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ye) 是實體(ti) 經濟的主體(ti) ,是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和技術創新的主戰場,也是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建設的主要內(nei) 容。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nei) 容,關(guan) 係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等關(guan) 鍵戰略,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著我國未來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ye) 在優(you) 勝劣汰的競爭(zheng) 環境下完成原始積累並已具有較高的製造水平,製造業(ye) 發展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績。製造業(ye) 增加值自2012年以來就穩居全球第一,2019年我國製造業(ye) 增加值已約達4萬(wan) 億(yi) 美元,製造業(ye) 仍然是對我國GDP實際增長拉動最大的行業(ye) ,拉動經濟增長1.6個(ge) 百分點,而對全球製造業(ye) 的貢獻已高達35%,超過美國和日本。目前,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39個(ge) 大類、191個(ge) 中類、525個(ge) 小類所有產(chan) 品的具有完整工業(ye) 體(ti) 係的“全產(chan) 業(ye) 鏈”國家,其中鋼鐵、汽車、手機等220種以上製成品產(chan) 量世界第一,進出口額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與(yu) 此同時,我國製造業(ye) 的競爭(zheng) 力不斷增強,製造業(ye) 專(zhuan) 利申請量保持了14年的高速增長,2019年我國首次躋身全球製造業(ye) 創新指數15強。“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C919大飛機、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多個(ge) 大國重器彰顯中國製造自主創新實力和強勁競爭(zheng) 力。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強大的製造業(ye) 基礎在我國快速戰勝疫情中發揮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也為(wei) 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強大支撐。但另一方麵,隨著國際、國內(nei) 政治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製造業(ye) 發展有放緩趨勢,麵臨(lin) 的國內(nei) 外約束日益增強,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麵臨(lin) 的挑戰不斷攀升。
一、製造業(ye) 發展呈放緩趨勢,實現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恐受影響
當前,我國已經步入工業(ye) 化後期,製造業(ye) 是我國實體(ti) 經濟的主體(ti) ,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和動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國製造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28%—33%之間,但近年來,我國製造業(ye) 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出現了下降的苗頭,2013年該比重一度下滑2.55個(ge) 百分點至30.10%,2014年短暫反彈到30.50%,之後四年一直在30%以下。先進製造業(ye) 出口方麵,2008—2018年,我國高科技產(chan) 品出口額占製成品出口額比重波動上升,從(cong) 2008年的29.39%上升至2018年的31.44%,十年間僅(jin) 上升了2.05個(ge) 百分點(見圖1)。2017—2019年,我國製造業(ye) 增加值增速由7.2%下降至6.0%,僅(jin) 三年時間就下滑了1.2個(ge) 百分點。對企業(ye) 工商注冊(ce) 數據的分析也顯示,近年來我國新注冊(ce) 製造業(ye) 企業(ye) 數量持續下滑,而關(guan) 停注銷企業(ye) 數量攀升。從(cong) 企業(ye) 注冊(ce) 量看,2017—2019年間,我國新注冊(ce) 製造業(ye) 企業(ye) 規模由52.46萬(wan) 家下滑至47.16萬(wan) 家,相當於(yu) 平均每年減少5.2%。其中,分企業(ye) 類型看,外資企業(ye) 和港澳台企業(ye) 新注冊(ce) 企業(ye) 下降幅度最大,平均每年減少8.8%和8.3%;民營企業(ye) 新注冊(ce) 製造業(ye) 企業(ye) 降幅相對較低,但平均每年也減少5.1%。從(cong) 企業(ye) 關(guan) 停注銷量看,2017—2019年間,我國每年關(guan) 停注銷製造業(ye) 企業(ye) 規模由12.90萬(wan) 家攀升至20.03萬(wan) 家,相當於(yu) 平均每年增長24.6%。其中,民營製造業(ye) 企業(ye) 注銷關(guan) 停增長最快,平均每年增長25.8%;外資製造業(ye) 企業(ye) 和港澳台製造業(ye) 企業(ye) 注銷關(guan) 停企業(ye) 量平均每年也增長11.0%和6.6%。外資和港澳台製造業(ye) 企業(ye) 步入存量減少階段。進一步分析顯示,國內(nei) 要素供給約束日益趨緊,國際競爭(zheng) 壓力攀升,我國製造業(ye) 發展持續放緩,影響其由大變強和高質量發展。

圖1我國製造業(ye) 發展演進圖(2008—2018)
二、國內(nei) :勞動力、土地要素供給約束增強,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減弱
(一)製造業(ye) 勞動力優(you) 勢逐步減弱
充裕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一直是我國製造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重要來源。但隨著我國人口結構及產(chan) 業(ye) 結構加快轉型,製造業(ye) 發展正麵臨(lin) 著勞動力供給總量不斷下滑,成本加快上升的困擾。在勞動力供給總量方麵,由於(yu) 相關(guan) 服務業(ye) 企業(ye) 快速崛起,用工需求大幅增長,同時也因我國勞動力總量穩步下滑,製造業(ye) 用工難題日益加劇。企業(ye) 互聯網招聘數據顯示,2017—2019年,服務業(ye) 企業(ye) 招聘量占全國招聘總量的比重平均達85.2%,與(yu) 之相比,製造業(ye) 企業(ye) 招聘量占比僅(jin) 達12.1%。統計數據也顯示,由於(yu) 產(chan) 業(ye) 轉型影響,城鎮非私營單位製造業(ye) 就業(ye) 人員規模正加快下滑,由2013年峰值時的5257.9萬(wan) 人降至2018年的4178.3萬(wan) 人,平均每年減少215.9萬(wan) 人,製造業(ye) 占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ye) 人員比重也由2013年的29.0%下滑至2018年的24.2%。在勞動力成本方麵,企業(ye) 互聯網招聘數據顯示,2017—2019年,我國製造業(ye) 相關(guan) 企業(ye) 招聘意願薪酬由6070.3元攀升至7344.4元,累計上漲幅度達20.4%,在二、三產(chan) 業(ye) 中,製造業(ye) 薪酬上漲幅度僅(jin) 低於(yu) 金融業(ye) 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ye) 。這也表明,為(wei) 了應對勞動力供應緊缺局麵,製造業(ye) 企業(ye) 正通過提高工資待遇來吸引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人員。相關(guan) 研究則顯示,隨著我國工資水平加快上升,我國製造業(ye) 相對於(yu) 歐美等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差距正日漸縮小,在考慮勞動生產(chan) 率差距後,歐美國家在部分製造業(ye) 領域甚至正變得更具優(you) 勢。
(二)製造業(ye) 發展土地成本明顯上揚
土地成本是製造業(ye) 企業(ye) 成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cong) 用地成本看,各國水平不一。受國土麵積小、已開發國土麵積占比較大等因素的製約,德國、韓國、日本等國地價(jia) 均處在110—310美元/平方米之間,整體(ti) 用地成本偏高;印度、馬來西亞(ya) 等土地資源相對豐(feng) 富,工業(ye) 用地價(jia) 格整體(ti) 較低,印度工業(ye) 用地成本為(wei) 50—150美元/平方米,馬來西亞(ya) 為(wei) 26.91—236.81美元/平方米;但美國、日本等工業(ye) 用地仍處於(yu) 低位水平,以美國舊金山地區為(wei) 列,工業(ye) 用地價(jia) 格僅(jin) 為(wei) 50美元/平方米。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土地價(jia) 格加快上漲,製造業(ye) 企業(ye) 發展的土地要素成本也正明顯攀升。對全國100個(ge) 大中城市工業(ye) 用地掛牌均價(jia) 的分析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主要城市工業(ye) 用地價(jia) 格上漲勢頭明顯。以2012年作為(wei) 基準,2019年主要城市工業(ye) 用地掛牌均價(jia) 平均累計上漲了13.6%。中國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院等的對比研究則顯示,當前我國工業(ye) 用地價(jia) 格與(yu) 德國、韓國、印度等相當,但遠高於(yu) 美國、馬來西亞(ya) 等國家。
(三)製造業(ye) 企業(ye) 資金鏈趨緊影響短期償(chang) 債(zhai) 能力
進入2020年以來,我國製造業(ye) 企業(ye) 營收在生產(chan) 和銷售兩(liang) 方麵受疫情影響明顯。從(cong) 生產(chan) 方麵看,受各地防疫政策影響,上下遊企業(ye) 複工複產(chan) 情況參差不齊,貨物運輸受阻,供應鏈運轉不暢,企業(ye) 複工不達產(chan) 現象較為(wei) 普遍。從(cong) 銷售方麵看,受到疫情衝(chong) 擊和管控措施影響,國內(nei) 居民消費能力下降,拖累內(nei) 需;同時海外訂單銳減、出口難度加大,內(nei) 外需雙重壓力對企業(ye) 打擊較大。速動比率是衡量企業(ye) 短期償(chang) 債(zhai) 能力的重要指標,衡量企業(ye) 流動資產(chan) 中可以立即變現用於(yu) 償(chang) 還流動負債(zhai) 的能力,速動比率越高,企業(ye) 短期償(chang) 債(zhai) 能力越強。通過對製造業(ye) 企業(ye) 財務指標監測顯示,在出現資金鏈緊張的製造業(ye) 企業(ye) 中,有83%的企業(ye) 速動比率較2019年同期下降5個(ge) 百分點。監測輿情對製造業(ye) 資金鏈緊張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一是庫存增加占用資金。從(cong) 需求端看消費品和投資品需求的萎縮將逐步向製造業(ye) 傳(chuan) 導,部分行業(ye) 如汽車、家用電器等複工複產(chan) 後庫存積壓問題已經顯現,下遊訂單減少還會(hui) 向上遊傳(chuan) 導,如果不能有效擴大需求,庫存的資金占用成本提高,部分企業(ye) 資金鏈將承受更大壓力。二是企業(ye) 流動負債(zhai) 增加。中證金融研究院稱,2020年二季度營收減少疊加企業(ye) 需要支付前期疫情停工期間員工的工資、租金、利息等剛性支出,使得企業(ye) 流動負債(zhai) 增加、短期償(chang) 債(zhai) 能力下降。
三、國際:全球製造業(ye) 競賽趨於(yu) 激化,國際競爭(zheng) 壓力持續攀升
(一)製造業(ye) 出口麵臨(lin)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雙重擠壓
當前,世界主要國家對製造業(ye) 發展關(guan) 注度不斷提升,並積極出台相關(guan) 政策鼓勵本國製造業(ye) 發展,加大國際市場爭(zheng) 奪,我國製造業(ye) 正麵臨(lin) 越來越大國際競爭(zheng) 壓力。為(wei) 進一步分析我國製造業(ye) 出口麵臨(lin) 的國際競爭(zheng) 態勢,基於(yu) 各國出口商品結構計算了我國與(yu) 美國、德國、日本、韓國、泰國、印尼、印度等主要國家的出口產(chan) 品結構相似度②,結果顯示,我國與(yu) 相關(guan) 國家出口產(chan) 品相似度總體(ti) 不斷提高。在高端製造業(ye) 領域,我國與(yu) 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在國際市場上正呈短兵相接態勢;而在中低端製造業(ye) 領域,我國相關(guan) 產(chan) 品出口則麵臨(lin) 著相關(guan) 發展中國家的激烈競爭(zheng) 。
具體(ti) 看,與(yu) 發達經濟體(ti) 比,2017—2019年,我國除與(yu) 德國出口商品相似度略有下降外,與(yu) 美國、日本、韓國三國出口產(chan) 品相似度平均分別由38.3%、46.9%和40.1%提高至39.6%、49.9%和42.2%。這表明,隨著我國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我國與(yu) 主要發達經濟體(ti) 的出口產(chan) 品結構不斷趨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zheng) 正趨激烈。以日韓為(wei) 例,按照海關(guan) HS2編碼,2019年我國出口占比最高的前10位商品中,有5類商品同樣也是日本及韓國出口排前10位的商品,在部分細分製造業(ye) 產(chan) 品領域,中日韓處於(yu) 短兵相接的直接競爭(zheng) 局麵。例如,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是2019年我國出口規模最大的商品,出口額占我國總出口額的比重達27.0%,但同期占日本、韓國出口額的比重也分別達14.7%和28.7%。同樣,核反應堆、鍋爐、機器、機械器具及其零件是我國第二大類出口商品,2019年出口額比重達16.7%,同期日本、韓國出口比重也分別為(wei) 19.5%和13.2%。與(yu) 發展中經濟體(ti) 比,近年來我國與(yu) 印度、印尼等國家的出口產(chan) 品相似度也有較明顯的提高。其中,我國與(yu) 印尼出口產(chan) 品相似度由2017年的17.4%提高至2019年的20.6%;與(yu) 印度的出口相似度則由45.7%提高至48.9%。特別是在紡織服裝、玩具等中低端製造業(ye) 領域,我國的相關(guan) 出口市場空間正被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等相關(guan) 國家所蠶食。
(二)高端製造業(ye) 發展受製於(yu) 海外關(guan) 鍵零配件及設備進口
電子信息、汽車、航空、裝備製造等產(chan) 業(ye) 是我國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但相關(guan) 進出口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自歐洲及日韓等國的進口商品中,集成電路及相關(guan) 機器設備、氣缸、變速箱、航空發動機、各類機床等的進口額均較大,其中,部分產(chan) 業(ye) 發展所需的關(guan) 鍵核心零部件、材料、設備及工藝,歐美日韓等國處於(yu) 壟斷甚至獨家壟斷地位,一旦相關(guan) 產(chan) 品進口中斷,必然會(hui) 給我國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巨大衝(chong) 擊。以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為(wei) 例,2019年我國僅(jin) 自日韓進口的用作存儲(chu) 器的集成電路合計即達507.9億(yi) 美元(其中自韓國進口443.5億(yi) 美元),占我國該類產(chan) 品全球進口額的53.7%。用作處理器及控製器的集成電路、其他集成電路自日韓進口規模也較大,2019年分別達159.3億(yi) 美元和113.2億(yi) 美元,分別占我國兩(liang) 類產(chan) 品全球進口額的11.1%和19.8%。與(yu) 此同時,我國半導體(ti) 芯片製造業(ye) 所必須的光刻機主要由荷蘭(lan) 的阿斯邁爾(ASML)生產(chan) ,其市場份額占全球的八成以上。
(三)產(chan) 業(ye) 技術升級麵臨(lin) 發達國家的壓力
技術創新是製造業(ye) 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的不竭動力。從(cong) 專(zhuan) 利數據來看,與(yu) 西方專(zhuan) 利強國相比,我國製造業(ye) 核心技術發展仍然落後,且屢遭“專(zhuan) 利天花板”“技術封鎖線”,嚴(yan) 重阻礙了我國製造業(ye) 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具體(ti) 看,當前我國核心技術專(zhuan) 利申請主要集中在電子通信領域,其中2013—2017年“數字通信”專(zhuan) 利技術申請數量居第一,共28463件,但在藥品、醫學技術、生物技術、發動機、環境技術等與(yu)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的核心技術專(zhuan) 利分布數量仍處於(yu) 低位。而從(cong) 專(zhuan) 利的層次和規模看,我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專(zhuan) 利“含金量”不高,我國研發投入總體(ti) 規模仍不到美國的一半,研發投入和強度低於(yu) 世界製造強國3%左右的水平。盡管我國創新指數全球排名2019年上升至13位,但與(yu)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和第一製造大國的地位存在偏差。與(yu) 日本相比,雖然日本製造業(ye) 從(cong) 總量數據來看表現不突出,但日本企業(ye) 注重長期傳(chuan) 承和持續創新,因而在先進製造業(ye) 領域的實力仍然很強,日本入圍全球百強製造業(ye) 企業(ye) 超過40家,在產(chan) 業(ye) 上遊的原料和設備領域,無論是專(zhuan) 利的質量還是數量都非常突出,比較而言我國製造業(ye) 發展往往容易受限製。
由於(yu) 我國製造業(ye) 利用先進技術的水平不高、在產(chan) 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方麵較弱,導致我國製造業(ye) 勞動生產(chan) 率和利潤率較低。在勞動生產(chan) 率方麵,2018年中國製造業(ye) 勞動生產(chan) 率28974.93美元/人,僅(jin) 為(wei) 美國19.3%、日本30.2%和德國27.8%。在利潤率方麵,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利潤總額61995.5億(yi) 元,比2018年還下降了3.3%;我國製造業(ye) 的平均利潤率為(wei) 2.59%,而世界500強的平均利潤率為(wei) 6.57%,500強之外的企業(ye) 利潤率也到了4.37%,我國製造業(ye) 呈現“大而不強”的局麵,與(yu) 製造強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中國製造業(ye) 整體(ti) 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長速度在2%—6%之間,年均增長3.83%,並不處於(yu) 世界“最頂尖水準”。
四、促進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製造業(ye) 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富國之源,肩負創造物質財富的曆史責任,是科技創新和民生發展的堅實基礎。為(wei) 此建議從(cong) 技術創新、人才培養(yang) 、競爭(zheng) 力提升等方麵加大力度,以實現製造業(ye) 的高質量發展。
(一)夯實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創新之基
創新是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要進一步完善創新投入機製、創新激勵機製、創新保護機製,加強創新投入的連續性與(yu) 創新規劃的引導性,切實營造開放式創新生態環境。定期開展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安全綜合評估,圍繞重點製造業(ye) 領域和關(guan) 鍵製造環節,推動相關(guan) 龍頭企業(ye) 、高校和研究院所按照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方式加強核心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guan) 鍵基礎材料和裝備等的研發突破,打造自主可控產(chan) 業(ye) 鏈。要加快形成與(yu) 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製造業(ye) 標準體(ti) 係,積極推動國內(nei) 標準與(yu) 國際先進質量標準體(ti) 係對接,健全質量監管及責任追究製度。推進製造業(ye) 品牌培育,打造若幹具有引領示範作用的世界級知名品牌,完善國內(nei) 高質量知名品牌向海外拓展的體(ti) 製機製。
(二)加強製造業(ye) 領軍(jun) 技能型人才培育
人才是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關(guan) 鍵和支撐。以領軍(jun) 人才和緊缺人才為(wei) 重點,要著力培育和吸引高端管理人才隊伍,建立高效、有序的技術移民製度,以製度支持鼓勵企業(ye) 、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引進全球頂級人才來華工作。創新教育和科研體(ti) 製改革,加快構建科研院所與(yu) 企業(ye) 相結合的高端人才培養(yang) 機製,人才培育方向結合企業(ye) 需求,人才培養(yang) 過程企業(ye) 積極參與(yu) ,為(wei) 我國高端實用型人才做好儲(chu) 備。進一步加大職業(ye) 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力度和投入,圍繞當前技術工人的緊缺領域,實時更新培訓計劃,健全職業(ye) 教育和技能培訓體(ti) 係,探索推進網絡化、開放式、自主型的職業(ye) 教育和技能培訓,切實解決(jue) 當前我國熟練型技術工人緊缺問題。探索製造業(ye) 類企業(ye) 員工個(ge) 人所得稅優(you) 惠政策,鼓勵優(you) 秀人才留在製造業(ye) 。加強輿論引導,鼓勵實幹精神,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偉(wei) 大事業(ye) 。
(三)加快培育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綜合競爭(zheng) 優(you) 勢
現代競爭(zheng) 是多領域、多維度的競爭(zheng) ,同時決(jue) 定國家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各種因素也會(hui) 在動態環境中不斷變化。麵對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約束不斷增強局麵,必須樹立危機意識,大力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推動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深度融合,加快積極培育基於(yu) 多種要素的綜合競爭(zheng) 優(you) 勢,力保我國在國際製造業(ye) 競爭(zheng) 中立於(yu) 不敗之地。對此,應繼續激發國內(nei) 消費市場潛力,擴大國內(nei) 市場規模,提高國內(nei) 市場對海內(nei) 外製造業(ye) 企業(ye) 吸引力;以新型基礎設施為(wei) 重點,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不斷改善基礎設施狀況;完善產(chan) 業(ye) 聚集區建設,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提升產(chan) 業(ye) 協同能力;加快財稅體(ti) 製改革,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努力降低企業(ye) 綜合稅負水平和製度性成本。
注:①即企業(ye) 注銷量除以企業(ye) 注冊(ce) 量,注銷注冊(ce) 比超100%時,企業(ye) 淨存量將出現減少。
②結構相似係數由聯合國工業(ye) 發展組織提出,用於(yu) 測度各國產(chan) 業(ye) 結構的相似程度,取值在0—1之間,取值越大表明兩(liang) 國產(chan) 業(ye) 結構趨同性越高,競爭(zheng) 性越強。
(作者: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 耿德偉(wei) 傅娟,發表於(yu) 《中國經貿導刊》2021年2月下)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