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間,光智科技(300489)發布2022年半年報。上半年,公司緊抓國家大力發展高端精密電子設備、促進國家裝備升級和產(chan) 業(ye) 升級的契機,紅外光學及高性能鋁材雙主營業(ye) 務均穩健發展,公司實現營業(ye) 收入4.71億(yi) 元,同比增長34.03%。
對於(yu) 上半年公司利潤的下降,光智科技表示主要由於(yu) 公司為(wei) 夯實創新能力,報告期內(nei) 各項費用增長所致。上半年,公司紅外光學項目建設升級,引進產(chan) 業(ye) 鏈下遊高端人才團隊,同時,公司加速推動晶體(ti) 材料、紅外鏡頭及整機係統,以及激光器探測器的研發進程,相應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均大幅增長,其中研發投入上升至4802.79萬(wan) 元,同比增長243.95%,上半年申請專(zhuan) 利90件,獲授權53件。
強化紅外光學產(chan) 業(ye) 鏈垂直布局
伴隨全球信息化、智能化的高速發展,紅外熱像技術的應用在軍(jun) 用及民用領域都邁入高速增長階段。紅外材料、紅外鏡頭作為(wei) 紅外熱像儀(yi) 等整機產(chan) 品的必需原材料及配件,其需求量也將同步增長。得益於(yu) 公司持續進行新材料、新產(chan) 品、新工藝和新裝備等的研發創新。報告期內(nei) ,光智科技紅外光學業(ye) 務銷售收入3.65億(yi) 元,同比增長39.68%。
據悉,公司還在晶體(ti) 生長、硒化鋅生產(chan) 方麵具有很強的技術優(you) 勢,紅外光學材料產(chan) 品多樣。公司突破了大直徑和超薄鍺單晶、大尺寸超厚硒化鋅、硫化鋅生長關(guan) 鍵核心技術。先進的硒化鋅生產(chan) 專(zhuan) 利技術,使公司成為(wei) 全球範圍內(nei) 少數規模化硒化鋅生產(chan) 企業(ye) ,解決(jue) 了國內(nei) 市場硒化鋅材料規模化供應問題。在深耕紅外光學基礎材料的同時,光智科技還布局多種探測晶體(ti) 材料領域。目前,公司已成功研製出13N超高純鍺單晶,突破了這一產(chan) 品的國外長期壟斷。其他化合物半導體(ti) 材料也初步產(chan) 能建設完成,GaSb單晶實現低位錯大尺寸產(chan) 品研發,已給部分客戶送樣驗證,並接到小批量訂單。
憑借對產(chan) 業(ye) 鏈上遊的深刻理解,光智科技垂直整合紅外光學產(chan) 業(ye) 鏈上遊原材料及下遊應用產(chan) 品,構建紅外光學全鏈條產(chan) 業(ye) 生態,不僅(jin) 夯實基礎材料的研發生產(chan) ,還不斷向下遊鏈條延伸推進,加快高附加值新產(chan) 品的研發進度、提升新產(chan) 品生產(chan) 供應能力,產(chan) 業(ye) 核心技術競爭(zheng) 力和市場話語權持續提升。
拓展高性能鋁合金業(ye) 務應用範圍
上半年,光智科技繼續發力高性能鋁合金業(ye) 務,擴大產(chan) 品供應品類及範圍,從(cong) 提供輔助結構材料,到提供輔助結構及主體(ti) 結構材料,進入了更多專(zhuan) 用設備應用範圍。報告期內(nei) ,公司高性能鋁合金業(ye) 務銷售收入1.06億(yi) 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74%。
光智科技成立至今,一直被遴選為(wei) 核燃料加工專(zhuan) 用設備用高性能鋁合金材料的主要供應商之一。隨著核工業(ye) 、核電領域的投資和建設,公司研發的新一代高性能鋁合金材料符合新型核燃料加工設備所需鋁合金材料的技術標準,核領域產(chan) 品供應及銷售能力得到客戶認證,銷售額穩定提升。
在不斷提升高性能鋁合金材料在核領域應用的同時,光智科技積極拓展新領域、新客戶,豐(feng) 富產(chan) 品矩陣,提升民用行業(ye) 高端鋁合金材料的導入水平,如醫療器械用鋁合金高端材料、體(ti) 育器械用鋁合金高端材料等。此外,公司和客戶聯合開發研製了靶材背板用鋁合金鑄棒,持續推進濺射靶材背板項目,出貨能力穩步上升。
我國集成電路及電子元件較大幅度依賴國外進口,濺射靶材作為(wei) 其上遊的關(guan) 鍵原材料,未來成長空間清晰。光智科技產(chan) 品不斷升級,以穩定的品質和生產(chan) 供貨能力得到了用戶的認可,能夠實現國產(chan) 化替代。
值得一提的是,光智科技及控股孫公司安徽光智憑借在創新能力、專(zhuan) 業(ye) 水平、發展前景等方麵的綜合實力,雙雙榮獲“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稱號。
光智科技堅定探索關(guan) 鍵核心技術發展,鍛造產(chan) 品體(ti) 係,增強綜合研發能力,加速推動公司現有的創新解決(jue) 方案及核心技術產(chan) 品搶占市場,為(wei) 國家高科技領域貢獻力量。下半年,憑借技術沉澱、前瞻布局、產(chan) 品多樣放量、貼近下遊客戶需求等,公司經營業(ye) 績有望改善,業(ye) 務邁向收獲期。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