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技術不斷發展,激光雷達的體(ti) 積、成本也在不斷降低,成為(wei) 了一種受到各行業(ye) 關(guan) 注的關(guan) 鍵技術。它的用途越發廣泛,可用於(yu) 自動駕駛汽車、大氣觀測使用的LiDAR傳(chuan) 感器,還可以用於(yu) 醫療保健(治療和檢查分析)、生物光子學等領域。在非熱精密切割、微創治療等激光加工、激光醫療場景的應用潛力也越來越大。與(yu) 此同時,市場對於(yu) 千瓦級高功率激光模組的需求也開始增加。

激光雷達有多種方案,比如LiDAR、MEMS(微機電)等等,其中LiDAR采用VCSEL(垂直腔麵發射激光器)光源,而MEMS則基於(yu) 固體(ti) 鐳射技術。然而,固態鐳射和VCSEL各有局限,前者功率高但體(ti) 積大,而後者體(ti) 積雖小,但功率也小。為(wei) 了解決(jue) 現有激光技術的局限,索尼研發了一種單片激光器,並宣稱這是世界上首個(ge) 峰值功率高達千瓦級(57.0千瓦)的激光方案。據悉,其體(ti) 積不到1立方毫米(相當於(yu) 固體(ti) 鐳射的1/1000倍),輸出脈衝(chong) 持續時間為(wei) 450皮秒,強度是半導體(ti) 激光1000倍。

與(yu) 傳(chuan) 統的固態鐳射方案相比,索尼的激光模組的排列更簡單,結合了半導體(ti) 和固態鐳射模組的結構,可以很好的滿足LiDAR對於(yu) 尺寸小巧、高功率激光源的需求。另外,小尺寸激光單元可並列排列在一個(ge) 芯片中,並利用現有的半導體(ti) 光刻工藝,實現高精度的陣列排列(微米級)。
索尼表示: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可以滿足這一需求的其他激光技術,盡管高功率激光模組的可用性已經在實驗室得到驗證,但在投入市場時還需要考慮成本、尺寸的限製。而如果這種小尺寸、高功率的超短激光光源能以低成本量產(chan) ,將為(wei) 高功率激光行業(ye) 帶來一場革命。

應用場景方麵,該技術可用於(yu) 開發更好的LiDAR傳(chuan) 感器,用於(yu) 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機器人、3D傳(chuan) 感、AR/VR等場景。
縮減激光腔的尺寸
迄今為(wei) 止,市麵上的高功率激光光源方案僅(jin) 限於(yu) 固態鐳射模組,比如碟片激光、光纖激光器、微晶片鐳射等等。固態鐳射由於(yu) 載流子壽命長(微秒到毫秒級),所以可輸出高功率脈衝(chong) 。然而,固態鐳射晶體(ti) 需要用外部激光來激活,因此硬件係統尺寸大,而且需要手動組裝。通常,一台固態鐳射係統的成本可達數百萬(wan) 日元(約合人民幣5萬(wan) 元),高成本限製了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

另一方麵,半導體(ti) 激光方案的效率更高,由於(yu) 它可以用電流激活,因此尺寸也可以縮小到1平方毫米以下,而且可使用現有的半導體(ti) 工藝批量生產(chan) 。不過,半導體(ti) 激光的載流子壽命短,僅(jin) 為(wei) 納秒級,因此難以輸出高功率。

圖1:y軸為(wei) 峰值功率,x軸為(wei) 激光腔大小,激光模組尺寸越小、輸出功率越小
為(wei) 了解決(jue) 激光技術的功率和尺寸限製,在2018年,索尼開始嚐試設計一種體(ti) 積像半導體(ti) 激光器那樣緊湊,且輸出功率足夠高的激光晶體(ti) 。
突破點:腔體(ti) 重疊
於(yu) 是,索尼將固態鐳射與(yu) 半導體(ti) 激光方案融合,打造了一種更加緊湊、峰值功率更高的激光技術。這項技術的核心是一種由固態和半導體(ti) 激光器組成的單片激光器,以及將VCSEL(垂直腔麵發射激光器)作為(wei) 激活光源,並將VCSEL和固態鐳射器(被動調Q激光)的空腔重疊。

圖2:藍色箭頭範圍為(wei) VCSEL腔(第一個(ge) 腔),紅色箭頭表示被動調Q激光腔(第二個(ge) 腔),兩(liang) 個(ge) 腔為(wei) 光學耦合結構
這種結構有兩(liang) 個(ge) 優(you) 點,第一,固態鐳射晶體(ti) 會(hui) 吸收激光熱量,從(cong) 而改變折射率,使激光束更聚集。這樣一來,便降低了固態鐳射對聚焦透鏡的需求。

其二,由於(yu) 固態鐳射晶體(ti) 在VCSEL腔體(ti) 內(nei) 被激活,即使晶體(ti) 的單程吸收率低,泵浦激光也能被高效吸收。如此一來,固態鐳射晶體(ti) 的厚度可縮減到現有切割工藝能達到的水平,並且可以通過現有的半導體(ti) 製造工藝來生產(chan) 單個(ge) 激光器。

左:傳(chuan) 統高功率激光結構;右:索尼方案的結構圖
換句話說,腔體(ti) 重疊後,VCSEL腔的內(nei) 部電場可激活固態鐳射介質,無需聚光光學係統。另外,這種方案更容易批量生產(chan) ,無需光學對準,利用現有的晶圓工藝,就能批量生產(chan) 芯片尺寸的高功率激光器。相比之下,傳(chuan) 統的固體(ti) 鐳射模組的多組件需要調節空間位置,精度要達到微米級別,製造難度更高。

圖4:固態鐳射基板粘合在半導體(ti) 激光基板頂部,接著將晶圓切割成單獨的晶體(ti) ,然後進行接線、安裝和封裝
據了解,索尼對半導體(ti) 器件的研發、安裝和製造工藝有深入的了解,其團隊擁有固體(ti) 鐳射和半導體(ti) 激光領域的專(zhuan) 家,他們(men) 從(cong) 2019年4月就開始嚐試將VCSEL和固態鐳射融合的新型激光技術,從(cong) 確認激光振蕩到研發單片模型,大約用了一年。在研發過程中,科研人員考慮了激光模組受電、光、熱等因素的影響,以確保最終的量產(chan) 。

圖5:索尼的激光方案比傳(chuan) 統固態鐳射和VCSEL方案更好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