和智能物流的應用場景。“目前,美的已有2家工廠入選WEF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全球僅(jin) 69家),M.IoT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已在汽車製造、電子、食品、能源等40多個(ge) 細分行業(ye) 廣泛應用,匯聚6萬(wan) 多家中小企業(ye) ,累計工業(ye) 設備互聯21000多台,家電設備聯網3625萬(wan) 台。”周曉玲說。
比亞(ya) 迪董事長王傳(chuan) 福說,比亞(ya) 迪推出Dilink智能網聯係統,開放汽車341個(ge) 傳(chuan) 感器和66項控製權,實現了汽車業(ye) 態從(cong) 封閉走向開放。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我國要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發展高端製造業(ye) ,實施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工程,突破部分高端領域的技術封鎖,加快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最終實現科技創新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盤和林表示,現在企業(ye) 對數字化轉型是有很強意願的,並開始積極行動起來了。中國製造業(ye) 數字化、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未來可期。不同企業(ye) 的數字化轉型訴求不同,就製造業(ye) 企業(ye) 轉型而言,如果能夠建立一個(ge) 普適性的工業(ye) 互聯網,那麽(me) 企業(ye) 轉型或許會(hui) 變得簡單很多,這也正是各地提出“示範園區”“標杆工廠”的意義(yi) 所在。
賽迪(上海)先進製造業(ye) 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陶傳(chuan) 亮則認為(wei) ,圍繞智能製造和工業(ye) 互聯網打造的先進製造業(ye) 會(hui) 發展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生產(chan) 、網絡化協同、個(ge) 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等五大新模式,孵化零工經濟、共享製造、現代產(chan) 業(ye) 鏈、工業(ye) 電商、產(chan) 業(ye) 鏈金融等五大新業(ye) 態。製造企業(ye) 要培養(yang) 產(chan) 業(ye) 生態整合能力,注重端到端工業(ye) 數據的應用、融合工業(ye) 網絡的建設、工藝智能模型的積累、邊緣智能的落地等數字化應用。
靠自主創新促“從(cong) 大到強”
曆經70餘(yu) 年的發展,我國製造業(ye) 實現了從(cong) 小到大的跨越,而一下步,我們(men) 要實現從(cong) 大到強,則要靠自主創新。
“接下來的10~20年,是‘以零助整、自主研發、智能製造’階段,我們(men) 需要補足、強化關(guan) 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等工業(ye) 基礎能力,進行更為(wei) 廣泛和深入的自主研發,立足工業(ye) 互聯、智能製造等工業(ye) 化、信息化融合技術,提升我國工業(ye) 的整體(ti) 競爭(zheng) 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機械工業(ye) 信息研究院智能製造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朱輝傑說。
陶傳(chuan) 亮則認為(wei) ,整體(ti) 來說,我國製造業(ye) 自主創新能力仍顯不足,工業(ye) 基礎仍顯薄弱,需要從(cong) 利用國際技術溢出的外部帶動向自主創新的內(nei) 生驅動轉變。
他分析指出,一方麵,我國在核心基礎零部件、關(guan) 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和工業(ye) 軟件等“工業(ye) 五基”領域存在明顯短板,突破的難點在於(yu) 這些領域需要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不斷迭代,而且隻有通過自主創新而非技術引進,不斷突破前沿、空白領域,才能實現工業(ye) 基礎再造。
陶傳(chuan) 亮認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要實現由大變強的跨越,需要從(cong) 依賴技術引進和“跟隨式”創新向國內(nei) 自主創新模式轉變,需要改變“重產(chan) 值、輕基礎、重短期、輕長期”的模式,解決(jue) 高校和科研院所僅(jin) 關(guan) 注見效快的應用研究和產(chan) 業(ye) 化的問題。注重完善製造業(ye) 協同創新體(ti) 係,加大對核心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的支持;創新共性技術研究的方式方法;釋放場景優(you) 勢加速應用創新。
以目前國內(nei) 發展非常紅火的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為(wei) 例。工業(ye) 機器人長期以來被ABB、發那科、庫卡、安川“四大家族”占據大多數市場份額,但國內(nei) 已經出現了一批不錯的工業(ye) 機器人企業(ye) 。陶傳(chuan) 亮指出,國內(nei) 國外產(chan) 品的差距主要體(ti) 現在核心零部件上,包括減速機、伺服電機、控製器和傳(chuan) 感器。其他高端裝備行業(ye) 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很多核心技術和關(guan) 鍵零部件受製於(yu) 人。
因此,為(wei) 突破核心技術,陶傳(chuan) 亮認為(wei) 需要解決(jue) 三方麵的問題:第一,技術攻關(guan) 問題,需要明確研究領域集中力量攻關(guan) ;第二,投入與(yu) 收益錯配問題,後進入核心技術領域的企業(ye) 將麵臨(lin) 前期研發攻關(guan) 投入大的成本壓力,而由於(yu) 這些環節往往都是細分行業(ye) ,市場規模有限,因此投入產(chan) 出比往往不成比例,市場規律勢必製約企業(ye) 的進入,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導和精準的政策支撐;第三,跨越“產(chan) 用峽穀”,需要鼓勵用戶企業(ye) 使用國產(chan) 技術和核心零部件,幫助國產(chan) 技術迭代完善。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