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重慶日報記者從(cong) 兩(liang) 江協同創新區獲悉,日前,激光無線傳(chuan) 能基地正式落地長春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下稱:研究院)。目前,基地已著手開展激光傳(chuan) 能無線傳(chuan) 輸實驗,為(wei) 空間太陽能電站研究提供地麵模擬驗證。
據悉,太陽能發電是一種能量轉換效率極高的清潔發電方式,然而,受大氣層等影響,照射到地球表麵的太陽光打了“折扣”。如果在地球大氣層外的太空中建設發電站,發電效率將大幅提高。
但是,空間太陽能電站建設還麵臨(lin) 一個(ge) 難題:如何把太空中發的電傳(chuan) 回地球?這就需要用到無線能量傳(chuan) 輸技術(下稱:無線傳(chuan) 能)。
研究院相關(guan) 技術負責人介紹,遠程無線傳(chuan) 能主要有微波傳(chuan) 能和激光傳(chuan) 能兩(liang) 種模式。相較而言,微波的能量傳(chuan) 輸效率更高、雲(yun) 層穿透損耗低、安全性較好,技術相對成熟,現行的方案多以微波傳(chuan) 輸為(wei) 主。而激光傳(chuan) 能束散角小,方向性好,能量集中,且可以通過激光光伏電池接收能量,更加輕質、高效。
▲研究院工作人員正在開展科研工作。長春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供圖
因此,對於(yu) 空間太陽能電站遠程無線傳(chuan) 能,研究院主張通過激光器將太陽能轉化為(wei) 光能,傳(chuan) 回地麵收集站。地麵收集站再通過探測器,接收到光能,繼而將其轉化成電能向外輸出,提供充足的清潔能源。
目前,該院正推動開展大功率激光遠程充電、激光發收係統的高精度激光波束跟蹤和目標定位等研究,力爭(zheng) 突破發收激光波束匹配、低反射非均勻接收激光光伏電池陣組陣、光伏電池陣散熱發電等技術瓶頸,先期完成麵向飛行器應用的激光多波束跟蹤充電係統搭建。
研究院相關(guan) 技術負責人表示,上述研究,對發展空間太陽能電站激光遠程傳(chuan) 能關(guan) 鍵技術,構建“空間太陽能航母”及開展飛行器充電應用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yi) 。
據介紹,長春理工大學重慶研究研已於(yu) 去年成立了“空間光電技術國家地方聯合研究工程中心重慶研究院分中心”,推動開展空間激光通信與(yu) 無線傳(chuan) 能科學裝置建設工作,“空間激光通訊與(yu) 無線傳(chuan) 能”團隊針對無人車激光通訊與(yu) 傳(chuan) 能技術開發與(yu) 重慶某科技公司達成深度合作協議。
下一步,該院將重點圍繞空間光通訊、高端裝備製造、精準數字醫療、係統芯片、激光技術及應用等關(guan) 鍵技術及設備,積極開展產(chan) 業(ye) 化工作,努力形成一批高新技術產(chan) 品,孵化一批高新技術企業(ye) ,構建成果孵化體(ti) 係,打造共享科技成果孵化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